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城行
[元]郝经
东郊野马如马惊,依稀隐约还成城。参差雉堞云间横,鼇头岌擎长鲸。壮哉三都与两京,殿阁楼观颃空明。丹艧峭丽欹且倾,烟气荏苒摇旆旌。其中似有百万兵,是邪非邪寂无声。秦邪汉邪杳难名,长风忽来一扫清。赤日如血高天青,霜净沙干雁鹜鸣。路傍但见棘与荆,祇有惨淡万古情。人间城郭几废兴,一抔聚散皆化城。君不见始皇万里防胡城,人土并筑顽如冰。屈丐按剑将土蒸,坚能砺刀草不生。神愁鬼哭枯血腥,杀人盈城著死争。只今安在与地平,平地深谷为丘陵。江南善守铁瓮城,城外有田不敢耕。西北广漠无一城,控弦百万长横行。身为心城屋身城,一朝破坏俱化升。伫立感化参玄冥,乾坤翻覆一化城。
化城,佛教用语,意即幻化的城郭。佛祖恐怕修炼的人因道路险恶、行路疲倦而退却,所以在路上变出一座城郭,使行人止息,以便养精蓄锐,此城瞬息即逝 作者借这个佛典意在说明人间的坚城固垒也是并不可靠的。
诗歌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描写虚幻的化城,后一部分写人间“化城”。诗的首二句开门见山,点出“化城”:田间蒸腾浮游的水气,就象受惊的马在腾跃奔突那样,渐渐幻化出一座城堡,依稀隐约、时隐时现。下面就以赋笔对化城描写。高低错落的城墙横亘云间,城墙上有巨型石兽:状貌险怪的大龟和昂首翘尾的长鲸。再写城内宫殿:雄伟壮丽,可以和古代最繁华的京都比美,城中殿阁楼观等高大巍峨的建筑,金璧辉煌,光辉夺目,变幻莫测。鲜艳的红旗在烟云缭绕中迎风飘扬。那一簇簇战旗下,似有百万雄兵,严阵以待。但奇怪的是一点嘈杂的声音也没有,这到底是果有其实呢,还是一个太虚幻境?那巍然耸立云端的古堡丽宫、雄师旆旌,是秦代的呢还是汉代的呢?作者暂不加否可。诗人正在浮想联翩时,一阵飓风吹过,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一下子无影无踪了,呈现在眼前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丽日蓝天,玉宇澄清,平沙万里,雁鹜飞鸣,路旁针针丛棘,颤栗在阵阵秋风之中。美丽的蓬莱仙境消失了,剩下的是胸中迷茫凄伤的怀古之情,可谓似幻似真,虚虚实实,笔法灵活,富于浪漫情趣。
诗人由虚幻的化城联想到人世间真正的城郭。诗人认为:虽然那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但如果我们把它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观察,其实也不过是转瞬即逝的化城而已。诗人先以感叹的口气指出: “人间城郭几兴废,一抔聚散皆化城”。诗人认为城堡,作为一种防御手段,它伴着战争而出现,随着历史的动荡而兴废交替。如果我们把历史加以浓缩之后来看,那末城堡的兴废就象小孩子手中时而聚时而散的一杯黄土,岂不也是一座化城?接着诗歌举秦始皇修长城为例,说明无论如何坚固的城郭,也不能百代永固,永保安宁。 “君不见始皇万里防胡城,人土并筑顽如冰。”在这里诗人怀着强烈的义愤谴责了秦始皇劳民伤财的暴行,对他妄想以长城来维持长治久安的企图进行了冷峻的嘲讽: “只今安在与平地,平地深谷为丘陵。”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世上没有永世长存的事物,如今高高的长城不是也毁为平地了吗?
城墙不能延长秦王朝的命运,也挽救不了赵宋王朝的危机,诗人用对比的手法把诗意又翻进一层:“江南善守铁瓮城,城外有田不敢耕。西北广漠无一城,控弦百万长横行。”在宋蒙的战争中,南宋君臣,一味依靠深沟高垒进行防御,迷信那些金城汤池,以为可以万无一失,结果却束手待毙,屡战屡败。而在辽阔的蒙古大草原上,一座城堡也没有,蒙古大军却靠着强悍善射的骑兵,南征北战,横行天下,所向无敌。通过鲜明的对比,有力地说明了城堡不足恃。
结尾四句总结了作者从化城中得到的体验。作者凝神久立,由化城而领悟到一个深奥的道理:整个宇宙即是一座化城,永远处在生生灭灭的变化之中,表现了道家的虚无意识。
这首诗借化城的瞬息幻灭,说明城堡不足恃,表达了“地利不如人和”的进步思想。诗对秦始皇修筑长城的暴行作了尖锐的抨击,这都是应当肯定的。篇末说人的身心乃至整个宇宙都是瞬息即逝的化城,显然是佛教一切皆空的思想,不足取。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主要运用想象和联想。第一部分对化城时逼真描写,或者是根据“化城”的佛典,完全出自虚构,或者是作者的确看到过一次“海市蜃楼”,因为无法解释这种奇特现象,于是就认为它是佛经里所说的化城。不管是纯粹的虚构还是实有所见,都需要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力,才能描绘出如此斑斓多采的古代城堡图。作者由虚幻的化城联想到北方的万里长城,联想到江南的铁瓮城,联想到心城、身城。浮想联翩,妙思横生,而又紧扣“城”字这主线,既扩大了诗歌的容量,又使全诗似金线串珠,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