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城南

2023-05-22 可可诗词网-李白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唐李白的乐府诗。《战城南》为汉乐府铙歌曲名,内容描写战场伤亡景象,哀悼阵亡者。原诗是: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惟见白骨黄沙田。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桑干,即今桑干河,发源于山西省北部。葱河,即葱岭河,分南北两河,即今新疆西南的叶尔羌河与喀什噶尔河。条支,西域国名,在今伊拉克境内。*天山,在今新疆。全诗用白描手法,控诉了天宝年间唐统治者发动黩武战争带给兵士的深重灾难。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战城南》
     
    .[唐].李白.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惟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 《 zhàn chénɡ nán 》 
    《 战   城    南  》 
     
    .[ tánɡ ]. lǐ bái.
    .[ 唐   ]. 李 白 .
     
    qù nián zhàn , sānɡ ɡān yuán ; jīn nián zhàn , cōnɡ hé dào 。 
    去 年   战   , 桑   干  源   ; 今  年   战   , 葱   河 道  。 
    xǐ bīnɡ tiáo zhī hǎi shànɡ bō , fànɡ mǎ tiān shān xuě zhōnɡ cǎo 。 
    洗 兵   条   支  海  上    波 , 放   马 天   山   雪  中    草  。 
    wàn lǐ chánɡ zhēnɡ zhàn , sān jūn jìn shuāi lǎo 。 
    万  里 长    征    战   , 三  军  尽  衰    老  。 
    xiōnɡ nú yǐ shā lù wéi ɡēnɡ zuò , ɡǔ lái wéi jiàn bái ɡǔ huánɡ shā tián 。 
    匈    奴 以 杀  戮 为  耕   作  , 古 来  惟  见   白  骨 黄    沙  田   。 
    qín jiā zhù chénɡ bèi hú chù , hàn jiā hái yǒu fēnɡ huǒ rán 。 
    秦  家  筑  城    备  胡 处  , 汉  家  还  有  烽   火  燃  。 
    fēnɡ huǒ rán bù xī , zhēnɡ zhàn wú yǐ shí 。 
    烽   火  燃  不 息 , 征    战   无 已 时  。 
    yě zhàn ɡé dòu sǐ , bài mǎ hào mínɡ xiànɡ tiān bēi 。 
    野 战   格 斗  死 , 败  马 号  鸣   向    天   悲  。 
    wū yuān zhuó rén chánɡ , xián fēi shànɡ ɡuà kū shù zhī 。 
    乌 鸢   啄   人  肠    , 衔   飞  上    挂  枯 树  枝  。 
    shì zú tú cáo mǎnɡ , jiānɡ jūn kōnɡ ěr wéi 。 
    士  卒 涂 草  莽   , 将    军  空   尔 为  。 
    nǎi zhī bīnɡ zhě shì xiōnɡ qì , shènɡ rén bù dé yǐ ér yònɡ zhī 。 
    乃  知  兵   者  是  凶    器 , 圣    人  不 得 已 而 用   之  。 
     
  •  
    《戰城南》
     
    .[唐].李白.
     
    去年戰,桑干源;今年戰,蔥河道。
    洗兵條支海上波,放馬天山雪中草。
    萬里長征戰,三軍盡衰老。
    匈奴以殺戮為耕作,古來惟見白骨黃沙田。
    秦家筑城備胡處,漢家還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戰無已時。
    野戰格斗死,敗馬號鳴向天悲。
    烏鳶啄人腸,銜飛上掛枯樹枝。
    士卒涂草莽,將軍空爾為。
    乃知兵者是兇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去年征战于桑干河源头,今年转战葱河河畔,
    曾经在条支海中洗过兵器上的污秽,也在天山草原上牧放过疲惫的战马。
    不远万里到这些地方征战,三军将士皆已耗尽了青春年华、衰老无比。
    匈奴人以杀戮掠夺为业,古今不知有多少人战死荒漠之中,结果只是白骨黄沙。
    秦筑长城防御胡人的地方,汉时仍然烽火高举。
    烽火没有燃尽的时候,那么战争也就没有结束的时候。
    荒野上的战斗如此残酷,战败的马匹在战场上悲鸣,而它的主人却被乌鸦和鹰啄食,肠子都挂上枯树枝头。
    士卒作了无谓的牺牲,将军到头来也一无所获。
    战争可不是什么好东西,有德的君主只有在不得已时才用到它。
     
     
  •  ①桑干:河名,流经今山西、河北北部,地属北方。

     ②葱河:即葱岭河,在今新疆西南部,地属西方。 

    ③条支:西域国名,即唐时的大食,在今伊朗境内。唐朝安西都护府下设有条支都督府。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战城南》是汉乐府旧题,属《鼓吹曲辞》,为汉《铙歌》十八曲之一。李白借旧题,写新意,创新境,不仅概括深广,着重表现诗人对唐玄宗穷兵黩武、贻害人民的义愤,显示了诗人奔放飘逸的诗风。
     
             诗从现实的征战频繁和广远落笔。开头四句,句式对称,词语复叠。以“去年”、“今年”对举,极写连年不息;以“桑干源”、“葱河道”并提,突现北战西讨;再着力反复一个“战”字,则将北至河头、西至葱岭河道的广大地区连年战火不熄的广阔画面展示出来,已经不着痕迹而又十分有力地表露了反战的主题。然后更以“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二句,深入一层描写扩边战争地域的广远。“条支”,西域古国名,唐时称大食,唐朝安西都护府下设有条支都督府,在今伊朗境内。用“条支海上波”洗兵,以“天山雪中草”牧马,不仅使诗意层进,境界扩大,而且在如此铺排渲染的广阔画面中显示出唐玄宗一意扩边、夸耀武功的寓意。诗人于是就势以“万里长征战”作结,总括当时征战的频繁和广远;再以“三宫尽衰老”猛跌,点出这长期远征的不义战争使得广大士兵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前面八句是第一层,从现实的角度进行横向描写;接着六句是第二层,则从历史的角度进行纵向生发,进层写出“万里长征战”之由来已久、更无了时的深沉悲剧性。大笔勾勒了“古来” “无已时”的战争景象,点明了这些战争的不义性质,从而既深化了开头八句描写现实征战的内涵,又自然引出这些战争带给广大士兵的灾难。
     
              “野战”以下六句是第三层,集中描绘不义战争的残酷画面,强烈抨击不义战争的罪恶后果。诗人着意更用笼括之笔点出:牺牲的是广大士兵,他们的鲜血涂红了草野;就是那些指挥作战的将军,也不过是奉命行事,空无所获。究竟是谁一定要三军将士频繁进行这万里长征的残酷战争呢?其矛头之所向,正蕴含在这弦外之音中。我们若与前八句所写联系起来看,这言外之意则不言自明。
     
              正因如此,诗人最后以“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收束全诗,点明主题。这两句语意出于《六韬》: “圣人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这种抽象的议论性断语,用于此处作结,恰将前面三层具体描写的意旨突现出来,有画龙点睛之妙。萧士赟说: “开元、天宝中,上好边功,征伐无时,此诗盖以讽也。”事实正是如此。诗人用古今战争残酷景象的生动描写,断言“兵者是凶器”是极其有力的,而分寸全在“不得已”三字上,充分表现出诗人的真知灼见。
  •         这首诗沿用汉乐府旧题,而以现实为旨归。元人萧士赟云:“开元、天宝中,上好边功,征伐无时,此诗盖以讽也。”
     
              诗凡三换韵,随着韵脚的更换,诗的旨意也在步步深化。前八句极写征战的频繁和艰苦。作者着眼于时间和地域,通过它们的不断变换,形象、逼真地展现了一幅万里征战的图景,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一战与一战是如此的频繁,转战的距离又是如此的遥远,则艰苦与疲累自不待言。“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这是必然的结果。眼前征战如此,历史上的情形又怎样呢?下面四句回顾历史,突出征战的破坏性和长久性。匈奴习好杀戮,连年起兵,恰似农人年年从事耕作一样。农人一年四季辛勤耕作,盼望的是五谷丰登,天下太平,而杀戮造成的结果却是白骨遍布荒野,良田变成黄沙,到头来,恰恰是杀戮破坏了耕作。这里,作者以“耕作”与“杀戮”对举,看似比喻,实为深刻的揭露。由于
     
               匈奴的不断进犯,从秦到汉,战争的烽火就从未停息过,这代代不已的战争,给广大人民造成了何等巨大的苦难!“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这两句重复上文之意,对战争的长久性给以突出强调,同时,引启下面六句,进一步揭示战争的残酷和罪恶。因为是“野战”,则死者必多;众多的士卒倒在血泊之中,令人联想起“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成语,心中已为之惊悚不已了,更哪堪一匹匹失去主人的战马向天悲鸣!更哪堪群集的乌鸦苍鹰争啄人肠,并把它衔挂在高高的枯树枝上!士卒的躯体已委身于草丛之中了,而那些指挥战争的将军们又得到什么了呢?
     
                诗意至此,已极为明显:无论是征战的频繁和艰苦,还是征战造成的破坏和历时的长久,抑或是征战本身的残酷和罪恶,都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战争是残杀的工具,统治者如果随随便便使用它,必定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末二句以此意作结,而又不全盘托出,只以“不得已而用之”点到为止,既深化了主题,达到了“刺黩武而戒穷兵”(《唐宋诗醇》)的目的,同时,又从侧面暗示了诗人对正义和非正义战争的两种态度。明乎此,我们也就可以正确理解在《塞下曲》、《从军行》等诗中,诗人为什么又以满腔激情来描写战争这一现象了。
     
            ①桑干:流经今山西、河北北部的河流。 <br>②葱河:即葱岭河,在今新疆境内。 <br>③条支:古国名,在今伊朗境内。
     
  •         《战城南》 是汉乐府旧题,属 《鼓吹曲辞》,为“汉铙歌十八曲”之一。汉古辞云:“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 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 朝行出攻,暮不夜归!”这是一首反映汉武帝征讨匈奴的诗,流露出明显的非战倾向。李白 《战城南》 虽与此相类,“亦本其意,而语尤惨痛,意更切至。所以刺黩武而戒穷兵者深矣”。(《唐宋诗醇》卷二)堪称青冰。
     
              诗三换韵,自然形成彼此关联的三个段落。“去年战”六句,为第一段,言战事频繁。发端从“战”字入手:“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于“去年战”后,继之以“今年战”,以极其省俭的笔墨,揭出连年战争、征伐不已的严酷现实。“桑干”,即桑干河,在山西省马邑县东三十里。“葱河”,即葱岭河,有南北两河,南名叶尔羌河,北名喀什噶尔河。皆在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之内。桑干与葱河,一在北方,一在西方。连用此二地名 (河名),旨在概括东征西讨的战场之广阔。接下两句:“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是对“今年战”的补充和深化,先点(战葱河) 后染 (洗兵与放马),有身临其境之效。条支,西域国名,在今伊朗的底格里斯。“城在山上,周围四十余里,临西海。”(《后汉书》卷九六《西域传》)天山,在今新疆。“洗兵”一词,有出征与凯旋二义。萧纲《陇西行》: “洗兵逢骤雨,送阵出黄云。沙长无止泊,水脉屡萦分。”此“洗兵” 取出征之义;左思 《魏都赋》: “洗兵海岛, 刷马江洲。振旅䡘䡘,反旆悠悠。”此“谓战胜将休兵,欲还师,乃洗刷兵马于海岛江洲也。”(《六臣注文选》 吕向注) 是为凯旋之义。仔细品味李白诗意,“洗兵”似用第一义。以 “条支海上波” 来洗刷兵器上的污秽,表明开边之战已扩展到条支了;放马天山,使马食“雪中草”,可见劳师袭远已陷入窘境了。前句述征伐之遥远,后句写作战之艰辛,一种反战情绪隐隐透出。“万里”二句,是对开边战争的总括: 劳师 “万里”,“征战”条支,却以伤亡惨重、青春耗尽而告终。死的死,老的老,“三军”将士有意或无意地扮演着人间悲剧的可怜的角色。
     
                谁是这人间悲剧的导演者?诗人以其生动的艺术语言、鲜明的边塞意象诱发着我们的思维。但是,诗人走笔至此,并未径直转为谴责战争的抒写,而是笔锋陡转,从现实的战争折回历史的烽烟,于是,第二段 “匈奴”四句便闪现在我们的目前。匈奴是秦汉之际的北方游牧民族。汉王褒 《四子讲德论》云:“匈奴者,百蛮之最强者也。”“业在攻伐,事在猎射”,“逐水随畜,都无常处。鸟集兽散,往来驰骛,周流旷野,以济嗜欲。其耒耜,则弓矢鞍马;播种,则扦弦掌拊;收秋,则奔狐驰兔;获刈,则颠倒殪仆。追之则奔遁,释之则为寇。”对匈奴的民族特点、生活习性诸多方面,都作出详尽地论述。李白仅用两句诗,便将王褒的妙文精义概括无遗:“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惟见白骨黄沙田。” “为”,有替或代替之意。施蛰存先生解释这两句诗说:“匈奴没有农业生产,他们的生产劳动,就是杀牛杀羊,乃至劫掠杀人,以代替耕作。自古以来,他们的田,不是稻田、麦田,而是白骨田、黄沙田。”(《唐诗百话》 第219页) 可谓确解。由于匈奴 “逐水随畜,都无常处”,侵扰汉土,为患边境,便时有发生。干是,秦人有修筑长城的壮举。但是,巍巍长城并未真正阻遏匈奴的南犯,秦朝是这样,汉朝亦复如是:“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备胡处”、“烽火燃”,暗示北方少数民族首领不时南侵,而汉王朝进行着防御性的自卫战争。至此,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战争的基本态度: 他反对 “开边意未已” 的穷兵黩武(第一段),但支持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第二段)。对于一个封建时代的诗人来说,这是非常难得可贵的!
     
                从“烽火燃不息”到最后,是第三段,揭露不义战争的罪恶。“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为承上启下的过渡。“烽火燃不息”,从第二段末句“汉家还有烽火燃”,蝉联而下;“征战无已时”,将审视秦汉烽火的历史目光,引向唐代边塞的腥风血雨。勇士在拚杀中阵亡,他的战马向天悲鸣。“向天悲”三字,隐含诗人对战死者的悲悼之情、怜悯之心。乌鸢飞落,啄食死尸的肠子,甚而衔去,挂在枯树枝上。战马悲鸣、乌鸢啄肠,显系移用 《战城南》 古辞而成,而李白增加的 “衔飞上挂枯树枝”一句比起古辞的“腐肉安得去子逃”,更富有形象性和动态感,把未来时的 “去子逃”改造成现在时的“衔飞上挂”,其死者之惨状令人凄然泪下。乌鸢无情,还是战争残酷,发人深思。“士卒”两句说,烈士的鲜血染污了边塞草莽,而好战的将军也徒然落个空名。这是对那些为自己争荣邀宠而轻启边衅的 “将军” 们的辛辣讽刺! 同时,又与首段“三军尽衰老”遥相呼当,从而点醒了谴责穷兵黩武的深层意蕴。
     
                  诗末二句以议论收束,乍看平淡无奇,实则饶有弦外之音。“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典出有二。太公望《六韬》: “圣人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老子》亦云:“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河上公本第三十一章)李白以兵家妙语煞尾,虽属议论作结,却摇曳出之。圣人用兵,不得已而为之,而现实却是唐玄宗颇有 “吞四夷之志”,“开边意未已”。在从开元元年(713)至天宝十四年(755) 止,唐王朝与北方各族之间以兵戎相见达九十多次,其中有四十八次是少数民族挑起的,唐王朝属防御;其余都是属于唐王朝进犯。而开元后期至天宝末年,进犯性的扩边之战增加了将近一倍。(参阅肖澄宇 《关于唐代边塞诗评价的几个问题》)这就是杜甫、李白不约而同地大声疾呼:“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 (《前出塞》);“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的根本原因所在。“敌若犯我,我必犯人”,是因其不得已,出于“制侵凌”,李白诗中 “匈奴”四句已蕴此意;“若得已 而不已,兵老而气衰,犹人壮之必老也”。(《老子本义》第二十六章)唐玄宗的“去年战”、“今年战”,即为显例。这一切不是通过赤裸裸的说教语道出来的,而是隐含在形象的画面和“带情韵以行” 的议论之中。方东树为之击赏:“结二语虚议作收。陈琳、鲍照不逮其恣。”(《昭昧詹言》 卷十二) 颇中肯綮。
     
    这首诗以乐府旧题写唐代时事,陈古刺今,妙在含蓄不露。时间、地点、朝代,皆用汉乐府习惯语,而“汉家”云云,实为李唐战争纪实,其干预当世,指斥乐杀人者、同情格斗死者之意尽在不言中,余味无穷,令人玩索不已。
     
    “战城南,死郭北。” 《战城南》 古辞以 “战”、“死” 二字结构全篇。李白这首同题诗作,在结构上,尤见推陈出新的妙处。于 “战”、“死”之外,增加了 “史”——历史烽火的层次。于是,现实的战争、历史的烽火,皇帝的开边不已、将军的轻启边衅,无不融进 《战城南》 的宏伟画卷,使整首诗包蕴着深广的社会内容,显示出巨大的艺术魅力。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