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军和盟军打进德国本土攻克柏林第三帝国灭亡

2023-12-13 可可诗词网-世界重大事件 https://www.kekeshici.com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展到1945年,当初不可一世的希特勒已如强弩之末,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从1939年起,希特勒将战火燃遍欧洲大陆,而到1945年初,东线战场的苏军和西线战场的盟军,打退了希特勒的嚣张气焰,数百万反法西斯力量大军压境,直逼德国大门。打进德国本土,攻克希特勒老巢柏林,消灭第三帝国的战略大决战开始了。
        西线盟军战场。
        结束对德战争已胜利在望。但是,对于西线盟军战场,要插入德国腹地,必须克服两大障碍。其一是经过4年构筑的从瑞士山脉延至到荷兰边界的钢筋水泥防线——齐格菲防线。这条防线上筑有3,000多个掩体及相通的碉堡,还有一排排被称作“龙齿”的水泥角锥体,高2—5英尺,用来防御进攻的坦克。其二是水流湍急的天然屏障来茵河。该河最宽处为半英里,涡多漩急,两岸岩石陡峭,是德国防卫的天然护城河。另外,来茵河是德国南部和北海之间的交通主干线,同时也是战时部队给养运输的主要水路。因此希特勒下令德军要死守来茵河。
        在来茵河西岸构筑的齐格菲防线上,德军部署了59个师的兵力,分别编成“H”、“B”和“G”3个集团军群防守,阻止美、英、法、加拿大联军的推进。
        对盟军来说,跨过齐格菲防线和天然屏障来茵河并非那么容易。为了摧毁来茵河以西的德军,盟军在进攻全线展开了大约85个师近400万兵力,预定实施3个突击:1、由英军第21集团军群(编成内辖加拿大第1集团军、英军第2集团军和美军第9集团军)在德军防御薄弱的来茵河地区发动进攻;2、由美军第12集团军群(编成内辖第1、第3集团军)在德军防御最坚固的来茵河中游地区发起进攻,迫使德军退到来茵河东岸,并夺取登陆场,为强渡作准备;3由美军第6集团军群(编成内辖法第1集团军和美第7集团军,在南部的萨尔盆地,与第12集团军群一部共同实行向心突击,消灭德军,前往到来茵河。
        盟军总的企图是:首先歼灭来茵河以西的德军,然后强渡来茵河攻占鲁尔区,继而发动最后进攻,在易北河与从东线战场进攻的苏军会师。不过,盟军内部诸国的军事指挥家们在战略战术问题上存在不同意见。
        英军方面,蒙哥马利坚决主张,从防线北段强行突破,直捣来茵河,然后穿越德国北方的太平原逼向柏林。抢先北进的目的是要抢在苏联之前抵达德国主要堡垒——不来梅和汉堡。这是英国最关注的问题。因为英方面不想让斯大林在北海上占据一席之地。由于蒙哥马利的两支部队——加拿大第1集团军和英国第2集团军已聚集在北线,因此,可以当仁不让地首先发动攻势。美国可以随后赶到。
        美军自然不接受这一方案。奥尔马·布雷德利将军早已把自己军队1/3的兵力,即第9集团军移交给了蒙哥马利指挥,而此时,他面临着失去其他部队的可能性。美国人现在所设想的是沿西部连绵的疆界,从来茵河的几处渡口同时挺进。这种边界战线的战略,可以使美国在战斗中与同盟国平分秋色。这个战略还有另一个优越性,那就是,各路指挥可以在战斗中,在自己的领域内自由选择战机。
        最终确定的作战方案是一个折衷的计划。蒙哥马利赢得了向北出击的机会,但却失却了指挥全军的权力,当然也失去了给美军防御策略施加影响的机会,而美军继续实行“进攻性的防守。”艾森豪威尔在给蒙哥马利的信中写道:“我们在来茵河西部杀掉的德国人越多,在河东部遇到的敌人就会越少。”
        1945年2月8日,黎明前的寒夜,二战西线战场盟军发动进攻,这是自战争爆发以来最为集中猛烈的一场炮击。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的来茵兰作战计划就这样开始了。这项计划的第一个目标是让蒙哥马利的部队“突破帝国森林,插入下来茵起伏不平的丘陵地带”,使战场形势来一个决定性转机。
        在来茵河下游地段,蒙哥马利命令英军第30军为进攻的先锋部队。在霍罗克斯指挥的这支由7个步兵师和3个装甲师组成的第30军突破德军防线后,加拿大的第2军(辖3个师)发起进攻。这次攻势攻入总兵力40万人。在蒙哥马利指挥下的美军第9集团军由辛普森将军指挥,于2月10日向东北方向发动进攻。第9集团军下辖第13军、第19军和第16军,共11个师兵力达30万人。此外,第7军4个师约10万人与辛普森的部队同时行动。这样,在蒙哥马利元帅指挥下的盟军共80万人。
        霍罗克斯指挥的第30军(相当于集团军规模)用1,000多门野战火炮轰击德军防线,在硝烟弥漫之中,步兵和装甲兵部队发起进攻。因雷雨交加,进攻1个小时后,坦克因道路泥泞推进艰难,只有步兵缓慢地向前移动。而德军则不顾恶劣的天气,进行顽强的抵抗。
        美国第9集团军原计划于2月10日发起进攻,但是德军在2月9日炸毁了鲁尔河大坝,使河水暴涨了5英尺,淹没了两岸,使美军进攻被阻止达两个星期。
        加拿大第1集团军在发起进攻几天后也陷入困境。德军殊死抵抗,加军经两星期的奋战,只向前推进了17英里。由于加军吸引了德军主力,2月23日,美第9集团军和第1集团军一部开始强渡鲁尔河并且进展顺利。黄昏时分,25000名步兵抵达鲁尔河对岸,到2月27日,已有378000人跨越了鲁尔河。与此同时,美第9集团军司令辛普森派第16军北上与英军联系,其余大部则快速穿过来茵河的低洼地。3月2日,美军抵达靠近杜塞尔多夫的来茵河。3月3日与加军在格尔登地域会师,使德军15个师处于被围歼态势。德军在遭到损失之后慌忙撤退到来茵河东岸。
        在来茵河中游以西战线,担负掩护美第9集团军右翼任务的美第1集团军所辖第7军于3月5日抵达科隆。霍奇斯指挥的第1集团军共3个军12个师的兵力,担任主攻。在第7军占领科隆后,沿来茵河西岸南下攻取波恩。与第7军相邻的是第3军,朝东南方向推进,亦直扑波恩。在第3军以南的是第5军。该军向东南推进,穿过埃弗尔后直抵阿尔河。阿尔河是美第1集团军和第3集团军的分界线。3月7日,第1集团军在雷马根抵达来茵河,并夺取了河上德军未及炸毁的鲁登道夫铁路大桥。美军利用这座桥渡过了5个师的兵力,很快在河对岸建立起一个宽40公里,纵深15公里的登陆场。
        巴顿将军指挥的第3集团军共3个军10个师。该部从阿尔河和摩泽尔河间的特里尔狭长的地带向东北进攻。第8军与第5军以阿尔河为邻,第12军部署在第8军之后,第20军在特里尔地区待命。
        这样,布莱德雷以2个集团军共5个军的兵力按预定计划向前推进。还想负隅抵抗的德军很快被美军打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四散奔逃。到3月7日,美军先遣装甲部队到达了科隆至科布伦茨之间的来茵河岸。
        这时,在来茵河以西就只剩萨尔盆地内的德军还在抵抗。3月15日,盟军第6集团军群从齐格菲防线的南面发起攻击,23日前出到来茵河,并在奥彭姆夺占了登陆场。
        至此,盟军5个集团军已进抵奈梅根和科布伦茨之间的来茵河沿岸。3月23日,盟军开始强渡来茵河,对河东鲁尔工业区实施突击。守卫在鲁尔工业区的是德军最大的兵力集团——“B”集团军群,总兵力为51个师又12个旅。3月23日夜,第21集团军群的英第2集团军和美第9集团军强渡了来茵河,在东岸夺取了登陆场。
        3月28日,盟军在东岸的登陆场扩建桥头堡,控制了宽35英里、纵深20英里的地区。来茵河上修建了12座新桥,每小时就有上万人过河。盟军终于打赢了莱茵河之战,锋芒所指新的进攻目标——鲁尔工业区。
        鲁尔区方圆2000英里,德国75%的主要工业都集中在这里。全区包括18个大工业城市,其中的埃森、杜塞尔多夫和多特蒙德3个城市的规模都与美国的匹兹堡不相上下。与鲁尔区平行的大煤矿达10英里宽、40英里长。煤产量占全国的65%。鲁尔河坝的发电动力足以提供6500家工厂、鼓风炉、锻造和其它工厂的用电。
        盟军司令艾森豪威尔决定不采取正面进攻战术,而采取利用铁钳战术将鲁尔区封锁起来。命第9集团军以第2装甲师为前导,沿北部地界推进;同时,命第1集团军的第3装甲师从南切入。一旦巨大的包围圈合拢,两军将全歼守卫在该地域的32万德军。
        此时,鲁尔区已被封锁。战斗十分激烈。虽然希特勒命令守卫司令莫德尔元帅坚守住鲁尔,但面对战况日趋恶化,阵地迅速缩小,德军一筹莫展。这时,德军西部防线已基本瓦解。
        4月4日,盟军第12集团军群继续由卡塞尔地域向东推进。4月16日在维滕贝格和马格德堡地域进抵易北河。19日攻占来比锡。
        4月6日。在对鲁尔的攻势开始后不足一周的时间,德军的环形防线已收缩到特蒙德和埃森地区的利珀运河地段。
        4月11日,德军从四面迅速退却。鲁尔包围圈已缩小到直径16英里左右。德军防线随时可被摧毁。
        4月15日,德军“B”集团军群司令莫德尔元帅拒绝投降,但他就地解散了这支部队,而自己来到市郊自杀身死。鲁尔之战结束了。
        在德国南部,一场拼死决斗正在进行。4月15日,进攻纽伦堡的战斗打响了。地处巴伐利亚高地边缘的纽伦堡,是一座中世纪有城墙的城市,也是纳粹主义的一个圣地。4月15日,进攻纽伦堡的战斗打响了。经过一番苦战,19日美军攻破纽伦堡的中世纪围墙,进入市中心,纽伦堡陷落。
        至此,盟军已控制了易北河以西德国的大部分土地。蒙哥马利受命攻打不来梅,并已开到汉堡城外60英里处。马格德堡已被攻下,莱比锡业已投降。巴顿将军指挥的第3集团军正在南线向拜罗伊特进发。法国第7军即将夺取斯图加特。
        西线战事实际上已告结束。
        东线苏军战场
        在东线苏军战场上,从1944年1月起,苏军举行大规模的战略反攻,经过10次重兵突击,不但把德军赶出了苏联本土,而且还解放了纳粹铁蹄下的东欧诸国,1945年1月17日,苏军解放波兰首都华沙,打通了威逼德国首都柏林的通道。随着东线战场的迅速瓦解,几乎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苏军潮水般的攻势。战场开始以快车的速度向德国本土回逼。
        1945年1月12日,斯大林发动了一次最大的攻势。苏军3个集团军的兵力从威斯杜拉河的5个分立桥头堡出发,分别向西进攻奥得河,向南进攻克拉克夫和布雷斯芬,向北进攻但泽。
        1月24日,科涅夫元帅指挥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装甲纵队到达布雷斯芬。25日,朱可夫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主力抵达柏林以东140英里的波兹南。至此,进攻柏林的道路已畅通无阻。2月1日,两支部队的步兵及其坦克开到奥得河,并准备渡河。德军士气低落,意志消沉,已无法与苏军对敌。
        苏军的战略企图是,以3个方面军的重兵集团,在远程航空兵和部分海军的协同下,在宽大正面上实施数个猛烈突击,突破奥得河和尼斯河德军防御后,合围德军柏林集团,同时予以分割歼灭,攻占柏林,并于战役结束前在易北河与美、英军会师。
        参加攻克柏林战役的苏军是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还有波兰第1、第2集团军、波罗的海舰队以及远程航空兵的部分兵力,共162个师、21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4个航空集团军,约250万人。
        希特勒仍然力图拖延战争,竭尽全力固守柏林。德军统帅部在柏林方向上部署了“维斯瓦”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的大部兵力,共100万人。为便于防守,德军在奥得河、尼斯河地区构筑了3道防御地带,在柏林防御地域构筑了3道环形防御围廓。
        进攻柏林的战斗打响了。1945年4月16日,朱可夫指挥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转入进攻。晨5时,苏军18000门野战炮、迫击炮和多管火箭炮怒吼轰鸣,声震40英里外的东柏林。希特勒慌了手脚。4月19日,他指令海因里希的“维斯瓦”集团军群负责保卫柏林。经过激战和反复争夺,4月20日,朱可夫的近卫坦克第2军攻下柏林东北10英里的伯尔瑙,直冲离柏林19英里的奥兰宁堡。从那里,朱可夫的部队西进包围柏林,同从柏林东南进军的科涅夫坦克部队会合。科涅夫的大军浩荡前进。4月19日,以柏林为目标的装甲部队进抵离柏林南22英里的卢肯瓦尔德。20日,攻占柏林南大约20英里的德国总参谋部所在地佐森。
        4月21日,柏林城第一次暴露在千军万马的视野之内。在苏军兵临柏林城下之际,在北方战场,到4月20日,蒙哥马利统率下的第21集团军群所辖加拿大第1集团军把德国在荷兰的守军分割成半,在阿姆斯特丹附近包围了背靠北海的德军。4天之后,英第2集团军打进了满目废墟的不莱梅海港,其余两个集团军摆开90英里的宽阔正面,向易北河推进。在南方战场,到4月中旬,美国巴顿将军的第3集团军在通过契姆尼茨渡过莫尔德河的一个支流后到达它东进的限界。
        4月25日,科涅夫的坦克部队在米得兰运河城市凯特津与朱可夫的装甲部队会合,完成了对柏林的包围。
        苏军轰炸机和炮兵使城区一排排楼房陷入火海。到处打起巷战。考虑到柏林实际上已无可挽救,希特勒决定,将守卫柏林的被围部队第9和第12集团军开到易北河向美军投降。
        在柏林,4月28日苏军攻陷帝国大厦,希特勒在距此四分之一英里的地下室自杀身死。他生前在地下避弹室所做的最后几件事之一是立下遗嘱,把第三帝国的权力移交给海军司令卡尔·邓尼茨。
        盟军司令艾森豪威尔发出通谍,要求德军向西方国家和苏联同时投降。面对这个通谍,邓尼茨授以约德尔将军专程去法国兰斯盟军远征军最高统帅部前沿指挥所。邓尼茨勉强满足了盟军的要求。5月7日午夜之后,参战国代表在统帅部作战处签订了无条件投降文件。是日凌晨2时41分,约德尔首先在文件上签了字,代表最高统帅部的是史密斯将军和代表苏联最高司令部的苏斯洛巴罗夫将军。
        从盟军最高司令部艾森豪威尔那里发出了面向全世界的文告:“盟军的使命在1945年5月7日当地时间凌晨2时41分完成了。”根据苏方宣布,正式投降文件于5月8日在柏林签署。
        5月23日,邓尼茨和约德尔一起被召到盟国远征军最高统帅部接受战犯身份。第三帝国至此终于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