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山行

2024-05-30 可可诗词网-乐府诗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元]郝经


        薄游东诸侯,致敬多拥篲。讫无安巢木,岁晏复返鞁。饮马南洋桥,摩玩米芾记。蛟龙郁蟠拏,剑戟磔芒刺。酌别表海亭,潋滟吸空翠。霜风吹鸿鹄,草野簇车骑。日斜过云门,凌跨方半醉。垠㟧乱叶滑,蹭蹬几欲坠。悬半遏面,绝涧黑无地。入险难遽止,眩运不敢视。层崖宿山家,坐久犹胆悸。居民畏马嘶,游子喜犬吠。汲远终夜喧,月斜人未睡。柴关见星稀,枕石馀藓腻。酒散身逾困,饥透食有味。忽闻炒椒巅,虎去失羸牸。阴森木石怪,惨冽霜露气。黎明转重崦,呀互急幽閟。缭绕天一线,陷日孤光细。嵌隙深且苍,白昼悲魍魅。过午才得水,饮漱解鞍憩。却是城西河,山间更清驶。弯环折䲔肠,诘曲乱之字。跋步重踆涉,深浅频揭厉。林开见石田,数顷牛角锐。淳俗久深居,见人但惊避。农妇帛缠头,应门耸高髻。破屋有村翁,无言但流涕。举鞭为抚摩,俾说山中事。都因七十堌,卤莽各称帝。实户三百万,食尽犹未弃。白骨与山齐,查牙谁与瘗。幸得脱齿颊,疮残余一臂。年来立海州,遗噍更疲弊。边郡增仇敌,深山无子弟。闻此不忍闻,怆怳复��嚱。海岱称东秦,山河号十二。峡□吞穆陵,渤澥捲无棣。初从霸国后,往往逞凶猘。䝞公死邑,恃制殆非计。祇为残民区,每启奸雄志。窟宅多龙蛇,桃源难避世。数日出修阻,川途渐平易。云稍见莱芜,孤城隐霾噎。回视青万叠,乾坤屹轩轾。穿出过徂徕,背转逾汶泗。泰山正面看,益见崇高势。目中好全齐,蒯生莫儿戏。为告慕容超,勿谓燕得岁。

        这首诗是郝经乙卯年(1255)东游山东时写的。作者在其《去鲁记》中说,这年秋天,他来到曲阜,拜谒了孔庙。看到廊庑颓圯,深感圣道寝衰,感慨万端,泫然而去。而这时候,山东正由李璮把持。李璮自蒙古太宗三年(1231)袭其父职,专制其地。 “朝廷数征兵,辄诡辞不至” (元史·李璮传), 自立海州,完缮城堑,潜谋反侧。具有政治眼光的郝经,此行中,既清楚地看到东土疲弊,民力凋耗的现实,更敏锐地察觉到守帅危威,人心倾侧的情势。郝经以其经历见闻,写下了当时的这种时势,表达了渴求统一河山,宁息民生的愿望。
        全诗可分三大段。起首八句为第一段,从“酌别表海亭”至“桃源难避世”为第二段, “数日出修阻”以下为第三段。
        在欣赏这首诗的时候,我们首先要了解郝经并非一般的腐儒,他是一个很有思想的政论家。诗的题目虽是“青州山行”,而开头“薄游东诸侯,致敬多拥。”却以政论的势头凌起,写出了他东游中感受很深的整体印象,即当地守帅裂土自封,俨然侯王的情势,以及潜藏的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危机。他清醒地感到,此地非安身之地,于是如米芾“平生不録一篇投王公贵人”(《四库全书·宝晋英光集提要》)那样孤傲地掉头便走,很快就离开山东。但是,他毕竟不似“米颠”那样超脱,他是一个以济世为志的儒者,面对这种现实,不能不表现出深切地忧虑和不安。“蛟龙郁蟠拏,剑戟磔芒刺”,既是山东局势的描绘,也是诗人心情的写照。首起八句,诗人按捺不下心中深切的不安,劈头向读者提出一个严峻的政治问题。
        第二段是“山行”的主体部分,诗人以亲历对青州苦难的民生作出了形象的描述。
        开头八句是“山形”的前奏,写得还较为宽松。前四句是一个意境:诗人告别于临海长亭,空明一碧的长天,水波潋滟的大海,庶几如诗人此一时颇为朗然的心境。而风送鸿鹄,暗喻征人待发,草簇车骑,又微有依恋之意。——这四句写临行景、情,浑然交融,十分微妙。接着四句又是一种心情:随着路程的展延,红日西斜,行意渐老,而又转入山道,自觉马颠人困,蹭蹬难行。——这四句承上文顺流而下,极自然地道出了一个征人的常感。
        八句前奏之后,便是真正的“山行”了。 “山行”又可分入山夜宿和次日行程两部分。
        “悬半遏面”以下六句写“入山之行”。前面曾有“日斜过云门”句,可想而知,这时候已是天色将晚,但深山老林,宿止难寻,又值薄暮, 自不得不急急冒险前行。在这险峻的山道上,他是上依悬崖峭壁,下临无底绝涧,真是心惊胆战,摄魄摘魂;好不容易挨到山颠一家,瘫坐下来,只感后怕。——这短短六句,用笔极简,而惊悸的行程,刻刻的感受,都写得极尽其致。
        “居民畏马嘶”以下十句,写“夜宿山家”的情形:一写山民孤陋,一声马嘶会吓他们一跳,深山是如此封闭不开;二写远处汲水,碌碌终夜,山民又如此艰辛劳苦;三写夜半虎叼牛去,山民习以为常,则更有“苛政猛于虎”的寓意。——这十句以叙述的笔法,似于不经意中,向人摊出了一个冷峻的人生现实,即青州生民深潜的悲辛!
        第二部分写次日行程,也由一段山行和一宿人家两层组成。自“阴森木石怪”以下八句,写诗人次日未明即起,辗转穿行。层峦叠嶂之中,头顶是青天一线, 日光暗淡,身旁是木石森森,霜气惨冽:踽踽独行,阴森可怖。这样行了半日,“过午才得水”以后,行程又与午前不同。这段路径,想必是傍着河流,曲折蜿蜒,而行者是“跋步重踆涉,深浅频揭厉。”这里诗人化用了《诗经·匏有苦叶》: “深则厉,浅则揭”之句,形象地写出了他频繁地过河涉水的行程。
        诗中写两段“山行”,各具特色。若比摄影,前者是取一特写,后者是拉远了镜头。若比作画,前者近乎写意,后者近乎工描。你看写山势,前者是浓墨泼出一立悬崖绝涧,后者是工笔勾出满幅重叠嶂;写人行,前者是向晚急趋,后者是镇日独行;写感受,前者是惊心动魄,后者是冷落寂寥:两段山行,情致迥异,各尽其妙。
        “林开见石田”以下二十四句,写第二次借宿人家。这里是山间一个小小的村落。比起昨晚的“层崖山家”,此处尚有石田数顷,稍见平旷。但居民见人惊避,无意款客,妇女应门,不见男丁,其凄凉冷落之状,不在其亚。读到这里,一股惨然的冷风,又忽地吹上心来,叫人不由想到,如此深山之中,也频遭兵乱骚扰,使居人如惊弓之鸟,难安其巢。至此,青州“山行”已历历深入读者心中。但是,诗人并不就此打住,他又借独臂村翁之口,刨出了造成这种现实的根因: “都因七十堌,卤莽各称帝。实户三百万,食尽犹未弃。白骨与山齐,查牙谁与瘗!”——割据称帝,嗜杀好战,横征暴敛,贪婪成性,这班豺狼便是饿殍盈野、白骨齐山惨景的制造者!而深山老翁这一幸存者,因为战争,成了残废;更因残废,才得保余生——这是多么可悲的逻辑!这一特写,深广地揭示出这段长期兵连祸结的历史,给整个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伤残,表达了战乱无已,民生无望的天理人愿!
        “海岱称东秦”以下十二句,承接上文, 自然地发出一段议论。诗人用历史的经验,进一步指出“桃源”之难复,直源于割据之大害。议论中隐示着一个根治此种弊端的统一息战的政治主张。
        “数日出修阻”以后为第三段。
        随着“川途渐平易”,诗人的心情也渐趋平静。于是,面泰山之崇高,顾汶、泗之长流,睹山河之壮观,思乾坤之伟大:诗意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它使人不由感到,生活在有壮丽河山,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度里的人,实应当具有博大的情怀的。行文到此,诗人抬出了蒯通、慕容超两个历史人物,意味颇为深长:诗人是胸怀遗黎,志存浑一,相形之下,蒯生那说客的见解,慕容超那鼠辈的目光,显得多么庸俗,多么浅陋!至此,诗人要表达的反对割据、反对战争、渴求统一、宁息民生的思想主题,浑然而成。
        这首诗立意很高,议论雄浑,不事雕琢,时出奇语,用韵朴拙凝重;虽云“山行”,却非一般纪游之作可比,实为一颇具胸怀的政论诗章。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