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2022-10-27 可可诗词网-李白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在李白一生漫游生活中,宣城曾多次吸引了他的游踪,写有不少纪游的篇章。本诗是天宝十二、三年间三游宣城时留下的精彩之作。诗中固然着力咏秋绘景,展开了一幅篇幅不大却绚丽动人的水乡风光图,艺术地传递出诗人置身北楼“杳然如在丹青里”(《当涂赵少府粉图山水歌》)的美好感受;但它又不尽在抒写秋色晚晴中的陶醉,而是曲折地透露了诗人晚年孤凄,归期无日的悲凉心绪。所以从主旨上来看,它也还是一首别具一格的登高怀古,寄托幽思之作。六句浑和自然的写景,耐人咀嚼。

         首联开门见山,先概括出登览的总印象;而后二、三联分别细绘“江城如画”和“山晚”“晴空”,丝丝入扣,全从望中得来,层次有序,诗脉清晰,而又构成一个完整的结体。从律诗技巧来讲,对仗工稳,音韵圆转。历来传诵的“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一联,明丽中暗蕴凄寒,既是移情入景的结果,又另有一层启示意义,好像悄悄地交出一把理解本诗主旨的钥匙,使读者的心灵作好感应的准备,在过渡到即景抒情的尾联时,能更容易体味到诗人对楼上临风怀人有“谁”在念及这一发问,感情是多么复杂和深沉。

         可觉秋兴逸,更可觉秋兴悲,进入如画美景中的抒情主人公,完成了自身的孤独者形象的塑造,给我们带来山水自然美审美享受之外的历史思考。全诗结束,读者完全可以理解到孤寂的诗人,他在当世寻觅不到知音,只好寄情于古人,垂手引来眼前所登之楼的建造者,同样倾情于山美水秀的陵阳这方佳地,同样政治上感到苦闷在抑、终究逃脱不掉可悲命运的谢宣城,这是扣住了双重的情结,何必渲染,无言而深情自溢,特别给人一种李白式的清逸飘然之感。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 《 qiū dēnɡ xuān chénɡ xiè tiào běi lóu 》 
    《 秋  登   宣   城    谢  朓   北  楼  》 
    .[ tánɡ ]. lǐ bái.
    .[ 唐   ]. 李 白 .
    jiānɡ chénɡ rú huà lǐ , shān wǎn wànɡ qínɡ kōnɡ 。 
    江    城    如 画  里 , 山   晚  望   晴   空   。 
    liǎnɡ shuǐ jiá mínɡ jìnɡ , shuānɡ qiáo luò cǎi hónɡ 。 
    两    水   夹  明   镜   , 双     桥   落  彩  虹   。 
    rén yān hán jú yòu , qiū sè lǎo wú tónɡ 。 
    人  烟  寒  橘 柚  , 秋  色 老  梧 桐   。 
    shuí niàn běi lóu shànɡ , lín fēnɡ huái xiè ɡōnɡ 。 
    谁   念   北  楼  上    , 临  风   怀   谢  公   。 
     
  • 《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唐].李白.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

    秋天傍晚,我独自登上谢公楼,眺望晴空,一碧万顷。

    岚光山影多么明净,江城简直是在画图之中。

    宛溪和句溪清澈透明,如同夹着城市的两面明镜;

    凤凰桥和济川桥倒影波心,好象落在明镜之中的一对彩虹。

    陵阳山下人家的炊烟袅袅上升,使深碧的橘柚呈现出一片苍寒;

    梧桐树也已染上枯黄之色,深深透出秋光渐老的气氛。

    呵! 今日我在北楼临风怀念谢公,有谁能理解我此时的心情?

    【逐句翻译】

    江城如画里,江流萦绕的宣城美丽如画,

    山晚望晴空。晚望秀拔的山峰直插晴空。
     
    两水夹明镜,句、苑二溪犹如清澈的明镜,
     
    双桥落彩虹。凤、济双桥好像美丽的彩虹。
     
    人烟寒橘柚,袅袅炊烟升起于寒橘柚林,
     
    秋色老梧桐。阵阵秋风染黄了苍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谁又能理解在这北楼之上,
     
    临风怀谢公。我面对清风缅怀前代谢公。

  • 【注释】

    ①宣城:今安徽宣城县。谢脁北楼: 又名谢公楼,在冈峦盘屈的陵阳山顶上,为南齐诗人谢脁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唐时改名叠嶂楼。

    ②江城:指宣城。江,南方对较大水流的泛称,并非指长江。

    ③两水:指绕宣城而流的宛溪和句溪。双桥:指横跨宛溪的上下两座桥,上桥凤凰桥在城东南泰和门外,下桥济川桥在城东阳德门外,都是隋文帝开皇年间 (581—600) 建造。

    ④谢公: 谢脁,李白最为钦佩的前代诗人之一,多次在诗歌中以赞美的口吻提到他,并化用了他清新俊秀的诗句。
  •  
    【集评】 宋·曾季狸:“李白云‘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老杜云: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气焰盖相敌。陈无己云: ‘寒心生蟋蟀,秋色上梧桐。’ 盖出于李白也。”(《艇斋诗话》)
     
    清·纪昀:“五六佳句,人所共知。结在当时不妨,在后来则为窠臼语,为浅率语,为太现成语,故论诗者当论其世。”(《瀛奎律髓刊误》)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天宝十二载(753)中秋节后,李白由金陵重来宣城,登上谢朓楼纵目骋怀,写下了这首诗。谢朓北楼在城南陵阳山上,系南齐著名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又称北楼、谢公楼。
     
        首联开门见山,总写登楼所见。在一个秋日的黄昏,诗人登上谢朓楼凭高俯瞰,只见天气晴朗,秋色明净,整座宣城山环水绕,仿佛是一幅美丽的画图! “江城如画”乃“晚望晴空”之所见,诗人将两句倒装,意在突出“江城”之美,把读者尽快带入那片如画的天地之中。 
     
          中间两联上承“晚望”之意,继写登楼所见,就“江城如画”四字展开来作具体描绘。“两水”指宣城东郊的宛溪和句溪。宛溪源出峰山,绕城而流,在城的东北与句溪相会合。深秋时节,溪水分外澄湛清澈;傍晚时分,平静的水面在夕照中泛起层层波光,恰如明镜一般晶莹闪亮。“两水夹明镜”一句,既点明了宣城特有的地理环境,也形象地展示了“绿水绕东城”之美。“双桥”指横跨宛溪上的凤凰桥和济川桥。凤凰桥在城东南泰和门外,济川桥在城正东阳德门外,两桥俱为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所建。站在谢朓楼上放眼望去,凤凰桥和济川桥静卧于溪水之上,在夕阳的映照中宛若半空里落下的两道彩虹。这一景致,为整个画面平添了精彩之笔。颈联两句在此基础上再作进一步渲染。“人烟寒橘柚”,暗写出一个“晚”字; “秋色老梧桐”,紧扣诗题中的“秋”字。深秋的傍晚,山脚下,溪水边,原野上,到处是一片岑寂,橘柚笼罩在淡淡的炊烟之中,已显苍寒之意;梧桐摇落于徐徐的晚风之前,尤觉秋光将老。诗人抓住“橘柚”、“梧桐”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概括地写出了宣城的秋色。句中“寒”、“老”二字不仅点染出秋意,也暗示出诗人登览时的心理感受,使诗意自然过渡到尾联上来。
     
            结尾两句由上面的写眼前景转为抒心中情。诗人独自登上北楼,怀念起曾在宣城作过太守并倡建此楼的谢朓。谢朓不仅诗风清新俊逸,深为李白所喜爱,而且性格孤直傲岸,尤为李白所追慕;当年谢朓因受排挤而离京,曾有过不幸的遭遇,李白也同样为权贵所不容,弃官而去。事实上,李白也是想能像谢脁那样有所作为的,这恐怕是“怀谢公”的主要原因。然而,此时又有谁能想到孤独的诗人,能真正理解他的隐衷呢? “谁念”二字寓意深刻,满含惆怅抑郁之情。尾联两句塑造出一个临风有怀、孤寂感伤的诗人形象。
     
     
  •      秋天的景色是美丽的。天高气爽,万里无云。秋天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除了稻米菽稷外,瓜果儿也成熟了。在这样的时刻,登山临水,眺望祖国的大好河山,该是多么地惬意啊!李白在天宝十二载(753),从梁园到宣城,在宣城逗留了两年。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日子里,他登上了宣城的谢脁楼,极目四望,产生了无限的感慨,这首诗就是记这一件事的。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是点明登临的时间和地点。这是首先需要交代的,否则就会给人一种没头没脑的感觉。有了对作者写诗的地点和时间的了解,才能进一步地体会诗歌的意境。“江城”,就是宣城,因为它地处水阳江的两岸,所以称“江城”。这开头两个字,就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傍水的城市。这样一个城市就象画里画出的一样,就象大自然进行过一番艺术加工的一样,多么地美啊!第一句先给人一个总的印象。“山晚望晴空”,是说谢朓楼是在山顶上,时间是傍晚,作者在那里望着晴朗的晚空。读了这两句,我们就知道,这是一个秋天的傍晚(时间),李白登上了宣城阳陵山顶的谢朓楼(地点),望着远方和天空。以下四句,便是写他望中之所见。
     
           正因为诗人是在山顶的谢朓楼上向远处望的,所以他写的望中之所见,都带有由高向下望的特色,都是和他此时此地的情景十分吻合,不实地登临的人是很难描摹出来的。两水,指宣城东郊的宛溪和句溪,双桥,指宛溪上的凤凰、济川两桥。两水夹城而流,远远望去,不就同明镜一般吗?双桥横跨溪上,在落日的余晖里,不就显得五彩缤纷,就象那天上的彩虹吗?水本来是流动的,可是正因为诗人的落脚点高,所以看上去白晃晃的,就象凝固在那里,如同镜子一样,太阳光照上去,还十分耀眼呢。诗人根据需要,有时候将没有生命的东西,写成有生命的。有时候却把动的东西又要写成静的东西,看起来似乎不很真实,但却又十分合于情理,更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这同样的是艺术的魅力。
     
             但毕竟是秋天了。那远处的桔子和柚子,虽然给这幅美丽的山水画更增添了异彩:万绿丛中,到处都有点点红色,鲜艳夺目;可是秋日寒烟,袅娜空际,在橘柚林上空飘摇、散失,却使人觉得除了秋天的美丽外,又会产生一点寒意,一种萧瑟的感觉便自然地产生了。在诗人眼里,秋色深沉,使梧桐更显得苍老。当然,这要结合诗人的身世来看。这时候李白已经五十三岁,一种身世漂零的迟暮之感一直在他心头回荡,在秋色苍茫之中登楼远眺,虽然景色很美,可是总有一点不是味儿。因此,诗经过四句景色的描写之后,很自然地转到了最后一联上去,诗人要发感慨了:“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谁能够理解我在此北楼之上,在带有寒意的晚风中怀念谢脁的情意呢!李白对谢脁一向是很推崇的。谢脁是南朝齐代的著名的山水诗人,曾经任过宣城太守,谢脁楼(又名北楼)就是他所建的。他只活了三十六岁,就被人诬陷下狱致死。李白想到谢脁的才能和他的遭遇,又想到自己的命运,怎能不“临风怀谢公”呢? 可是这种怀念的感情,在那样的社会里,又有谁会理解呢?
     
    读完这首诗,我们不仅为诗人描摹事物的细致准确的工夫所倾倒,而且对诗人的遭遇和命运产生了同情。是的,一幅好的山水画、山水诗,不仅画面壮美,而且是倾注了诗人的感情的产物。优秀的诗人,不仅有善于使“山光水色入画来”的工夫,而且要在这山水诗中注入生命、注入感情,才能真正地打动人!
     
     
  •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诗。此诗作于天宝十三年(754),这年中秋节后,李白自 金陵再度来到宣城。此诗描写了宣城北楼所见如画的景色,表达了对谢朓这位前代知 己的思慕之情。首联“如画”,概括写出登高所见江城之美景,赞叹之情溢于言表。“晚” 字,点时间;“望”字,点登楼;“晴空”二字,点季节秋。此二句开门见山,总摄全篇,吸人 眼球,使人进入诗的意境之中。

            中二联具体描写景物,塑造艺术形象。颔联以“两水” “双桥”对举,上句写溪水清澈、平静,如明镜闪亮;下句写长桥横卧,倒映于夕阳下的 碧水之中,幻化成美丽的彩虹。此二句巧用比喻,状其形态,摹其光色,想象奇妙,笔 致空灵,极富神韵,紧扣了“江城如画”。颈联以“橘柚”“梧桐”对举,写橘柚深碧,著一 “寒”字;写梧桐浅黄,著一“老”字,其观察事物是何等细腻,何等深刻! 此景加上炊烟 袅袅,暮色昏昏,使远山林木别具一种朦胧的美感。此二句写得幽暗苍秀,笔致清老, 亦紧扣了“山晚晴空”。此二联组合佳妙,对仗工稳,写景如画。尾联怀古抒情。“北 楼”,点出登临之地;“谢公”,指出怀念之人,这样与诗题呼应且补足了题意。

             另外,“谁 念”二字翻进一层,流露出世无知音,只好寄情山水、引古人为知己的感慨之情。其中 含有自己的失意孤寂,苦闷彷徨;也含有对谢公的缅怀和仰慕,如此复杂的情怀,又有 谁能理解呢?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