捕鱼歌
[元]王恽
坞西溪水深及篙,渔户晓集拖轻舠。纵横张网截两涘,挺叉远混惊银鱽。柳阴潜涔深且密,大鱼小鱼争遁逃。须臾合网环深碧,薄掺提网从掇拾。小鱼骨罣半死生,口颊喁无足惜。就中一鱼匪常材,黄金作鳞尾砂赤。泳游本在孟津居,波荡江湖事行役。中途遇厄梦不神,腾跃舟中有时立。渔郎回艇催归急,几处金盘待鲜食。夕阳澹澹洲渚空,回风萧飒溪神泣。网罟没兮水不深,役物而君戒贪得。古人数罟不入池,以时渔捕须盈尺。今人古道弃如泥,竭泽焚丘意方毕。野人有乐在濠梁,泽畔行吟三叹息。
本诗为元代王恽所作仿乐府七言诗。诗以歌咏捕鱼事,劝戒朝廷不可苛政于民。
诗的开头八句,是扣住“捕鱼”而写。“坞西溪水深及篙,渔户晓集拖轻舠(dao小船)。”点明捕鱼的时间、地点;清晨,渔民们驾着小船聚集在城西的河边,一个“集”字说明捕鱼人之众,为其后对鱼之“围剿”作了注脚。接下来,是写捕鱼过程:渔民们在河的两岸张网横截河水,并用鱼叉在水中搅和,驱赶鱼群,受到惊吓的银鱽(刀鱼)在混浊的河水中四下逃窜,争先恐后游向柳阴水深处寻求避难场所。然而,鱼毕竟是鱼, “柳阴潜涔深且密”,正是它们自以为安全的送命之所在。何谓“潜涔”?即“积柴水中,令鱼依之止息,因而取之也”。不是吗,渔民们“须臾合网环深碧,薄掺提网从掇拾”,他们不一会儿就环绕深水合了网扣,轻而易举就使鱼儿上了钩,落入网中。尤其一个“从”字,把渔民们玩鱼于掌心之中的得意、从容之情、之态尽括其中。写捕鱼人的诡诈和鱼儿“争遁逃”上当受骗,为下文描写被捕之鱼做好了铺垫。
“小鱼骨罴半死生”以下八句即主要描写网中之鱼,诗人怜惜鱼将为人俎之情跃然纸上,更显出捕鱼人的狡猾、无情。 “小鱼骨罣(gua悬挂之意)半死生,口颊哺喁无足惜”,形象地描绘出网中之鱼的可怜神态。挂在网扣上的小鱼,口儿一张一合,在作最后挣扎,拚命呼吸着生命的气息。就在这死里求生的鱼群中,诗人突然发现了一条非同寻常的金鳞赤尾鱼。原来这条鱼居住在孟津,因在江湖中游玩到了这里。孟津,即今河南孟津,当年周武王伐殷,乘船横渡黄河欲与八百诸侯会盟。当船行至河中央时,有白鱼跃于武王舟中。武王大喜。白色乃殷室之正色,白鱼跃入武王舟中,恰恰预示殷亡周兴的吉兆。诗人用这个故事来写曾能预示人之吉凶的鱼儿,自己却“中途遇厄梦不神”了。 “中途”一句,指神龟向宋元王托梦一事(《史记·六八·龟策列传》),古代以龟甲卜吉凶,故称龟为神龟。孔子曾言:“神龟能见梦于元君,而不能避豫且之网”,(见《庄子·外物》)。诗人借用这个故事来补充说明鱼能向武王兆示兴亡之事,却不能预测自己的命运,故而旅游途中遇到危险时托梦也不灵了。因此,它在船中挣扎跳跃,为自己落入鱼网感到愤慨。这一切已是徒劳的了,谁也救不了它们。“鱼郎回艇催归急,几处金盘待鲜食”。只见“夕阳澹澹,沙洲空寂”,只有萧飒的晚风伴随着溪神在为渔郎船中的鱼儿哭泣。诗人此时的心境也与溪神一样, “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 (屈原《九章·悲回风》)。
诗的最后八句,乃诗人借捕鱼而歌的目的所在,即“役物而君戒贪得”,“以时渔捕须盈尺”,为什么呢?因为“古人数罟不入池”,数罟,密网。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可现在的人们把古人的告诫全弃之于道,定要“竭泽焚丘意方毕”。就是说,要排干水来捕鱼,焚烧丘林来猎兽。须知道, “竭泽而渔, 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吕氏春秋·义赏》)。焚丘猎兽道理也同样啊。诗人借用典故来说明“役物”使物为我所用,不应取之不留余地,批评了统治者只顾眼前利益而无长远打算的做法。
诗的最后二句,颇有深意。“野人有乐在濠梁”,表面是说捕鱼者有当年庄子游于濠梁之上的从容、乐趣,实则暗喻鱼肉百姓的“肉食者”们只图获取之快乐。 “泽畔行吟”是指战国时屈原被谪官放逐,报国无路,游于江潭,行吟于泽畔之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诗人借此表露自己为国而忧,为民而怜的情怀。
因此,纵览全诗,表面上看,重点在捕鱼者的自得其乐。其实不然,真正落笔之处,乃在于“泽畔行吟”。劝戒执政者富庶之年不可取之穷尽,苛政之下,必有竭泽焚丘之祸也。陶明濬《说诗札记》中数语可借一用: “咏物之作,非专求用典也,必求其婉言而讽,小中见大,因此及彼,生人妙语,乃为上乘也”。《捕鱼歌》正是此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