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

2019-05-22 可可诗词网-乐府诗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魏]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步出夏门行》又称《陇西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瑟调曲》。夏门,指汉代洛阳的城门。 《步出夏门行》共五个部分:最前为“艳”,是诗的序曲,下有《观沧海》 (即本诗)、《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章。本诗写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东征乌桓时。碣石山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北十五华里。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点题直起,写出诗人观沧海的视点。这两句起得平平,正为后边留下地步,而且显得朴厚自然,亦是大手笔常用的开篇之法。
        接下四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用简劲有力的笔法,从远至近地粗略地勾画出一幅雄阔的画面:远处是一望无际的浩瀚大海,它给人最强烈的感受是无限的大,不可计量的多,作者用一个“何”字表现出自己的惊叹!近处则是竦拔挺立的相互争峙的山岛,它与大海恰好形成远与近,点与面的呼应,使画面产生了层次感、立体感。在这个画面里,作者又添上丛生的树木和丰茂的百草,使之在色彩上、形态上不至单调。若论这四句在景物描写上的妙处,我以为其妙处恰恰在一个“粗”字,惟其“粗”,才写出了作者极目眺望之气概,才写出一派浑莽的气象,才符合诗人的襟怀与气魄。这里若用精细的描绘,则会大伤气格。试想,诗人若集注笔力于脚下的花草,耳边的虫鸣,岂不全失了自己的本色?另外,这里的粗,细想起来却又不失其真,比如写大海用“澹澹”二字以尽其平满无涯之状,用“丛生”二字写远望中的树林,都是十分恰切的。
        如果说以上四句还只是粗粗地勾勒出画面的轮廓,表现了诗人的最初印象的话,那么,下边六句则进一步突出了大海的气势和襟怀,诗人对大海的认识也由直观感觉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大海成了诗人本质力量的外在对象,它被赋予了一种人格精神,景物描写也就同时成为情志的抒发。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大海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力量,海风、海浪正是它巨大能量的释放,在它面前,一切都是渺小的、不堪一击的。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更写出大海包孕日月群星、吐吞宇宙洪荒的博大襟怀,在大海那里,时间和空间似乎都变得可以令人忽略不计了,大海就是一切。这四句若说是写景固然也可,但它主要地不是用直觉的眼光去观照对象的,它主要地是用理性的眼光去揭示大海的精神、气度。在这六句中,诗人仅仅是写了大海吗?否!大海正是作者的化身,作者从大海那里感受到了自己的品格!
        最后两句是乐府诗常用的套语。这首诗就写景来说,可算我国较早的一篇描写自然山水的诗,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它最成功之处在于作者以我观物,物无非我,给大自然赋予了自己的色彩。作为一个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作者的气魄是少有其匹的,此时又恰在他北征凯旋,踌躇满志之时,主观境界又是少有的亢奋,感发他描写对象的又是那无比优美的大海,这些主、客观条件同时集于一诗、也可谓千载难逢,无怪乎这首诗能成为一代绝唱,千载之下,令人咏之还要激动不已了!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