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晁卿衡

2018-09-09 可可诗词网-李白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唐诗篇名。七绝。李白作。见《李太白全集》卷二五。晁衡,又作朝衡,日本奈良时代遣唐留学生阿倍仲麻吕的汉名。开元五年(717)来华留学,后在唐朝任官职,与当时著名诗人李白、王维、储光羲等人友谊深厚。天宝十二年随遣唐使藤原清河等东返日本,途中遇风暴,漂至安南,后于天宝十四年折回长安。此诗为天宝十三年(754)李白传闻晁衡遇难悲悼而作:“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诗中运用生动的比喻和丰富的联想,设置凄怆的氛围,表达对日本友人晁衡的赞颂、怀念和哀思,词浅而意深,语短而情长,既是一首出色的悼亡诗,又是一份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珍贵的形象化资料。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哭晁卿衡》
    .[唐].李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 《 kū cháo qīnɡ hénɡ 》 
    《 哭 晁   卿   衡   》 
    .[ tánɡ ]. lǐ bái.
    .[ 唐   ]. 李 白 .
    rì běn cháo qīnɡ cí dì dōu , zhēnɡ fān yí piàn rào pénɡ hú 。 
    日 本  晁   卿   辞 帝 都  , 征    帆  一 片   绕  蓬   壶 。 
    mínɡ yuè bù ɡuī chén bì hǎi , bái yún chóu sè mǎn cānɡ wú 。 
    明   月  不 归  沉   碧 海  , 白  云  愁   色 满  苍   梧 。 
     
  • 《哭晁卿衡》
    .[唐].李白.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逐句翻译】
     
    日本晁卿辞帝都,日本友人晁衡告别了京都,

    征帆一片绕蓬壶。扬一片银帆回国绕行三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你像明月不归沉沦于碧海,
     
    白云愁色满苍梧。白色愁云笼罩着海中苍梧。
  • (1)此诗作于天宝十三载(754),当时作者在宣州一带,年已五十五岁。晁衡:即日本阿倍 朝臣仲麻吕之华名,唐时译为仲满,因晁字即古朝字,朝衡、晁衡实为一人。据《旧唐书》: 日本国,开元初遣使来朝,因请儒士授经。诏四门助教赵元默就鸿胪寺教之。所得锡赍, 尽市文籍,泛海而还。其偏使朝臣仲满慕中国之风,因留不去,改姓名为朝衡,仕历 左补阙,“仪王”友。衡留京师五十年,好书籍,放归乡,逗留不去,上元中,擢衡 为左散骑常侍、镇南都护。据近年中日考证朝衡事迹,《李白集校注》摘要如下:“晁 衡者,日本阿倍朝臣仲麻吕之华名,或称仲满。衡生于日本文武帝二年,唐中宗嗣圣 十五年(公元698),选为遣唐学生,时年十九岁。时为唐玄宗开元五年。衡入京师, 学于太学,与卿贵游子弟比席受业,资用乏,辄由唐资给之。既卒业,为司经局校书, 寻授左拾遗、左补阙。天宝十二载,任秘书监,兼卫尉卿。是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 衡请同返,玄宗因命为使。时衡年五十六矣。四舶同发苏州。衡与大使藤原清河同一舶。 遇风与他舟相失,漂至安南驩州沿岸,遇盗,同舟死者百七十余人。独衡与藤原清河 归长安,时为天宝十四载六月,至上元中,受任为左散骑常侍、镇南都护。大历初罢 归长安,五年正月卒,年七十三。”
     
    (2)辞:离开、告别。帝都:皇帝居住的都城,也即封建时代国家的京城,此指长安。
     
    (3)征帆:远航的船。蓬壶:传说中的蓬莱仙岛。此处代指日本。
     
    (4)明月:指明月珠,用以赞扬晁衡为人品质高洁。沉碧海:指误传晁衡航海溺死。
     
    (5)苍梧:山名。这里指郁林山,相传东北海中郁洲的郁林山(即连云港的云台山,今已 与大陆相连),自苍梧飞来,故也称郁林山为苍梧。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天宝十二载(753),日本派到中国留学的晁衡 (原名阿倍仲麻吕) 在 唐长安度过了近四十年的学习、仕宦生活后,乘船返回日本。因途中遇风, 与他舟相失,传说溺海而死(实则未死,后又辗转返回长安,复升显职。卒 于大历五年)。李白与晁衡有着很深的交谊,听到这一消息,极为悲痛,遂 写下了这首哀悼的诗章。
     
          首联叙述人物行踪,但叙述中既有实写,又有想象。“日本晁卿辞帝 都”,点明晁衡离开长安,准备回国,是实写; “征帆一片绕蓬壶”,凭借 想象,勾勒出晁衡乘船航行海中的情景,是虚写。两句诗,一实一虚,虚实 结合,配以“辞帝都”、“绕蓬壶”这些声情沉雄的词语,给晁衡此行笼罩 了一层苍凉、悲壮的氛围。
     
        “蓬壶”乃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这里泛指东海上的岛屿。本来,一片征 帆漂浮在波涛起伏、浩渺无际的大海上,已经令人触目惊心了,更何况这船 只还要在礁石众多的“蓬壶”列岛间穿绕! 环境的极度险恶,既已预示了晁 衡遇难的可能性,则第三句直写“明月不归沉碧海”,便不仅使得诗脉贯 通,潜气内转,而且还令人于形象真切的比喻中,去想象晁衡那有如明月般 光亮高洁的人品,去体味诗人对异邦友人那无限惋惜的一片深情,可谓构思 巧妙,含意幽远。
     
         晁衡遇难,给诗人带来了巨大的悲痛,连浩茫的天宇也为之改容变色。 “白云愁色满苍梧”一句,给自然物赋予人的情感,借苍梧山(即郁州山, 在东海中)上遍布的滚滚白云,极写诗人内心深处那难以平息的感情波澜, 从侧面展示了两位友人间的真挚情谊。全诗如此作结,深沉含蓄,力抵千 钧。
     
           这首诗格调沉重,情感真切。表面看来,一气呵成,明白如话; 仔细品 味,含蓄蕴藉,余意无穷。这种特点的形成,是和诗人运用多种修辞手段、 将诗意寄寓于形象之中的表现方法分不开的。
     
  •       《哭晁卿衡》所表现的是超越国籍抒写 中日诗人真挚友情的诗篇,是中日友谊史上传颂千载的名作。晁 衡,一作朝衡,是日本遣唐留学生阿陪仲麻吕(一作仲满)入唐后所 易之名。开元五年(717)春,晁衡随日本遣唐使来长安,在国子监 太学求学,时年十九岁。学成后,任左春坊司经局校书,后历任左 补阙、仪王友、卫尉少卿、卫尉卿、秘书监。他在长安时,先后与储 光羲、赵骅、李白、王维、包佶等诗人交往,结下深厚友谊。李白在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里写道:“身着日本裘,昂藏出风尘。” 句下自注:“裘则朝卿所赠,日本布为之。”可见两人的情谊是非常 深挚的。天宝十二年(753),晁衡随遣唐使藤原清河归国,王维、包 佶正在长安,作诗送别。 途中遇暴风,晁衡坐船漂至安南州附 近,倖以身免。但当时误传消息,说晁衡已经船沉遇难。李白听到 消息后万分悲痛,因而洒泪写下这首诗,表示深切的哀悼。后来, 晁衡脱险,辗转返回长安,继续在唐朝任职,历任左散骑常侍、镇南 都护,镇南节度使,大历五年(770)卒于长安。这时,李白早已逝 世,当然无法知道这一切。
     
            在这首七言绝句里,诗人不可能用过多的文字去追叙晁衡的 生平,回忆昔日的友情,他单刀直入地追述晁衡的远行:“日本晁卿 辞帝都”,写晁衡离开生活三十六年的长安,辞别朝夕相处的中国 朋友。“征帆一片绕蓬壶”,紧承上句,想象晁衡归国途中在水天一 色的大海里航行的情景。蓬壶是传说中海上的神山,去日本国要 绕过蓬壶山,可以想见其路途之遥远。至第三句,诗笔一转,立即 写到晁衡的遇难。明月,一说以月亮喻晁衡的高洁品格,但明月沉 海底的意象,终嫌设喻的不够妥贴。“明月”,作夜明珠讲,喻晁衡 之才能、品格,用曹植《赠丁翼》“大用多良才,譬海出明珠”的诗意, 与李白《古风》(其十)“明月出海底”的用法是一致的。诗人运用比 兴手法写明月不会归回中国,永远沉入碧海之中,象征晁衡沉船溺 海而死的不幸遭遇,神会兴象,浑然融彻。最后,以景写情,哀悼好 友的逝世,含不尽之意,令人黯然神伤。“苍梧”,山名,有人以为即 是南方的九嶷山,非是。据《水经注·淮水》载,东海郡朐山县(今 江苏省东海县)东北海中有郁洲山,相传这座山自苍梧山飞徙而 来,所以又名苍梧山。此山之地望与晁衡归国路线相合。晁衡沉 海的噩耗传来,大自然一切景物都为之涂上悲哀的色彩,东海中的 苍梧山上凝聚着片片白云,一片愁色! 诗人并没有运用伤感的字 面和沉痛的情调来发抒自己听到晁衡沉海消息后的极度悲痛的心 情,却以优美的比喻和丰富的艺术联想寄情于景,借景抒情,将深 深的哀思表现得十分含蓄深蕴;将真挚的友情表现得十分深沉执 着,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          唐代国势强盛,驰名世界。据资料介绍:“当时邻国都非常仰慕唐朝文化,日 本首派遣唐使朝唐。唐初,唐太宗就非常重视邻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对日使平等相 待,并矜怜其远,‘诏有司毋拘岁贡’,还特派唐使送还。到了盛唐时期,汉族的 经济文化发展到了辉煌灿烂的阶段,盛唐文化吸引着海外各国。各国的使节、留学 生纷纷来唐学习,其中尤以日本为最。唐玄宗极为重视中日交流,他命人给日本使 者、留学生传授经书,教习琵琶。唐朝的知识分子、僧侣、商人、船员与日本的使 者、留学生有广泛的接触,这就进一步促进了中日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日本的遣 唐使自唐太宗贞观四年(630)至唐昭宗干宁元年(894),其间共任命十九次之多。”

             天宝十二载(753),日本任命藤原清河为遣唐大使,大伴古麻吕、吉备真备为副 使赴唐。这是日本第十一批遣唐使。至唐后,唐玄宗命阿倍仲麻吕(后改晁衡,即 朝衡)迎接,并亲自接见。是年冬,在藤原清河及晁衡等归日本时,唐玄宗还亲自 写诗《送日本使》相送,曰:“日下非殊俗,天中嘉会朝。念余怀义远,矜尔畏途 遥。涨海宽秋月,归帆夕。因惊彼君子,王化远昭昭。”这批遣唐使在回国途 中,至琉球遇风,传闻舟中人溺海而死,生者漂流至安南(今越南)驩州沿岸,又 遇上强盗,同舟死者多达一百七十余人。

            李白与晁衡相识当在天宝初,待诏翰林时, 彼此交谊很深,听此噩耗,李白写了这首哭悼诗,以寄托哀思。“日本晁卿辞帝都, 征帆一片绕蓬壶。”晁衡十九岁,选为遣唐学生,直到天宝十二载,已经五十六岁了, 才离开长安,随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等返回日本。不幸所乘之船绕行蓬壶等岛时遇 难。“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像晁衡这样如明珠一样品质高尚的人, 就这样沉入碧海,永远回不来了(双关语,既返归不了日本,也回不到中国)。听 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悠悠白云为之变色,东北海中的苍梧山都布满愁容。短短一首 绝句,字字情深,语含悲切,反映了唐代中日两国人民的真挚友情,堪称中日文化 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
     
             事实是晁衡乘船琉球遇风时,被漂流至安南(今越南),遇盗后,同舟死难 一百七十余人,但他却侥幸存活,辗转返回长安时,已是天宝十四年六月。后安史 乱起,晁衡也跟随玄宗、肃宗西行避难,直到大历初才返回长安,于大历五年(770) 正月逝世,年七十三岁。这些情况,有的是在消息闭塞的古代,李白生前不可能及 时知道的。有些是在他身后发生,当然也就是他永远不可能知道的。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