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独酌其一
诗词简介: 此诗约作于玄宗天宝三载(744)春。时李白供奉翰林,遭小人谗毁,君王疏之,思想极为苦闷。原诗有四首,此为第一首。诗中写花间月夜独饮情景,表面豪放不羁,及时行乐,实则隐含失意孤独之痛苦心情。“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二句,将月人格化,亦写活影子,使“独”成为“三人”,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沈德潜评曰:“脱口而出,纯乎天籁”(《唐诗别裁》卷二)。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月下独酌其一》[唐]· 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 yuè xià dú zhuó qí yī月 下 独 酌 其 一[ tánɡ ] lǐ bái,[ 唐 ] 李 白 ,huā jiān yì hú jiǔ , dú zhuó wú xiānɡ qīn 。花 间 一 壶 酒 , 独 酌 无 相 亲 。jǔ bēi yāo mínɡ yuè , duì yǐnɡ chénɡ sān rén 。举 杯 邀 明 月 , 对 影 成 三 人 。yuè jì bù jiě yǐn , yǐnɡ tú suí wǒ shēn 。月 既 不 解 饮 , 影 徒 随 我 身 。zàn bàn yuè jiānɡ yǐnɡ , xínɡ lè xū jí chūn 。暂 伴 月 将 影 , 行 乐 须 及 春 。wǒ ɡē yuè pái huái , wǒ wǔ yǐnɡ línɡ luàn 。我 歌 月 徘 徊 , 我 舞 影 零 乱 。xǐnɡ shí tónɡ jiāo huān , zuì hòu ɡè fēn sàn 。醒 时 同 交 欢 , 醉 后 各 分 散 。yǒnɡ jié wú qínɡ yóu , xiānɡ qī miǎo yún hàn 。永 结 无 情 游 , 相 期 邈 云 汉 。
- 月下獨酌其一[唐] 李白,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翻译1】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酒,自斟自饮没有亲友相陪。举起酒杯邀请天 上的明月做伴,加之对面自己的身 影,竟也成了三个人。可是月亮不 懂得饮酒,只有身影跟随我。姑且 让月亮和身影陪伴我吧,要乘着美 好的春光及时行乐。我唱起歌来,月亮好像听入了迷徘徊不走,我跳起舞身影也随之摇晃起来。清醒时 互相欢乐,大醉后都各自分散去 了。我希望永远与无情的月亮和身 影结游,相约在那高远的天上再 见。
花丛间置酒一樽,酒香散发着诱人的芳醇。我自斟自饮,孤独寂寞,没有相亲。举杯邀请明月入席,我与月、影已成三人。月儿不会饮酒,影儿也徒随我身。唉!姑且与那无灵无魂的月儿、影儿作伴,人生行乐须趁着美景、良辰、青春。乘着酒兴,我引亢高歌,月儿也徘徊沉吟,清醒时,月儿、影儿与我同乐共欢,酣醉后,月儿、影儿飘渺难寻。愿我们永结知己,超乎俗尘,相约同游在那飘渺的白云。 - ①花间:在鲜花中间。一作“花下”或“花前”。②三人: 指月亮、作者和作者的身影。一说指杯中的明月、地面的人影 和作者自身三者。③不解饮: 不会饮酒,“解”为当时俗语,表示“能”的意思。④将: 同“与”。⑤行乐:寻求乐趣。⑥徘徊:来回地行走。⑦凌乱: 乱动的样子。一作“零乱”。⑧“醒时句”:指未醉、清醒时,三人同乐。⑨各分散:指醉后独自睡下,与月亮及影子分开。⑩无情游: 因月亮及影子均非人类,故称为脱离世俗、人情的一种交 游。⑾相期:相约会。邈:指遥远。云汉:指天河。
- 诗篇名。唐代李白作。李白《月下独酌》组诗共四首,均赞美饮酒。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一首和第二首。诗人对酒境、酒趣之奇妙进行了着力的描写与热情的礼赞。原诗如下:“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其一)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其二)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李白有济世之雄才,想干一番经天动地的事业,可是既得不到朝廷的重用,也得不到同僚的赏识。他感到孤独、苦闷,内心的郁积往往发而为诗,这首《月下独酌》就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诗分为三层。前四句为第一层;五至八句为第二层;第九句至最后为第三层,一层一个转折。
第一层开始,点明环境是在花间,傍随着诗人的只是一壶酒而已。当此芳春时节,有明月、美酒、鲜花,对酒当歌,看花赏月,这是文人雅士所追求的赏心乐事,李白应该感到很惬意了,可以开怀畅饮了。然而诗人并不感到愉悦,因为“独酌无相亲”,这里突出了一个“独”字,是贯串全诗的感情线索。李白写此诗时,唐玄宗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朝中群小当道,排斥贤能,环顾四周,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满腔心事,向谁诉说?于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百无聊赖中,他把明月作为知己,举杯相邀,权且当作三人,相与共饮,以破岑寂。第二层是由离奇的幻想回到清醒的现实。月虽美好,毕竟不会饮酒;影虽亲密,毕竟只能随身存在。既然如此,那就暂且将他们拉过来临时作为友人,趁此良辰美景,及时行乐吧。
第三层,“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又转进一层,仍然将月与影作为知心朋友,认为月与影都是有知的,“行乐”的表现方式就是歌与舞。歌舞也好,行乐也好,都并不能说明李白内心的轻松愉快,恰恰相反,只是表现了他对“骅骝拳跼不得食,蹇驴得志鸣春风”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他自己“一生傲岸苦不谐” (同前)的感慨。
可惜的是“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所以只是“暂伴”为友,李白不能满意,于是,“永结无情游,相邀邈云汉”。“无情”,意为忘情,忘却世俗之情。他要和明月结为摆脱庸俗世情的朋友,脱离现实社会,一同到理想的太空仙境去遨游。
总的说来,这首诗反映了李白缺乏知已的苦闷、孤寂心情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这是他傲岸不群、牢落不偶的性格的写照。而这一切都寄情于月,诗人愿与之永远同游于太空。 - 首二句点明作者的饮酒背景和一壶独酌的冷清场景。接着二句诗人邀请明月与自己的影子和自己一同饮酒。这是首句凄冷场面的进一步铺写,虽写“成三人”,却更加突出只有诗人一人的孤单之情。“月既不解饮”以下四句叙写诗人初饮酒时的内心苦闷,月与影徒然有形,却不解人意,但作者也只好由它们陪伴饮酒。诗歌借对月与影的不满表现出诗人的苦闷。最后六句是诗人渐入醉乡后的感受。在醉意朦胧之中,诗人觉得月光与身影都对自己一往情深,都与自己相亲相伴,只有诗人醉卧床榻时才会有短暂的分别。诗人由对月、影的不满转向对月影的喜爱,由责怪月影转到把月影引为知己,决心与月影“永结无情游”,在缈茫银河中相聚。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世无知己的寂寥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狂放不羁的孤傲性格。这首诗想象奇特,感情抒发曲折,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
- 万物都是诗人的奴隶或朋友,无情者皆有情,天上地下任其驰骋,任其痛快抒情。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象,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场面一下便热闹起来了。独饮喝闷酒一下就变成了朋友聚会,仿佛让我们听到了碰杯喧哗的笑声。诗人的想象真是海阔天空,信手拈来就是妙笔。月是诗人的朋友,将其人格化已是早期诗歌创作的一大特征,但是,将影子也当做朋友本篇却是首创。不过我们要看到诗人妙想的背后,在似乎快乐的心灵深处其实潜藏的是孤独无语的痛苦,是对现实的不满和苦闷。
诗应该是作于长安失意之后(有人认为作于天宝三年春天),“宫中妒杀人”的深切感悟之后,诗人才真正感到了孤独。原来高层政局、官场并非想象中的那样可以让自己尽情贡献自己的才能,也并非坦诚直率就能大济苍生,实现理想。杜甫是了解李白的,他在《梦李白之二》中说:“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诗人是孤独的,京城没有他的位置。然而我们看到的李白的确不是悲天悯人,只知道抱怨的人,而是即使心情苦闷也能自我排遣,并且找到适合自己性情的方式痛快排遣。这就是本篇不同寻常之处。
即使他知道月和影都是空幻,不能成为知心朋友,但在难以找到知音的现实中,还不如虚幻的朋友来得真实,可以寄托。于是诗的结尾处再发妙想,要和影子、月亮永远自由地遨游在太空,化苦闷为无穷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