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题

2024-12-01 可可诗词网-其他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这首五律描写深山中的一幢读书堂及其周围清雅的景致。“阙题”的阙同“缺”,说明诗题原缺。诗的首联点明山路地势高峻,青溪渊远流长,暗示出诗人已沿着山路去往读书堂。第二联紧承“春与青溪长”,具体刻画春色与溪水。因是暮春时节,沿途的溪水又“长”,故而落花及花香与诗人一路伴行。第三联落笔在读书堂,“闲门”、“深柳”可见出读书堂的主人是位隐居深山的逸士。末二句承“深柳”而来,描绘读书堂的自然环境:阳光透过浓密的柳阴,照在衣服上时只有淡淡的光亮。全诗纯是景语而情韵盈然,笔墨洗练,风格清幽淡远,诗人游山玩水的愉悦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阙题》
    .[唐].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闻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 《 què tí 》 
    《 阙  题 》 
    .[ tánɡ ]. liú shèn xū.
    .[ 唐   ]. 刘  眘   虚.
    dào yóu bái yún jìn , chūn yǔ qīnɡ xī chánɡ 。 
    道  由  白  云  尽  , 春   与 青   溪 长    。 
    shí yǒu luò huā zhì , yuǎn wén liú shuǐ xiānɡ 。 
    时  有  落  花  至  , 远   闻  流  水   香    。 
    xián mén xiànɡ shān lù , shēn liǔ dú shū tánɡ 。 
    闲   门  向    山   路 , 深   柳  读 书  堂   。 
    yōu yìnɡ měi bái rì , qīnɡ huī zhào yī shɑnɡ 。 
    幽  映   每  白  日 , 清   辉  照   衣 裳    。 
  • 《闕題》
    .[唐].劉眘虛.
    道由白云盡,春與青溪長。
    時有落花至,遠聞流水香。
    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
    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 白云尽处开始了通向别墅的小路,与青溪相伴的是那青草和花簇。花儿不时从树间飘落,流水把它的清香带向远处。闲门向着山间小路,浓浓的柳荫遮掩着读书堂。山深林密,太阳照在衣裳上,放射出一种清幽幽的光。

    【逐句翻译】
    道由白云尽,山居之路自白云尽处开始,
    春与青溪长。一路春色伴溪水悠悠绵长。
    时有落花至,溪水里时有落花漂流而至,
    远随流水香。落花远远随流水散发芳香。
    闲门向山路,山居闲门对着僻静的山路,
    深柳读书堂。柳树深处暗藏着读书正堂。
    幽映每白日,幽深山林虽有这日光照耀,
    清辉照衣裳。也只见缕缕清辉洒落衣裳。
  • 【注释】①阙题:此诗原来有题,后失落,后人故名之“阙题”。②清辉:清亮的光辉。
  • 【集评】 近·高步瀛:“王、孟胜境。”(《唐宋诗举要》卷四)

    眘虚诗,情幽兴远,思苦语奇,忽有所得,便惊众听。顷东南高唱者数人,然声律宛态,无出其右。惟气骨不逮诸公,自永明已还,可杰立江表。至如“松色空照水,经声时有人”,又“沧溟千万里,日夜一孤舟”。又“归梦如春水,悠悠绕故乡”,又“驻马渡江处,望乡待归舟”,又“道由白云尽,春与清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开门向溪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并方外之言也。惜其不永,天碎国宝。(殷璠《河岳英灵集》)
     
    骨似王、孟,而气运隆厚或过之。(钟评) (钟惺、谭元春《诗归》)
     
    每事过求,则当前妙境,忽而不领,解此意方见其自然之趣。(沈德潜《唐诗别裁》)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这首诗大约是诗人寻访隐居者而作。全诗以“春”字为主线,句句写景,即景生情。隐者所居是一座深山中的别墅,诗一开头就给我们一个高雅清虚的印象。“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二句,写诗人初进山时所见的景象。入山而“白云尽”,寻春而“青溪长”,就是说通向隐者别墅的道路是从白云尽处开始的,可见山势的峭拔;与“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诗意,颇多相似之处。进而又说,在距离别墅不远处,有一条伴随着山路而清澈的溪水。因为青溪与山路相陪伴,故知路长溪也长。一个“春”字,点明季节,唤出了春花春草。“长”字双关,既说溪水悠长,又指春色悠长。
     
            在春暖花开的季节,诗人沿着青溪一路走,一路观赏着闲花野草,争艳斗翠,真是春色恼人意绵绵。因为青溪流长,春色不尽,故在诗人的想象中“春色”也变得“悠长”了。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二句,紧承上文作近镜头特写。青溪、春色与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如果说头两句是大笔勾勒,是用粗线条写山路和青溪的话,那么,这两句则是用细致笔触,把远景拉近,读来花香水香,似已满鼻。此二句中,“至” “随”二字,都有着拟人化的意趣。落花似乎是有意的,花落水中,水送花流,一路上花香熏染,就连水也好象散发出香气,沁人心脾。在这美好的春色的感染下,有的只是悠然自适。而正当行进间,一幢别墅终于出现在诗人的眼前,仔细观瞧,真是别有天地。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两句,“向山路”与“读书堂”相对,是说“读书堂”深藏在柳荫之中,门前有一条朝山的路,属对极其自然。“闲门”自然客少,无人打扰,是个读书的好地方。诗人沿途的观感,即几种不同的形象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都曲折地诉诸笔端。结尾二句,则切近“读书堂”的风光描绘。“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是说白日与深柳相映,清辉照澈了衣裳;环境多么恬静,又多么安适;一种幽静之趣,如在眼前。这里用了一个拗句“幽映每白日”,增加了诗的韵味,并且给人留下了思索与联想的余地。
     
              这首诗以“春”为主线,用景语织成一幅联想轴的图画,从写景中抒情,情又很自然的包含在景中。如“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诗人从白云中,从青溪上,感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透露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虽然没有直接抒情,但已经是“登山则情满于山”了。再如“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至”、“随”二字把落花拟人化了,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落花身上,由此生发出“花香”使“水香”的联想,化无情为有情,感情的色彩就更强烈了。
     
  •          本诗名 “阙题” 是指本来有题目,只是在以后的流传过程中遗失了,与 “无题” 不同。不过,据人考证,这首诗的原题为《归桃源乡》。桃源山在今江西省靖安县境内,是刘眘虚的隐居之处。如果这个考证属实,那么这首诗就是写作者在桃源山的隐居之处和他那超尘脱俗的志趣的。

           “道由白云尽”,是说悠长的山道在白云缭绕之处尽了。这里说“尽” 其实是“不尽”,因为“由白云” 而“尽” 其实只是由白云遮挡住了,路并没有真正地“尽”。“春与青溪长”,“春” 怎么会 “与青溪长” 呢?其实是说沿着清溪一路走来,溪的两边都是鲜花盛开,芳草萋萋,到处是盎然的生机,当然是“春与青溪长” 了。这个“长” 字使得春天有了具体的形象。“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是说清溪中不时地有花瓣落在水上,随水漂了下来,散发着缕缕幽香。这是“春与青溪长” 一句的具体写照。一个“至” 字和一个“随” 字将落花拟人化,使落花也具有了生命和灵性似的,使人觉得落花似乎在迎接人似的,而且随着流水环绕在人的身旁。这四句似乎只是在写景,但写的是诗人隐居之处的景,因而隐含着诗人的生活情趣与感情。“白云”、“青溪”、“落花”、“流水” 无一不映衬着作者的心境。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这两句已写到了作者隐居之处的具体环境:常常关着的门朝着山路,浓密的柳林中掩映着作者读书的地方。这里具体地写到了作者隐居之地的恬静,幽雅。“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是说阳光透过树木的枝叶照射进书斋之中,淡淡的光线落在诗人的衣裳上。
    全诗八句都在写景,但是青山绿水中,红花绿柳掩映处,有诗人闲适的书斋。如此好去处,令人向往。
     
             道路似因白云缭绕而到了尽 头,美丽的春色与溪水一样曲折悠 长。时时有飞落的花瓣飘来,从远 处随着流水散发出芳香。安静清闲 的大门面对山路,柳荫深处藏有读 书堂。虽然是白天,清幽的日光透 过树荫洒落在衣服上面。
     
  •             刘眘虚是唐开元初著名诗人, 与贺知章、 张旭、 包融合称为“吴 中四友”。据《唐才子传》记载,眘虚“性高古,脱略势利,啸傲风尘”, “交游多山僧道侣”,有遗世隐居之志。他的诗流传下来的较少,多 为描绘山水之作,“情幽兴远”,令人含咀不尽。这首《阙题》是他的名 作,因题目已经失落,故不知作于何处。细味全诗,可能是诗人去山 中拜访一位隐居的朋友,诗中叙述了他人山寻访的经过。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道”指登山之路,路的尽头隐没 在白云之中。“尽”字表现的恰恰是不尽,因为山路很深,直上云端, 烟雾丛中究竟有多深、多长,无法测见。所以前句的“尽”与后句的 “长”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全诗从开始就渲染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气氛。 再往山里走,道旁一条青青的溪水闪露出来,溪水弯弯曲曲,清亮鲜 润,边上长满了青苔和葱翠的绿草,显露出一派春意,“春与青溪长”。 只有在山里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春天,所以说春意似青溪般地悠长。“长” 字特别耐人嚼味。峰回路转,青溪望不见头,好象春天也看不到边似 的,这是一层意思; 溪水不同于长江,没有奔腾直泻的气势,它弯曲 回环,渗泻于石缝岩沟之中,所以“长”字还带有清幽缓慢的意思; 最后山路的漫长使人感到了时光的流逝,春天却久久地与青溪同在, 所以“长”也指时间的悠长。总之它幽深而无尽,让人看不足,看不 够。
     
             由于诗人的注意力转到青溪上,所以下面两句专门写溪水。落花 被长长的溪水带来,一直流到了诗人的脚下。“时”字含有某种意外 的意思。花瓣的到来未曾被预料到,所以每一次都带来一阵欣喜; 但 同时又令人感到十分自然,因为它们来得亲切,仿佛与诗人早已相识, 是向着诗人而来的。所以后面的“至”字就含有送到我身边的意思。 这些漂来的花瓣依然那样红艳、光洁,飘散着远方带来的清香,把一 条青青的溪水都染香了。这不是夸张,而是诗人的感觉。后一句的神 韵全在感觉上。那片片点点娇嫩、鲜丽的花瓣漂浮在清水之上,实在 是太美了,诗人似乎真的闻到了清香的气息。感官本来是会诱发人产 生联想的。以上两句是“春与青溪长”的进一步引伸。
     
            第三联开始,描写朋友隐居的别墅。只见门前高树掩映,空无一 人,一条道路直通山里。“闲”字是专对山下而言,表现主人与尘世 的隔绝。其实门并不闲,从门前道路看,主人经常步入深山,进出频 繁,他是一位爱与山林、自然独处的隐士。这一句把上面幽美的山景 与主人的生活连系在了一起,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诗人跨进门去, 看到满院的杨柳,一间读书堂深深地隐没在柳树之中。看样子主人还 是一位爱好读书的人,大概经常在堂前静坐,凝神观书吧。他能看什 么书呢? 当然不会是策论、兵书之类,也许是《庄子》,或者是陶渊明 的诗集吧?在深山中翻阅这类著作,真是太有意味了。整个住所的气 氛与山间的环境溶成了一体。
     
               然而,直到最末两句,诗中仍然没有写到主人的出迎与款待,很 可能此时他已人山去了。所以诗人只能独自在院中漫步。斑驳的清辉 透过树叶映照下来,疏疏落落地投射在衣服上,也投射在这间幽静的 读书堂中。全诗到此结束了,没有交代与主人的会面,看来没必要了, 从眼前的环境中诗人已体验到将会交流的一切; 也没有交代诗人的返 归,这也无需了,因为他已深深爱上了山间的生活,也许正准备搬进 山来住呢。这样的结尾正体现了以上的愿望。
     
            这首诗全篇绘景,景物被超世脱俗的情趣一脉贯穿,形成了澹泊 幽深的意境,读后只觉有一股清新的花香伴随着悠扬的音韵无尽地从 诗中漫溢出来。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