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别离
诗词简介: 《远别离》乃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列为《杂曲歌辞》。此诗作年、背景及寓意多异说,萧士赟注谓天宝间玄宗荒废政事,权归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李白有感而作,今人多从此说。或谓刺肃宗上元元年(761)李辅国劫幽玄宗事,或谓天宝末(756)玄宗入蜀赐死杨妃事,然此诗已收入天宝十二载编成之《河岳英灵集》,上述二说非。今人又有谓天宝五载(746)李白伤好友崔成甫贬湘阴而作;或谓天宝十一载(752)李白至幽州目睹安禄山谋叛而作。诗中写娥皇、女英与舜死别故事及尧幽囚、舜野死之传说,渲染阴沉惨凄气氛,表现诗人对人君失权、政治昏暗的深切忧虑,反映出诗人高度政治敏感性与预见性。诗用骚体比兴手法,旨意深切。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远别离》.[唐].李白.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云凭凭兮欲吼怒,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或言尧幽囚,舜野死,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 《 yuǎn bié lí 》《 远 别 离 》.[ tánɡ ]. lǐ bái..[ 唐 ]. 李 白 .yuǎn bié lí , ɡǔ yǒu huánɡ yīnɡ zhī èr nǚ ,远 别 离 , 古 有 皇 英 之 二 女 ,nǎi zài dònɡ tínɡ zhī nán , xiāo xiānɡ zhī pǔ 。乃 在 洞 庭 之 南 , 潇 湘 之 浦 。hǎi shuǐ zhí xià wàn lǐ shēn , shuí rén bù yán cǐ lí kǔ 。海 水 直 下 万 里 深 , 谁 人 不 言 此 离 苦 。rì cǎn cǎn xī yún mínɡ mínɡ , xīnɡ xinɡ tí yān xī ɡuǐ xiào yǔ 。日 惨 惨 兮 云 冥 冥 , 猩 猩 啼 烟 兮 鬼 啸 雨 。wǒ zònɡ yán zhī jiānɡ hé bǔ , huánɡ qiónɡ qiè kǒnɡ bú zhào yú zhī zhōnɡ chénɡ 。我 纵 言 之 将 何 补 , 皇 穹 窃 恐 不 照 余 之 忠 诚 。yún pínɡ pínɡ xī yù hǒu nù , yáo shùn dānɡ zhī yì chán yǔ 。云 凭 凭 兮 欲 吼 怒 , 尧 舜 当 之 亦 禅 禹 。jūn shī chén xī lónɡ wéi yú , quán ɡuī chén xī shǔ biàn hǔ 。君 失 臣 兮 龙 为 鱼 , 权 归 臣 兮 鼠 变 虎 。huò yán yáo yōu qiú , shùn yě sǐ ,或 言 尧 幽 囚 , 舜 野 死 ,jiǔ yí lián mián jiē xiānɡ sì , zhònɡ tónɡ ɡū fén jìnɡ hé shì 。九 疑 联 绵 皆 相 似 , 重 瞳 孤 坟 竟 何 是 。dì zǐ qì xī lǜ yún jiān , suí fēnɡ bō xī qù wú hái 。帝 子 泣 兮 绿 云 间 , 随 风 波 兮 去 无 还 。tònɡ kū xī yuǎn wànɡ , jiàn cānɡ wú zhī shēn shān 。恸 哭 兮 远 望 , 见 苍 梧 之 深 山 。cānɡ wú shān bēnɡ xiānɡ shuǐ jué , zhú shànɡ zhī lèi nǎi kě miè 。苍 梧 山 崩 湘 水 绝 , 竹 上 之 泪 乃 可 灭 。
- 《遠別離》.[唐].李白.遠別離,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瀟湘之浦。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離苦。日慘慘兮云冥冥,猩猩啼煙兮鬼嘯雨。我縱言之將何補,皇穹竊恐不照余之忠誠。云憑憑兮欲吼怒,堯舜當之亦禪禹。君失臣兮龍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或言堯幽囚,舜野死,九疑聯綿皆相似,重瞳孤墳竟何是。帝子泣兮綠云間,隨風波兮去無還。慟哭兮遠望,見蒼梧之深山。蒼梧山崩湘水絕,竹上之淚乃可滅。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
远别离啊,古时有娥皇女英两个女子,就在那洞庭湖的南部,潇湘岸边。
能不说舜和二妃生离死别的悲苦,犹如海水一样深无底呢?
日光惨淡啊云沉沉,猩猩在迷雾中悲啼,鬼魂在烟雨中呼啸。
我即使说了舜与二妃的悲剧教训又将有什么补益呢?
皇天恐怕不会知道我的一片忠诚,雷声隆隆啊好象要发怒吼叫。
即使是尧舜之君处在下面境况也得让位;
君主失去控制臣子的能力啊,就如同龙变为鱼,大权落在臣子手里啊,臣子就是老鼠也会变成虎。
所以野史说尧被舜囚禁,舜也因失权死在苍梧之野。
九疑山的九峰绵连都相似,舜的孤坟究竟在哪里?
二妃哭泣啊,在碧绿如云的翠竹间,随着湘水的风波去寻夫啊,一去不还。
痛哭啊向远方眺望,不见舜坟只见苍梧层层深山。
只有苍梧山崩塌湘水断绝,翠竹上的泪痕才能泯灭! - 【注释】
①《远别离》,古乐府曲调名,属《杂曲歌辞》。萧士赞《分类补注李太白诗》注云:“乐府《远别离》首,别离十九曲之一也。”此诗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安史之乱爆发前。
②皇英:指舜二妃娥皇、女英,是尧的两个女儿。
③《水经注·湘水》载:传说舜到南方巡狩,二妃从行,淹死在湘江里,成为湘水水神。她们的神魂游于洞庭、潇湘一带。潇水源出湖南省宁远县九疑山。湘水源出广西省兴安县海阳山、二水至湖南零陵合流,总称潇湘,北入洞庭湖。
④王琦说海水两句是倒装句法,说生死之别永无见期,其苦如海水之深。“海水”,这里泛指深而大的水,可能指洞庭湖水。后一句《河岳英灵集》作“人言不深此离苦”。
⑤惨惨:这里是不明亮的样子。冥冥:阴暗的样子。“啼烟”、“啸雨”:在烟雨中啼啸。
⑥我即使说了舜别离的悲剧教训,又有什么用呢?
⑦皇穹:苍天。这里指皇帝。照:察照,知道。凭凭:盛貌,这里形容雷声大而密。
⑧“尧舜”句是一个紧缩句:尧当之亦禅舜,舜当之以禅禹。“之”指下文“君失臣”、“权归臣”的情况,意谓在这种情况下,尧舜也不得不让位。“君失臣”两句是说君失权的后果。
⑨一般古史都赞扬尧舜禅让,但也有一种传说认为他们的禅位是出于不得已。《竹书纪年》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并不许尧与其子丹朱见面。《国语·鲁语》韦昭注:舜征伐南方有苗,死于苍梧之野,似指舜死得不明白,与失权有关。“若云”:是说这只是一种传说。
⑩“九疑”:即苍梧山,因九峰(一说九溪)相似,难于分辨,故叫九疑。重瞳:传说舜的眼中有两个瞳子,故名重华。
(11)帝子:指娥皇、女英。绿云:指洞庭湖翠竹。随风波:意谓她们顺湘水风波远去寻夫,永远不会回返。
(12)《述异记》载:“舜南巡,葬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与恸哭,泪下沾竹,竹上文为之斑斑然。”这就是洞庭斑竹。 - 【集评】 宋·刘辰翁:“参差屈曲,幽人鬼语,而动荡自然,无长吉之苦。” ( 《唐诗品汇》卷二十六引》)元·范梈: “此篇最有楚人风。所贵乎楚言者,断如复断,乱如复乱,而辞意反复行乎其间者,实未尝断而乱也。使人一唱三叹,而有遗音。至于收泪讴吟,又足以兴夫三纲五典之重者,岂虚也哉?兹太白所以不可及也。” ( 《李诗选》卷一)明·高棅:“此太白伤时,君子失位,小人用事,以致丧乱。身在江湖之上,欲往救而不可,哀忠谏之无从,舒愤疾而作也。” ( 《唐诗品汇》卷二十六)明·李东阳:“古律诗各有音节,然皆限于字数,求之不难。乐府长短句,初无定数,最难调叠。然亦有自然音,如太白《远别离》,子美《桃竹杖》,皆极其纵横,曷尝按古人声调,而自和顺委曲。”(《李诗选》卷一)清·王夫之:“通篇乐府,一字不入古诗,如一匹蜀锦,中间不容一尺吴练。工部讥时语开口便见,供奉不然。习其读而问其传,则未知己之有罪也。工部缓,供奉深。” (《唐诗评选》卷一)清·翁方纲: “太白《远别离》一篇,极尽迷离,不独以玄、肃父子事难显言; 盖诗家变幻至此,若一说煞,反无归着处也。惟其极尽迷离,乃即其归着处。” ( 《石洲诗话》卷一)今·詹瑛:“按此诗已入选《河岳英灵集》,当是天宝十二载以前所作,王世懋、奚禄诒、沈德潜、陈沆、徐嘉瑞诸家之说皆非也。(前引诸家之说删) ……此诗既作于天宝十二载以前,则决非指天宝十三载事而言。但若谓此诗之作即在天宝三载,恐亦不必然。盖人君失权之戒固随时可得而发也。不知确在何年,姑系于此(天宝十二载)。”(《李白诗文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诗用古乐府旧题,通过对舜与他两个妃子死别之苦的描写,抒发了沉重的现实感慨,所谓“托吊古以致讽焉”(沈德潜语)。开篇六句,点明事件,渲染出浓郁的悲凉气氛。据传说,娥皇、女英是尧的女儿,舜的妃子。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二妃从征,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在这里,诗人以“远别离”发端,将本事予以高度概括,而后大笔一挥:“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这是生死之别永无见期之苦,这是深如海水无有底止之苦。“谁人不言”,以诘问语气出之,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感染。“日惨惨”五句以似连似断的隐约笔法,借日惨云冥、猩啼鬼啸、雷声震怒的景象,既实写洞庭、潇湘一带阴惨的氛围,又隐指现实社会的昏暗、政治气候的恶劣。“我纵言之将何补?”一语破的,发人深思。天宝末年,玄宗迷恋声色,荒废朝政,加以群小弄权,国势岌岌可危。当此之际,且不说诗人无由进言,即令进言又有何补呢?皇帝能鉴察他的一片忠心吗?会不会发雷霆之怒呢?这些话诗人不明说,而是借“皇穹”、“雷怒”予以象征,“盖诗家变幻至此,若一说煞,反无归著处也。惟其极尽迷离,乃即其归著处”(翁方纲语)。“尧舜当之亦禅禹”,以突兀之势,跳到人们面前,初看几令人不知其所云。细绎其意,可以看出,它既是对上文的紧承,又是对下文的开启。“当之”的“之”,似隐指安史乱中玄宗不得已而让位于肃宗一事。当时,“君失臣”、“权归臣”的现象极为突出,诗人意思在说:在那“龙为鱼”、“鼠变虎”的情况下,迫于压力,即使尧对舜、舜对禹也不得不禅让出权位。传说中尧、舜、禹之间的禅让总被蒙上一层圣洁的色彩,以今度古,则古事亦有可疑。“或云”二句,引用古书说法,拈出尧被舜幽囚、舜野死蛮荒二事,回应“君失臣”、“权归臣”二句,进一步突出了历史上权位之争的残酷;而“九疑”二句,则借舜死后留下的一座无人知晓其确切地点的“孤坟”,极力渲染失权者结局的凄凉。以上所写看似题外之话,实际上都与“远别离”有着或暗或明的联系。舜凄凉地死去了,娥皇与女英二位帝子哭泣于绿云般的翠竹之间,而哭泣之声“随风波兮去无还”,这是何等的悲凉!由“泣”到“恸哭”,再到“远望”,而远望的结果竟是“见苍梧之深山”,连丈夫的“孤坟”也不知其所在,自然要泪下如雨了。相传二妃将沉湘水,望苍梧而泣,泪洒竹上,竹尽生斑如泪痕,因称湘妃竹。“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两句,即由此生发。苍梧山本不会崩毁,湘江水也不会断绝,这里却说山崩水绝之日,二妃洒在竹上的斑斑泪痕才会消灭,这就极其鲜明地反衬出人物悲恨的永久性。结句之“泪”乃由上面的“泣”、“恸哭”形成,又与开篇之“苦”关合,从而愈发突出了全诗的悲剧气氛,“使人一唱三叹,而有遗音”(范梈《李诗选》)。
- 屈大均称李白乐府“篇篇是楚辞”,未必然,但本篇既类《离骚》,却又具有李白自己的风格。本篇依据有二,一是传说(《水经注·湘水》等)相传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与恸哭,泪下沾竹尽斑,人称湘妃竹。或言二妃从征,溺死于湘水,神游洞庭之渊、潇湘之浦。二是《竹书纪年》(晋太康中有盗发魏襄王冢,得竹书,中有纪年十三篇,记夏以来至周幽王历史,相传为魏国史书)谓:“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本篇云“舜野死”,似亦失权所至,盖连类及之耳。此诗见收于殷璠《河岳英灵集》,为安史之乱以前作,但与酿乱情势相关,可能作于天宝十二载(753)李白北上观察到乱象以后,大约与《北风行》为同期所作。全诗闪烁其辞,大意是说:说到远别离啊,就不能不提到皇、英这两位帝女,——为什么不提到舜?盖舜已先野死也,——她们最后的归宿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但比起她们的悲苦也就不算深了(“谁人”句一作“人言不深此离苦”)。“海水”一句来得似乎突兀,从比义而言则又很自然;同时这“海水”就是湖水的一转语。从此,洞庭湖上就笼罩着一层悲剧气氛:“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二句大类楚辞《山鬼》境界。以下不再咏别离之苦,转而追究别离的原因。诗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是因为大权旁落的缘故,所谓“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劈头先感叹一句:哎,我说这些又有何用?说了也白说。接下来“皇穹”二句从《离骚》“荃不察余之忠诚兮,反信谗而瓘怒”来。又正如屈子忠心难改,骨鲠在喉,白说还要说。“尧舜当之(亦禅禹)”的“之”,指的是一种局面,亦即君失权而权归臣的局面。萧士赟以为系就天宝中政权归于李林甫、杨国忠,兵权归于安禄山等立言。由于大权旁落,最后舜帝便落得死无葬身之所,九疑山就象一个大的迷宫,找不到舜的孤坟所在。“帝子泣兮”以下遥接篇首继写帝子远别离之苦。“苍梧山崩湘水绝”犹言“石头开花马生角”,合末二句而言,即《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意。此诗虽不为马嵬之变而写,但却不幸而言中,不数年间,唐玄宗就亡命入蜀,与贵妃重演了一出远别离的悲剧。只不过死去的是妃子,痛哭的是皇帝。本篇就神话取材、气氛烘托、地域空间、句法措辞而言都与楚辞有明显的承继关系,但也有非楚辞的长短句,出自汉乐府《铙歌》,故是李白面目。
- 传说上古时代,帝尧将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舜南巡狩,死于苍梧之野,葬在江南的九疑山。二妃因为追踪舜帝,弱于湘水。于是,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那湘竹上面的斑斑点点,成为二妃远望苍梧,临江恸哭的泪痕。她们隔着湘水,朝朝暮暮地遥望远处不可企及的九疑山,默默无言地翘盼着舜帝的归来。那绵绵长恨啊,没有尽期! 那生离死别之苦,动人魂魄!
为什么历代文人以此传说为题材的作品那么多?就因为它撼人的悲剧力量。李白的《远别离》一诗也是采用比兴的手法,借这则悲剧故事,借舜与二妃的生离死别,抒发内心的苦闷与感慨。天宝中,唐玄宗耽于声色,贪图享乐,荒于政事。致使朝廷昏暗、危机四伏。特别是北方的安禄山正准备发动叛乱。李白素有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对国家命运自然焦虑万分。一种大厦将倾国将亡的预感涌上了李白的心头。他十分忧虑和伤感,因而借舜与二妃的生离死别之苦,传达出国将不国、去国离君的哀痛。故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目睹安禄山反叛之迹后离开幽燕之地而南归时。对此,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曰:“此篇前辈咸以为上元间李辅国张后矫制迁上皇于西内时,太白有感而作,余曰非也。此诗大意谓无借人国柄,借人国柄,则失其权,失其权则虽圣哲不能保其社稷妻子,其祸有必至之势。诗之作,其在天宝之末乎。按唐史《高力士传》曰:天宝中,帝尝曰:朕春秋高,朝廷细务问宰相,蕃夷不龚付诸将,宁不暇耶? 又尝斋大同殿,力士侍。帝曰:‘海内无事,朕将吐纳导引,以天下事付林甫若何?’力士对曰:‘天下大柄不可假人,威权既振,谁敢议者!’自是国权率归于林甫国忠,兵权卒归于禄山舒翰。太白熟观时事,欲言则惧祸及己,不得已而形之诗,聊以致其爱君忧国之志,所谓皇英之事,特借之以隐喻耳。曰‘日’、曰‘皇穹’,比其君也。曰‘云’,比其臣也。‘日惨惨兮云冥冥’,喻君昏于上,而权臣障蔽于下也。‘猩猩啼烟鬼啸雨’,极小人之形容而政乱之甚也。‘尧舜当之亦禅禹’而下,乃太白所欲言之事,权归臣下,祸必致此。诗意切直著明,流出胸臆,非识时忧世之士,存怀君忠国之心者,其孰能兴于此哉!”而王世懋《艺圃撷余》则认为:“其太白晚年之作邪?先是肃宗即位灵武,玄宗不得已称上皇,迎归大内,又为李辅国劫而幽之,太白忧愤而作此诗。因今度古,将谓尧舜事亦有可疑。曰‘尧舜禅禹’,罪肃宗也。曰‘龙鱼’、‘鼠虎’,诛辅国也。故隐其词,托兴英皇,而以《远别离》名篇。……然‘幽囚’、‘野死’,则已露本相矣。”沈德潜《说诗邵语》卷下亦曰:“诗贵寄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李白……《远别离》本咏英、皇,而借以咎肃宗之不振、李辅国之擅权。”其《唐诗别裁》又曰:“玄宗禅位于肃宗,宦者李辅国谓上皇居兴庆宫交通外人,将不利于陛下,于是徙上皇于西内,怏快不逾时而崩,诗盖指此也。太白失位之人,虽言何补,故托吊古以致讽焉。”陈沆《诗比兴笺》亦曰:“此篇或以为肃宗时李辅国矫制迁上皇于西内而作,或以为明皇内任林甫、外宠禄山而作,皆未详绎篇首英皇二女之兴,篇末帝子湘竹之泪托兴何指也。本此以绎全诗,其西京初陷、马嵬赐死时作乎。‘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言天上人间永诀也。‘我纵’以下,乃追痛祸乱之原,方其伏而未发,忠臣志士,结舌吞声,人人知之而不敢言,一旦祸起不测,天地易位,‘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君失权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之谓也。‘或云’以下乃仓皇西幸,传闻不一之词,故有‘幽囚’‘野死’之议。‘帝子’以下,乃又反复流连以哀痛之。始以一女子而擅天下之权,其卒以万乘而不能庇其所爱,霓裳鼙鼓之惊,斜谷淋铃之曲,徒为万世炯戒焉。痛何如哉! ‘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天长地久终有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也。故《长恨歌》千言,不及《远别离》一曲。”鉴此,詹锳《李白诗文系年》云:“按此诗已入选《河岳英灵集》,当是天宝十二载以前所作,王世懋、奚禄诒、沈德潜、陈沆、徐嘉瑞诸家之说皆非也。”笔者以为詹说较妥。诗篇起首六句“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提炼出古代传说,抒写强烈的情感,点明“离苦”。“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二句,着力渲染浓郁的悲剧气氛、凄厉的环境氛围,既是对古代传说的描写,又是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亦古亦今,扑朔迷离,境界深邃。“我纵言之将何补?”一句反句,把读者立即拉到现实中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不正是诗人预感到的安禄山即将叛乱的先兆么?接着,诗人借用典故,说明了造成别离之苦、绵绵长恨的原因:“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或云尧幽囚,舜野死。”国君失去了贤臣,是龙也会变成鱼;大权旁落到奸臣手里,是鼠也会变成虎。到那时,尧被囚禁、舜野死的悲剧又要重演了。诗人从君主失权的危害着笔,实在是暗示唐玄宗大权归于奸臣、国家将乱的严重事实。最后,诗人仍然归结到神话传说:“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言找不到舜帝的孤坟,言二妃在绿云似的竹林中恸哭,言二妃血泪洒遍潇湘浦,言二妃随风和波浪远去,言二妃永恒的怅望,言不可磨灭的血泪斑斑的湘妃竹……,使全诗的悲剧意味更加浓厚。而二妃与舜的生离死别之苦,正像诗人不能见用于朝廷,不得不去国离都的悲苦心情一样。这首诗的浪漫主义气息很是突出。诗人熔神话传说与现实社会于一炉。情哀景悲,境界深邃,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真可谓是一出感人肺腑的悲剧。刘辰翁曾赞曰:“参差屈曲,幽人鬼语,而动荡自然,无长吉之苦。”(胡震亨《李诗通》引)李东阳《李诗选》亦评曰:“古律诗各有音节,然皆限于字数,求之不难。乐府长短句,初无定数,最难调叠,然亦有自然音,如太白《远别离》,子美《桃竹杖》,皆极其操纵,曷尝按古人声调,而自和顺委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