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2023-06-05 可可诗词网-李白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诗歌篇名。唐李白作。《秋浦歌》共十七首,此为第十四首。清王琦《李太白全集》:“炉火,杨注以为炼丹之火,萧注以为渔人之火,二火俱不能照及天地,其说固非。胡注谓山川藏丹处,每夜必发火光,所在有之。《舆地纪胜》:宣州有朱砂山,石竅中每发红色,其大如月。又,赤溪,神龙初,有赤气冲天,诏凿之,溪水尽赤。第难定其所咏可处。此解亦未是   。

     琦考《唐书·地理志》秋浦固产银、产铜之区,所谓‘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者,正是开矿者冶铸之火,乃足当之。郎,亦即指冶夫而言,于用力作劳之时,歌声远播,响动寒川,令我闻之,不觉愧赧。盖其所歌之曲适有与心相感者故耳。赧字,当属己而言。旧注谓赧郎为吴音歌者助语之词,或谓是土语呼其所欢之词,俱属强解。”

            郭沫若《李白与杜甫》:“在这首歌里,他在歌颂冶矿工人。……寥寥二十个字,却把冶矿工人歌颂得很有气魄。‘秋浦,有银有铜’,见《新唐书·地理志》。‘赧郎明月夜’与‘歌曲动寒川’为对句。 ‘赧郎’,旧时注家不得其解,其实就是银矿或铜矿的冶炼工人。在炉火中脸被焮红了,故称之为‘赧郎’,这是李白独创的辞汇。‘明月夜’的‘明’字当作动词解,是说红色工人的脸面使‘月夜’增加了光辉。工人们一面冶炼,一面唱歌,歌声使附近的贵池水卷起了波澜。这好象是近代的一幅油画,而且是以工人为题材。”此诗是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之作。它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瑰玮壮观的秋夜冶炼图,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高大形象。全诗字句精炼、传神,豪迈的语言饱含着赞美之情。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唐].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 《 qiū pǔ ɡē shí qī shǒu · qí shí sì 》 
    《 秋  浦 歌 十  七 首   · 其 十  四 》 
    .[ tánɡ ]. lǐ bái.
    .[ 唐   ]. 李 白 .
    lú huǒ zhào tiān dì , hónɡ xīnɡ luàn zǐ yān 。 
    炉 火  照   天   地 , 红   星   乱   紫 烟  。 
    nǎn lánɡ mínɡ yuè yè , ɡē qǔ dònɡ hán chuān 。 
    赧  郎   明   月  夜 , 歌 曲 动   寒  川    。 
  •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唐].李白.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
    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逐句翻译】

    炉火照天地,熊熊炉火的光芒映照天地,

    红星乱紫烟。通红的火星飞溅紫烟升起。
     
    赧郎明月夜,月夜炉火映红工人的脸庞,
     
    歌曲动寒川。他们的劳歌震动河川寒水。
  • (1)这是《秋浦歌十七首》的第十四首。据《新唐书· 地理志》:秋浦有铜有银,是唐代铜、 银产地之一,此诗咏鼓铸冶炼之景。
     
    (2)“炉火”、“红星”两句。炉火:冶炼之炉火。红星:火星。这两句是说,冶炼的炉火照 亮了天地,冶炼炉中的火星在紫色烟雾中迸射飞溅。
     
    (3)赧郎:被炉火映照得脸色赤红的年轻冶炼工人。这两句是说,明月之夜,年轻的冶炼工人 被炉火照得赤红,一边挥汗劳动,一边大声歌唱,那热烈粗犷的歌声,好像把寒冷的 河水都震动起来了。
  •  
    《秋浦歌》(其十四),诗人以饱满的热情,鲜明的色彩,形象而生动的语言,真实地描绘了一幅古代冶炼工人“月夜冶铸”的壮美画图。它也是一曲热烈颂扬古代手工业者生产劳动的赞歌。这就是此诗之题旨所在。
     
    可是,在历史上,对于此诗究竟写什么?到底为谁而歌? 曾经有过种种不同的认识。主要是由篇首的“炉火”二字引起的。
     
    宋人把“炉火”视为“炼丹之火”(如杨齐贤等);
     
    元人则认为是“渔人之火”(如萧士赟等);
     
    清人王琦反驳说:“此二火者安能照天地,”认为“此篇盖咏鼓铸之景也。”炉火者,即冶铸之火。
     
    这几种说法,以谁为是?
     
    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王说甚确”(瞿蜕园、朱金城等),其理由有三:
     
    第一、《唐书·地理志》云:秋浦是唐代产银产铜之地;
     
    第二、《搜神记》曾有类似的记载:“陶安公者,六安铸冶师也。数行火,火一朝散上,紫烟冲天。”这正和写鼓铸时的景色相合;
     
    第三、诗歌本身提供的“照天地”、“乱紫烟”和炉火迸射的“红星”等等物象,也足以说明这里所说的“炉火”,正是冶铸矿石和锻炼铜、银时升起的熊熊大火,决不会渔人和道士们所生的小小的炉火。
     
    弄清了“炉火”这个关键词语,就能明白地看清此诗的主旨是:颂唱冶炼工人的赞歌。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秋浦歌》是李白游秋浦时创作的一组诗,共17首。秋浦,县名,属池州,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南。
     
        诗一开头便绘出一幅热气蒸腾的冶炼场景:炉火熊熊,照彻天地,一片光明;再走近一点看,红红的火星,交织着紫色的炉烟进射飞腾。上句中间用一“照”字,把炉火与广阔无边的天地联系起来,可见炉火燃烧、火柱冲天盖地的气势。下句中间用一“乱”字,写出火与烟交迸飞腾,色彩缤纷,四处辉映的景象。
      
            末二句由上面的壮丽图景写到冶炼工人。“赧郎”,指青年铸工。赧(nan),因羞愧而脸红。此指被炉火映红。从这个头部特写,冶炼工人那壮实的体魄和他的朴实、勤劳、热情、豪爽、虎虎有生气的样子,仿佛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明月夜”三个字是对“赧郎”的深一层烘托和渲染:以皎月清洁明朗的色彩,与被红星紫烟浓重色彩映照的人相衬托,使得这个人更活泼有力而富有朝气。接着“歌曲动寒川”一句,把冶炼工人一边劳动一边高歌,那歌声浮荡在寒气笼罩的秋浦河面上及震动寒冷山川的情景生地写了出来。不妨说首句是写人的“形”,而这后二句却写出了人的“神”——使人的精神气质和宏阔的胸襟得以更深刻地展露。
     
            在我国古典诗歌里,反映工人生活的真是凤毛麟角,写得诗味浓醇的更几乎绝无仅有。诗人以歌赞劳动的场面入手,寓豪情于红星、紫烟、明月、山川的奇彩壮景,挥洒自如地塑造出我国古代冶炼工人栩栩如生的俊美矫健形象。 
     
  •  
     
           在这首诗里,诗人饱含激情,唱出了一曲劳动者的颂歌,这在唐诗中是不多见的,因而弥足珍贵。
     
         炉火,旧注有的解释为炼丹之火,有的说是渔人之火,这些说法都不妥当。清人王琦认为是冶铸之火,这个看法得到普遍的认同。因为据《新唐书·地理志》 记载,秋浦多矿,尤产银产铜。冶炼之炉火,红光冲天,故能照耀天地。紫烟独具色彩的美感。李白喜用此词。如“身披翠云裘,袖拂紫烟去”,“素手掏青霭,罗衣曳紫烟”,以及著名的 “日照香炉生紫烟”等等。前二例的“紫烟”,是李白神往的仙界中的意象,即所谓紫气祥云。后一类则是自然景象。本诗的 “紫烟”句,则是对炉火的红星在紫色烟雾四射飞进的描写。用 “紫烟” 而不用 “浓烟”,既淡化了冶铸工匠的艰辛,给这种劳动场景赋予了一层美丽多姿的色彩,又体现了诗人对色彩美的捕捉能力。
     
          “赧郎”一词,旧时有人认为这是吴语,是“歌者助语之词”,即是象声词,是工匠们歌唱的某一音节。此说难以确证。赧,本指羞红的脸色,郎是对男子的尊称。“赧”此处引申为 “红” 义,“赧郎” 指被熊熊炉火照红的冶炼工匠。这种解释是通达的。工匠们在寒夜里,在月光下,仍然辛勤地忙碌着,喊着嘹亮的号子,唱着粗犷的山歌,歌声在寒夜传得很远很远,在河面上飘飞,在山谷里回荡,不但使旷野的氛围变得热烈,也驱走了他们自身的疲乏和劳顿,寒夜也似乎不那么漫长了。
     
             全诗只有二十个字,但传神写照,将冶炼工匠的生活与形象刻划得维妙维肖,动人心弦,诗人对冶炼工人的敬爱与颂扬之情也得到自然的流露。
     
           “炉火照天地”,通过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冶铸工场的热烈气氛,给全诗定下了热烈欢快的基调。从画面上看,形成一个亮点,处于中心位置。这映照天地的炉火,既是工人们劳动的反映,也和他们豪迈爽朗的心情相映衬。“红星”一句则是对上句的补足,从细节对炉火进行刻画。着重从色调的红与紫的对比、星与烟的排比入手,抓住了最富代表性的特征。而一个 “乱”字,更是巧妙而逼真地将火花四溅,紫烟升腾的冶炼场面再现出来。以如此十字便准确生动地概括出一个热烈喧腾、生机勃勃的场景,不能不叹服诗人的如椽大笔。

            最后二句,顺势进入对人的描写。先用 “明月夜”照应上文的 “炉火”,写工匠们深夜劳作的艰辛。农人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但冶炼工人们却不能如此运作。铁水未化, 便不能下岗,夜以继日才是他们的特点,这不经意的一句,恰到好处地写出了他们与农民的生活规律及劳动方式的差异来。尽管如此,工人们还是喜欢自己的职业的,当铁水出炉之时,他们会为自己的杰作而自豪,而歌唱。那声震寒川的歌曲,就是他们此刻心境的最好说明。这就把劳动者勤劳善良的性格特征鲜明地表现出来。
     
  •        秋浦,在今安徽省池州市西南,唐代隶属池州。天宝十三载(754),李白漫游至此,写下《秋浦歌》十七首。本篇过去没有人当作名著。郭沫若《李白与杜甫》首先重视此诗,认为在李白甚至中国古代诗歌中,此诗是唯一歌颂工人的诗。此后方引起人们广泛注意。
    这是一首反映现实的小诗。诗人未必理解赞美工人的劳动,但他观察到了炼铜工人的劳动,并且真实而又细致地描写出这一劳动场面,在古代诗人中已是很可贵的了。
     
           首句“炉火照天地”,推出一个宏阔的冶炼场面。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了天地,使诗人叹为观止。炉火,旧注或以为炼丹之火,或以为渔人舟火。王琦注云:“《新唐书·地理志》,秋浦固产银产铜之区,所谓‘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者,正是开矿处冶铸之火,乃足当之。”王说良是。光彻天地的炉火,绝非一炉两炉的炼丹之火,亦非渔舟上的点点幽光,而应该是一个烈焰飞腾的炉群。
     
           次句场景描写由宏阔转为瑰奇。蒸腾的紫烟杂以四溅的红星,增加了眩人眼目的缤纷色彩。红星与紫烟对举,点以“乱”字为诗眼,使此句诗有了摇曳多姿的神韵。
     
          前两句写足了场景,诗至第三句才写人,就诗人当时情况而言,此时应是更为切近,更为细腻的观察,因此看到了月光下炉火前一张张胀红的脸。赧,本为脸羞愧时的红色。“赧郎”一词古诗中并不经见。诗人用来形容冶炼工人,反映了工人劳动的三种情况:一方面是工人因从事体力劳动而胀红了脸,另一方面是歌唱时胀红了脸,还有,就是炉火的映照,星光与紫烟的投射。用一“赧”字收到了传神写照的效果。
     
           如果说前三句侧重于画面描写的话,结句“歌曲动寒川”,则从声音上补足一句。寒川,指秋浦。工人唱的歌是什么内容不得而知,在很大程度上或许就是减轻劳动强度的歌曲。这歌声激荡着秋浦之水,划破夜的静寂,使诗中所写的劳动场面不仅有光色可睹,且有声音可闻。
     
            在古代诗歌中,描写冶炼场面的的诗本来就十分少见,所以李白在这首诗中歌唱冶炼工人的劳动,就显得特别难能可贵。而此诗所表现的又是夜间的冶炼场景,光色、歌声极易与读者心目中静谧的夜景形成强烈对比,所以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