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怨

2018-08-02 可可诗词网-其他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唐代诗人金昌绪 (生卒年不详) 作。这是一首抒写闺中少妇怀念从军辽西的丈夫的诗。

   诗的首句:“打起黄莺儿”。大好春光中,黄莺在婉转歌唱,这位少妇却要打走黄莺。为什么她要打走这讨人喜欢的春鸟? 原来是“莫教枝上啼”。黄莺的啼声那么清脆动听,为什么她不让莺啼呢? 于是第三句说明她是怕“啼时惊妾梦”。但为什么这样怕惊醒她的梦呢?最后一句答复说,因为黄莺吵断她的好梦,使她“不得到辽西”去会见丈夫。
 
      全诗只写少妇打走黄莺一个动作,其余三句,层次曲折地写这个动作的心理原因。宛如剥笋,一层层剥出,最后才露出中心。但也不说尽,留给读者去想象、去思索。诗中把少妇的娇憨之态,对丈夫的思念之深,表达得淋漓尽致。构思巧妙,层层倒叙,意境鲜妍、含蓄,以及具有民歌风味,都是此诗的特色。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春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 《 chūn yuàn 》 
    《 春   怨   》 
    .[ tánɡ ]. jīn chānɡ xù.
    .[ 唐   ]. 金  昌    绪.
    dǎ qǐ huánɡ yīnɡ ér , mò jiāo zhī shànɡ tí 。 
    打 起 黄    莺   儿 , 莫 教   枝  上    啼 。 
    tí shí jīnɡ qiè mènɡ , bù dé dào liáo xī 。 
    啼 时  惊   妾  梦   , 不 得 到  辽   西 。 
     
  • 《春怨》
    .[唐].金昌緒.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 打走了黄莺儿,不教它在枝上鸣啼。它的啼叫哟!惊破了我的好梦,那梦中我正在辽西。
     
  •  
    【注释】 ①妾:诗中女主人公自称。辽西,唐之辽西有二,一在今北京怀柔县南,一在今锦州以北,辽河西岸,为隋辽西郡所在。按本诗又题作《伊州歌》,伊州在唐亦有二,一在今东北,一在今新疆。或者辽西为边地之泛称,无须斤斤于具体地名之考释。
     
  • 【集评】 明·王世贞:“若‘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与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一法,不惟语意之高妙而已,其篇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着一意不得,起结极斩绝。然中自舒缓,无余法而有余味。” (《艺苑卮言》卷四)
     
    明·谢榛: “杜子美诗: ‘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此一句一意,摘一句亦成诗也。盖嘉运(按:应作金昌绪)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此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诗矣。” ( 《四溟诗话》卷一)
     
    清·方南堂:“唐人最善于脱胎,变化无迹,读者惟赏其妙,莫测其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 岑嘉州则脱而为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至家三拜先生 (指方干) 则又从岑诗翻出云: ‘昨日草枯今日生,羁人又动故乡情。夜来有梦登归路,未到桐庐已及明。’或触影生形,或当机别悟,唐人如此等类,不可枚举。”(《辍锻录》,《清诗话续编》1938页)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女子怀念从军辽西的丈夫的心情,反映了当时社会无情的兵役制度,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痛苦和深深的怨恨。
     
          首句让常人茫然,让常人生疑。女主人公为何不喜欢黄莺,要驱赶黄莺,让它离开? 而黄莺本是讨人喜欢的鸟。
     
          第二句解释了 “打起黄莺儿” 的原因是:“莫教枝上啼”。鸟语花香本是象征春天的美好,而鸟语中黄莺的啼声尤其清脆动听。那么,女主人公又为什么不想让树枝上的黄莺鸣叫呢?一疑刚解又生一疑。
     
           第三句又及时地回答了“莫教啼”的原因是:你在树上啼叫会惊醒我的梦。至此,人们不禁又生疑问,女主人公为什么怕自己的梦被惊醒,她梦到了什么呢?
     
            最后一句又作答: “啼时”使得我不能在梦中到辽西与从军的丈夫相见。女主人公的梦确实不是一般的梦! 谜底才真正被揭穿,让人深深地理解女主人公的所为; 同时也间接地点“春怨”之题,女主人公所“怨”,不是诗文中的黄莺,不是黄莺的啼叫,而是丈夫离乡背井与之分离,那么丈夫离乡背井与之分离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当时社会无情的兵役制度带给人们的痛苦。一首抒写儿女情长的小诗,却表达了深刻的时代内容。
     
          本诗一事一意,词意联属,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本诗采用倒叙手法,凸现曲折之妙,犹如抽丝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每一句都让人产生一个疑问,下句答疑,又生疑问,扣人心弦,令人深思。
     
  •       这是一首传统的闺怨诗,但表现手法新颖别致,很有特色。
     
             “打起黄莺儿”,首句奇峰陡起,一下子抓住读者的思绪,读者不禁疑 问: 黄莺作为春天的信使,到处受人欢迎,它既非老鹰之类的猛禽,又非鸱 鸮之类的恶鸟,何罪之有,诗中主人公却要“打起”它呢?于是急于知道原 因。接着第二句作了解答: 其所以要“打起”,是“莫教枝上啼”。读这一 句,读者仍然不解: 鸟语花香本都是春天的美好事物,鸟语之中,又数黄莺 的啼声最为清脆悦耳,诗人韦应物有一首《听莺曲》,描写莺声娇婉好听, 变化极多,最宜于春天的气氛,能使懒妇惊晓早起,旅客减少愁思,人人听 来愉快。诗中女主人却不教莺啼,岂非无理?于是仍要继续追问下去。接着 第三句回答了因第二句产生的疑问:“啼时惊妾梦”,因为怕黄莺啼叫惊醒了 诗中人的“梦”。但读者仍然不会满足于这一解释,因为黄莺啼鸣,说明本 该是梦醒的时候了。如果不是《听莺曲》中说的怕惊残梦的懒妇(谁家懒妇 惊残梦),那么她为什么还这样怕惊醒她的梦呢?惊破她的梦又有多大关系 呢?最后一句诗的答案是:这位诗中人怕惊破的不是一般的梦,而是到辽西的 梦,是惟恐梦中“不得到辽西”。辽西即辽河以西,为当时东北边防重地。 诗中用以指其夫征戍之地。直到最后才真相大白,原来良人远戍边关,夫妻 会面无因,闺中人只能寄希望于梦中见上一面。但梦中未必即到辽西,何况 连梦还作不安生。由此看来,“打起黄莺儿”竟是合情合理的了。
     
          借莺啼惊梦这一生活细节,写怀念征人的重大内容,令人耳目一新。“忆 辽西怨恩无奈,闻莺语而迁怒相惊,天然白描文章,无可移易一字” (黄叔 灿《唐诗笺注》)。四句蝉联而下,脱口一气呵成。打起黄莺的构思可能受 南朝民歌《读曲歌》 “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的启发,但语意更为高 妙。令狐楚“绮席春眠觉,纱窗晓望迷。朦胧残梦里,犹自在辽西” (《闺 人赠远》),张仲素“袅袅边城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 阳” (《春闺思》),或反语以见奇,或寻蹊而别悟 (贺裳 《载酒园诗 话》),苏轼《水龙吟》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亦用 此诗典故,说明它自唐代以来一直受到欢迎。
     
  •       诗贵质高, 不在数多。固然有的诗人一生诗作众多,其中不乏佳作,也有的人一生苦吟,终不成大家。开元时诗人金昌绪《全唐诗》中仅录存其诗一首。就这么一首,便使它留传至今,得到诗评家的交口赞誉,和广大读者的由衷喜爱。
     
          首先,此诗语意高妙。闺中妇女思念在外征战的丈夫,梦萦魂牵,属于常情,而此诗却以制止莺啼的特定情节来抒写,别出心裁。贺裳说:“金昌绪‘打起黄莺儿’云云,令狐楚则曰: ‘绮席春眠觉,纱窗晓望迷。朦胧残梦里,犹自在辽西。’张仲素更曰: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或反语以见奇,或寻蹊而别悟。”(《载酒园诗话》)令狐楚写梦醒之后,梦中情景依稀在目前,张仲素则写白天劳动时,还在追忆着梦中景象,都是曾经入梦,追怀着梦,回味着梦。金昌绪所写,则是写梦前,心想入梦,身不得到辽西,“唯梦中得到辽西,则相见无期可知”,“不怨在辽西者之不得归,而但怨黄莺之惊梦,乃深于怨者。”(李锳《诗法易简录》)这正是此诗语意高妙处。
     
          其次,句法圆紧。此诗意连句圆,众口一辞。张端义说:“作诗有句法,意连句圆。 ‘打起黄莺儿’云云, 一句一接,未尝间断。作诗当参此意,便有神圣工巧。”(《贵耳集》)王世贞也说:“其句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着一意不得,起结极斩绝,而中自纡缓,无余法而有余味。”(《艺苑巵言》)宋宗元也说:“真情发为天籁,一句一意,仍一首如一句。”(《网师园唐诗笺》)此诗之所以能如此句法圆紧,全在于意念上蝉联不辍,语句上勾连环扣。莺与啼互应,“打起”与“莫教”连续因果,莺啼,又是不得入梦,不得到辽西的因,则使莺莫啼,想梦入辽西之意深蕴其中。两个“啼”字,紧紧衔接,更使前后粘贴无罅。这样,全诗便浑然一体,骨连脉通,一气贯注了。
     
          从这首诗可见,诗贵情真,又重语明。全篇天然白描,毫无矫饰之态,亦乏浓墨重彩,可是真情流露,沁人肺腑,确是唐诗中不可多得之作,无怪乎诗人仅赖此一诗,即得千古流传。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