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舒歌
诗词简介: 此诗作者不详,一称“西鄙人”作,当为天宝(742—755)末西北边境的民歌。哥舒:指哥舒翰(?—757),突厥族哥舒部人,天宝年间为陇右、河西节度使,屡次大破吐蕃,使吐蕃不敢近青海,以战功封西平郡王。西鄙人:即西方边地的人民。诗中歌颂哥舒翰的声威,使敌人不敢侵犯。风格朴实浑厚,语言生动自然。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一九评此诗云:“与《敕勒歌》同是天籁,不可以工拙求之。”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哥舒歌》.[唐].西鄙人.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 《 ɡē shū ɡē 》《 哥 舒 歌 》.[ tánɡ ]. xī bǐ rén..[ 唐 ]. 西 鄙 人 .běi dǒu qī xīnɡ ɡāo , ɡē shū yè dài dāo 。北 斗 七 星 高 , 哥 舒 夜 带 刀 。zhì jīn kuī mù mǎ , bù ɡǎn ɡuò lín táo 。至 今 窥 牧 马 , 不 敢 过 临 洮 。
- 《哥舒歌》.[唐].西鄙人.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韵译】:黑夜里北斗七星挂得高高;哥舒翰勇猛守边夜带宝刀。吐蕃族至今牧马只能远望;他们再不敢南来越过临洮。
- ①北斗七星:在北天夜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星,常用以指方向。
②二句意谓至今吐蕃骑兵的偷袭,不逾临洮。窥(kui):在隐僻处偷看。牧马:指敌人骑兵侵袭。临洮(tao):郡名,即洮州,治所在今甘肃岷县。秦长城,西段起于此。唐时又曾于鄯州(今青海乐都)置临洮军以备边。贾谊《过秦上》:“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西守藩篱,却匈奴七百馀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二句一作“吐蕃总杀尽,更筑两重濠”。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西鄙人,泛指西北边镇百姓。此诗是唐代西北边民对唐朝名 将哥舒翰的颂歌,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间。时值陇右节度使哥 舒翰领兵大破吐蕃,以致“吐蕃屏足不敢近青海”,因而有民谣说:“北斗七 星高,哥舒夜带刀。吐蕃总杀却,更筑两重壕。”此诗即为对这首民谣进行 艺术加工后的作品。
首句以北斗起兴,用天空高悬 的北斗七星,象征哥舒翰的功高震 世,为万人景仰。古人所称之“北 斗”,其涵意源于两处:一是从天象 学来说,因为北斗绕北极旋转,隐含 着“帝王居中(居北极)”的概念,故 而古人常以之喻指人君或威望极高 之人。二是比喻德行高重之人,如 《论语》有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以“北斗七星” 之“高”来赞誉哥舒翰,既凸显出哥 舒翰能抵御吐蕃侵扰、安定边境的 功劳之大,同时也暗喻其保境安民、爱护百姓的德行之高。
二句则以简略之笔,勾勒出哥舒翰枕戈待旦的报国之志与英武之气。 一“夜”字,既与首句“北斗七星”暗合,同时表明其时刻警惕外敌侵扰的戒 备态势。“带刀”二字,则从侧面描绘出边境严峻紧张的战争态势,以及哥 舒翰的威武神勇,这也与历史上“哥舒御吐蕃,信悍勇”的记载相吻合。总 体而言,一、二句起势不凡,如长江大河,倾泻而下,诚所谓“如风高大漠, 古戍闻笳,令壮心飞动也”(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三、四句则进一步渲染哥舒翰将军的赫赫威名与彪炳战功。为何吐 蕃族至今只敢偷窥远望,再也不敢南来越过临洮,南下牧马?那是因为他 们震慑于哥舒翰的勇猛与威名。由此可见哥舒翰军功之大,影响之深。 唐代西北边境由于突厥与吐蕃的侵扰,边民饱受边患之苦。此处写吐蕃 “不敢过临洮”,既是实写,赞颂哥舒翰保国安民之功,同时也寄寓着西北 百姓期盼和平安宁的美好愿望。
这首诗语言平淡素雅,自然流畅,但音调铿锵激越,处处透露出一股 振奋人心的盛唐气象,读来令人血脉贲张,酣畅淋漓。凌宏宪《唐诗广选》 评曰:“气骨高劲,不域于中唐者。”李攀龙更是称誉此诗“为中国长气” (《唐诗训解》),不愧为唐诗边塞诗中的不朽名作。 - 哥舒,指哥舒翰。哥舒是以部落名作姓。哥舒翰,突厥族哥舒部落人,他原是身兼数节度使名将王忠嗣的部下,天宝六(747)年,王嗣忠被诬陷革职,唐玄宗命哥舒翰为陇右节度使,治所在鄯州(今青海乐都县),是为防御吐蕃而设。天宝十二(753)年秋,唐中央朝廷命哥舒翰等出击吐蕃贵族统治者,取得了胜利,史载“收黄河九曲,以其地置洮阳郡,筑神策宛秀二军”(《新唐书·哥舒翰传》)。又载: “先是吐蕃每至麦熟时,即率部众至积石军获取之,其呼为吐蕃麦庄,前后无拒之者。”(同上)后来遭到哥舒翰的伏击,保护了庄稼。因数次击败吐蕃。改变了边境局面,致使“吐蕃屏足不敢近青海。”这首《哥舒歌》热情歌颂了哥舒翰抵御吐蕃、安定边疆的功迹,表现了人民渴望和平和安定的心愿。
“北斗七星高”,是起兴之笔,用高挂天上的北斗星,抒发了边地人民对哥舒翰的敬仰之情。而和次句的“哥舒夜带刀”相联系,首句又可看作深夜的实有之境,说明哥舒翰虽为节度使这样最高的军中首领,却亲自夜巡军营,时时警惕着敌人的侵犯。
后二句是从敌方着笔:“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至今”指吐蕃被哥舒翰痛击之后,直至今日。 “窥”,指偷窥内地; “牧马”,指借牧马之名,行入侵之实。 “临洮(tao)”,在今甘肃岷县,当时是唐军打败吐蕃贵族统治者后划定的界限。意谓,吐蕃侵略者自被击败后,时至今日,虽然时时偷窥内地,想以“牧马”之名入侵;但他们一想到哥舒翰的厉害,就再也不敢越过临洮而骚扰边疆了。
这诗不从激烈的战斗中去写哥舒翰的英勇善战,如何机智果敢,用兵如神等,而是从侧面描写来突出主题。首句渲染哥舒翰在边地人民中的崇高威望;次句描绘这位将军日夜警戒、忠于职守的崇高形象;第三句写失败的敌人并未死心;第四句写敌人望哥舒翰而却步。通过多侧面的描写,使得作品朴实中见技巧,明朗中有含蓄。读来既感奋人心,又经得起细细玩味。充分体现了民歌作者高超的创作技巧。 - 哥舒,即哥舒翰,突厥人,原为名将王忠嗣的部下。天宝六年(747),因王忠嗣被革职,唐玄宗命他为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在对吐蕃的战争中,无疑有穷兵黩武的一面,但也不能排除其安定边境、抵御吐蕃侵扰功勋卓著的一面。《旧唐书·哥舒翰传》 中载: “先是吐蕃每至麦熟时,即率部众至积石军获取之,其呼为吐蕃麦庄,前后无敢拒之者。”后来遭到哥舒翰的 “伏兵邀击”,保护了庄稼。由于哥舒翰多次击退吐蕃侵扰,致使“吐蕃屏足不敢近青海。” 因此,当时就有民谣说: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吐蕃总杀却,更筑两重壕”。西鄙人的这首《哥舒歌》大概就是在这首民谣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关于这首诗具体的写作背景,《全唐诗》中说: “天宝中,哥舒翰为安西节度使,控地数千里,甚著威令,故西鄙人歌此”。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用北斗七星起兴,表现了哥舒翰的威望及边地百姓对他的敬仰。在描写哥舒翰的英勇善战的时候,作者没有正面写他作战的具体情况,而从侧面用北斗七星高悬,哥舒翰深夜握着刀或行军或察看敌情来烘托出一个战功卓著,威武勇敢的将军的形象。这是很成功的艺术手法,正像用“盘马弯弓”表现一个人的武功高强一样有效。“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窥牧马”指吐蕃越境放牧,其含意是指吐蕃的侵扰活动。这两句描写哥舒翰到边境后对吐蕃的威慑力,因为吐蕃多次遭到哥舒翰的打击,不敢再侵扰边境。
这首诗虽经作者加工,但其朴素自然,明朗而又含蓄的风格依然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