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白帝城

2024-03-30 可可诗词网-李白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诗题一作《下江陵》,一作《白帝下江陵》。肃宗乾元二年(759)三月作,时李白流放夜郎半途遇赦,从白帝城返舟东下江陵。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县。江陵,今属湖北。此诗之妙在以轻舟瞬息千里之速度衬托遇赦获归时之欢愉心情,诗境流转,回荡有致,被赞誉为“惊风雨而泣鬼神矣”(《升庵诗话》卷四)。诗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句,一开一合,“走处仍留,急语仍缓,可悟用笔之妙”(施补华《岘佣说诗》),为历代传诵之名句补华《岘傭说诗》)>

      李白曾接受永王李璘的邀请协助他讨伐谋反的安禄山,后永王与其兄肃宗争王位失败,李白受株连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遇赦,在返回的路上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南北朝时代的作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一书中曾以优美的散文描写过三峡。他说,长江三峡,两岸山山相连,重岩叠嶂,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船行飞速,两岸常有高猿长啼。李白的这首绝句采用了这些描写,先用船行之速作比喻,后又用凄哀的猿声作反衬,表达了他归心似箭的喜悦之情。

     诗人以灵动奔放笔调,表现行舟三峡的快速,创造出一个极其轻快美妙的意境。首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写清晨离别白帝城的情境。表现了白帝城的高峻入云,暗示是据高放舟顺流而下,一开篇便给人一种速度感。而彩云萦绕的光明气象,又透露出自己意外遇赦的喜悦。次句“千里江陵一日还”,用极远的空间(“千里”)和极短的时间(“一日”)对照,表现舟行的快速。“还”字用得亲切,把下江陵写得有如还乡,洋溢出欢快之情。第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写沿江景物一闪而过,看不真切,但闻山中猿声不绝于耳,连成一片。用听觉的连续巧妙地衬托出舟行之速。第四句“轻舟已过万重山”,写视觉的移动:就在连续不断的猿声中,轻舟已穿越了万重青山。“轻”字极妙,使人产生舟楫如飞的幻觉,把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坦途的轻快情绪全盘托出。全诗笔墨飞动,一气呵成。第三句借猿声作一转折,然后又一泻而下。这样轻快的意境,在唐诗中并不多见。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早发白帝城》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 zǎo fā bái dì chénɡ 》 
    《 早  发 白  帝 城    》 
    nián dài :  tánɡ   zuò zhě :  lǐ bái 
    年   代  :  唐     作  者  :  李 白  
    cháo cí bái dì cǎi yún jiān , qiān lǐ jiānɡ línɡ yí rì hái 。 
    朝   辞 白  帝 彩  云  间   , 千   里 江    陵   一 日 还  。 
    liǎnɡ àn yuán shēnɡ tí bú zhù , qīnɡ zhōu yǐ ɡuò wàn zhònɡ shān 
    两    岸 猿   声    啼 不 住  , 轻   舟   已 过  万  重    山   
  • 《早發白帝城》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早晨离开彩云缭绕的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面的白帝山上),船行很快,似乎只用一天时间就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距白帝城1200里);途中不时地听到两岸猿猴的啼叫声,转眼之间小船已飞快穿过层层迭迭的高山。
  • 注释1:
    ①白帝:城名,故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山上。
    ②彩云:因白帝城地势高峻,从山下仰望,如在云中,再加上早晨云霞变幻多彩,故曰“彩云”。
    ③江陵:在今湖北江陵县。
    ④啼不住:叫个不停。
    ⑤万重山:一座挨一座的大山。

    注释2:
    ①彩云间:一则描绘早晨之云彩,一则形容白帝城地势之高,为下句写水势之急张本。
    ②千里:相传白帝城至江陵共一千二百里,此“千里”乃举其成数。
    ③此句化用《水经注· 江水》:“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啼不住:一作“啼不尽”。
    ④轻舟已过:一作“须臾过却”。
  •            诗歌篇名。唐李白作。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写出瞬息千里,若有神助。入‘猿声’一句,文势不伤于直。画家布景设色,专于此处用意。”清施补华《岘傭说诗》:“太白七绝,天才超逸,而神韵随之。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如此迅捷,则轻舟之过万山不待言矣。中间却用‘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垫之;无此句,则直而无味,有此句,走处仍留,急语仍缓。可悟用笔之妙。”清王琦《李太白全集》:“杨齐贤曰:白帝城,公孙述所筑。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琦按:白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山相近。所谓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水经注》: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宿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今人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杨慎云:‘白帝至江陵,春水盛时,行舟朝发夕至,云气鸟逝,不是过也。太白述之为韵语,惊风雨而泣鬼神矣。太白娶江陵许氏,以江陵为还,盖室家所在。’按:此诗若作于初出峡时,则尚未就婚许氏,若作于贬夜郎遇赦时,则许氏久亡矣。且许氏在安陆,亦不能遽指为江陵。此‘还’字恐不当如是解。”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这首诗,有人说是开元十三年(725),李白初出夔门时所作,也有人说是乾元二年遇赦离白帝城东下时所作,都没有说准确。他们都忽略了第二句的一个‘还’字和第四句的‘已过’两个字。那明明是遇赦东下,过了三陕,回到了荆州时作的。通过江水的湍急浩荡,充分表现了心境的欢快激昂。”此诗是作者在肃宗乾元二年(759)三月,因参加李璘幕府获罪而流放夜郎(贵州西部),行到夔州白帝城遇赦得还时而作的。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三陕两岸的环境特点,轻舟顺流而下的如飞速度,显示了祖国河山的壮美,表现了诗人遇赦后轻松愉快的心情和重履康庄的快感。选取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借景抒情,情景融为一体。文势奔放,如飞电过隙,骏马注坡。意境优美,浑然天成,明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赞誉此诗说: “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乾元二年(759)三月李白流放夜郎半途遇赦,从白帝城返回江陵时作,全诗以轻舟瞬息千里的速度衬托遇赦东归的轻快心情。
             从白帝下江陵,有一段很现成的文字可供李白参考,那就是《水经注·江水》“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在某种意义上说,李白这时也是适逢“王命急宣”,掉船即回,归心似箭。首句就通过初发时的瞬间感受,以“彩云间”三字,将出发点提得很高,造成下水行船快速加快速的悬念。次句用“一日”、“千里”的强烈时空对比来表现速度感,写情妙在一个“还”字,暗传遇赦而还的轻松愉快之感。
    三句通过听觉的延续写一种错觉即速度感的消失,盖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山山有猿,虽然一处有一处的山,一处有一处的猿,一山有一山的猿声,在舟中听去,猿声连成一片,会产生坐飞机那样的速度感消失的错觉。这一句是在进一步强调速度感之前必要的顿挫,无此句则直而无味,有此句则走处仍留,急语仍缓。
               经过三句蓄势,四句进而通过视觉的位移,写出瞬息已变的腾飞感。在舟中浑不觉得,出船一看:哇,原来江陵都快到了,船走得好快呀。全诗就妙在表现出诗人坐船的“快”感,其中也隐含了遇赦的轻快心情。
  •         这首诗作于乾元二年(公元759)春季。是时李白被流放夜郎,刚行至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便遇赦得释,怀着极度欣喜的心情,五十九岁的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自白帝城放舟东下江陵(今属湖北)的抒怀佳作。
           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彩云间”,力状白帝城之高,造成江水由西而东、由高到低的巨大落差,为下文舟行之速积蓄气势。“千里”,见出距离之远;“一日”,表明时间之短。如此遥远的距离用这样短的时间即可到达,则舟行之速不言自明。
              “两岸猿声啼不住”,这是诗人的听觉感受。不写两岸景色,独取啼鸣不绝的猿声,盖因舟行太快,沿江景物一闪而过,来不及细看,只有连成一片、不绝于耳的猿声回荡在空间,诗人只能凭听觉来感知船行的速度。前人有云:“无此句则直而无味,有此句走处仍留,急语仍缓,可悟用笔之妙”(施补华《岘傭说诗》)。这段评语,正确指出了此句采用顿挫手法,借猿声反衬舟行之速的特点,可谓知言。
               两岸猿声尚未停歇,“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速度该是何等的迅捷!一个“轻”字,用得极好,它不仅给人一种轻盈飞动之感,宛如凌空飞越了万重山峦,而且细腻传神地展示了轻松愉快的诗人心境。由此回观全篇,则无论“朝辞”,还是“还”,抑或是万重山中的猿啼之声,都充溢着诗人那难以抑制的欣喜之情。这样看来,人物心境的快感和客观极快的船行有机地揉合在了一起,从而构成这首以描写速度美而著称的小诗的妙境。
  •          
          鉴赏1:

              乾元二年 (759),李白因永王璘事被流放夜郎,至白帝遇赦,归途作此诗。诗题一作 《下江陵》。
              盛弘之 《荆州记》 云: “惟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缺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急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明人杨慎 《升庵诗话》 卷四引此文,评论道: “太白述之为韵语,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其实,李白此诗,并非述盛弘之文为韵语,而是即景抒情,戛戛独造。其艺术效果,也不是“惊风雨而泣鬼神”,而是轻快喜悦。
            作者在流放途中所作的 《上三峡》 诗里说: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如今忽然遇赦,乘船顺流而“还”,其重获自由的喜悦感、轻快感与江流之快、归舟之 “轻” 水乳交融,便创造出这首千古名作,被王士禛推为 “三唐压卷”。
                前两句,似与 《荆州记》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无异,实则后者只客观地写江行之 “急”,前者则用一个 “辞” 字、一个 “还” 字托出抒情主人公的神采与心态。他不是经白帝西去夜郎,而是 “辞”白帝东 “还” 江陵,已露喜悦之情。辞白帝于朝日照射的彩云之间,色彩绚丽,形象优美,又强化了喜悦之情。白帝既在 “彩云间”,则高屋建瓴,江水奔泻,江陵一日可还之意已暗寓其中。“千里” 极遥,“一日” 极短,“千” 与 “一” 对照,突出地表现了东 “还” 之快出乎意料,惊喜之情,见于言外。前两句已写完由 “辞” 到 “还”,概括性极强而形象性不足,于是掉转笔锋,补写 “一日” 之间的见闻。就闻的方面说,“猿鸣三声泪沾裳”,这是行经三峡者的典型感受,诗人却以 “两岸猿声” 作铺垫,突现 “轻舟” 如飞的轻快感。就见的方面说,“千里” 之间,景物繁富,一句诗如何写? 诗人只用 “已过” 二字,而重山叠嶂、城郭村落等等扑面而来、掠舟飞退的奇景,已如在目前。
               浦起龙 《读杜心解》 称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为杜甫 “生平第一首快诗”。这首 《早发白帝城》,也可以说是李白生平第一首快诗。

          鉴赏2:

             鉴赏导示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此时他已年近六十,心情的悲苦是可想而知的。途中经白帝城时,忽然接到皇帝的赦书,一时喜从天降,绝处逢生的极度喜悦让李白挥笔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快诗。
               鉴赏
              “朝辞白帝彩云间”是写诗人兴冲冲地上船出发,告别那彩云缭绕的白帝城的情景。“彩云间”既写出了白帝城山势之高,为下文“一日还”作了铺垫,又是诗人喜悦心情的流露。获赦之后,白帝城在诗人眼里也旖旎瑰丽,绚丽多姿。“千里江陵一日还”更是作者此时此刻心境的真实写照。千里之外的江陵城一天就可以到达。“一日还” 固然和白帝城到江陵的行舟路线有关系,白帝城在长江上游,江陵在长江下游,江流的反差又很大,乘船可以一泻千里; 同时这种船行如飞的感觉正是诗人归心之切之急的直接反映。短短的七个字,既写出了水的流势,又刻画出了人的心境,真可谓一举两得。

               诗的第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是写诗人途中感受。船过三峡,两岸对立,猿声此起彼伏叫个不停,似与诗人告别,又像是为诗人重获自由而庆贺。在这轻快的啼叫声中,“轻舟已过万重山”,“轻”在这里用得极妙,不仅写出了小舟顺流直下的轻盈,而且写出了作者轻松愉快的心情。“过万重山”既是对实景的描写,又暗示着诗人历经坎坷重获新生的历程。在这里,情和景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真是大家之笔。

                    鉴赏要点
    [1]名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悠扬轻快,空灵飞动。
    [3]情景交融。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