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呈补阙乔知之/独不见

2022-08-24 可可诗词网-其他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拟古乐府。首句点出主人公的生活环境。这位年轻貌美的女子独自一人在香雾缭绕的堂中坐着,柔曼温馨的环境引起了她对远行人的思念。梁上燕子日日双栖双飞,形影不离,这更加深了她对爱人的怀念之情,也衬托出了她的孤独。秋风中响起的捣衣声充溢着对亲人的关怀,满含着凄凄离情。征人离家已经十年了,年年秋风寒夜,陪伴她的就是那份对亲人的无终结的思念之情。“白狼”句是一个转折。在音信杳然的日子里,分离的痛苦与急切的焦虑和凶吉难卜的恐惧交织在一起。这种复杂的情感搅得她彻夜难眠。末两句说,少妇的独处含愁无人知晓,是谁教明月来相照呢?流黄,指室内的帏帐。这句写少妇所生活的环境,与开头相照应。
 
这首诗虽仍未摆脱齐梁靡丽诗风的影响,但在情感的体味及意境的设置方面,都有许多可取之处,堪称初唐时期的优秀之作。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独不见》
    .[唐].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香,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 《 ɡǔ yì chénɡ bǔ què qiáo zhī zhī / dú bú jiàn 》 
    《 古 意 呈    补 阙  乔   知  之  / 独 不 见   》 
    .[ tánɡ ]. shěn quán qī.
    .[ 唐   ]. 沈   佺   期.
    lú jiā shǎo fù yù jīn xiānɡ , hǎi yàn shuānɡ qī dài mào liánɡ 。 
    卢 家  少   妇 郁 金  香    , 海  燕  双     栖 玳  瑁  梁    。 
    jiǔ yuè hán zhēn cuī mù yè , shí nián zhēnɡ shù yì liáo yánɡ 。 
    九  月  寒  砧   催  木 叶 , 十  年   征    戍  忆 辽   阳   。 
    bái lánɡ hé běi yīn shū duàn , dān fènɡ chénɡ nán qiū yè chánɡ 。 
    白  狼   河 北  音  书  断   , 丹  凤   城    南  秋  夜 长    。 
    shuí wéi hán chóu dú bú jiàn , ɡènɡ jiāo mínɡ yuè zhào liú huánɡ ? 
    谁   为  含  愁   独 不 见   , 更   教   明   月  照   流  黄    ? 
     
  • 《古意呈補闕喬知之/獨不見》
    .[唐].沈佺期.
    盧家少婦郁金香,海燕雙棲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华贵的郁金香,
     
    飘漾——
     
    在富丽的闺房,
     
    房中一位孤独的少妇,
     
    正凝视着
     
    那燕儿双双
     
    幸福地栖息在玳瑁雕梁。
     
    秋风吹落了树叶,
     
    也送来了寒夜捣衣的声响,
     
    她的夫君呵,十年征戍、令她
     
    常忆辽阳!
     
    白浪河北的音书
     
    早已断绝,
     
    空令那长安城南的妻子怨恨秋夜漫长。
     
    唉!是谁令我孤独惆怅,
     
    是谁让那恼人的明月
     
    整夜地照着我的床帐!
  • 1.古意:为拟古乐府之作。本题一作《独不见》,见《乐府诗集》卷七十五,归入《杂曲歌辞》类,据梁朝柳恽诗有“奉帚长信宫,谁知独不见”之句,本为宫怨诗。唐人拟作,则往往嵌入“独不见”三字,表现“伤思而不见也”的主题(《乐府题解》)。补阙:掌讽谏的官。乔知之于武则天时官右补阙。
     
    2.卢家少妇:语本南朝乐府辞《河中之水歌》(或作梁武帝萧衍诗):“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东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候。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艺文类聚》卷四十三引)后人往往以之代指青春少妇。郁金堂:以郁金香浸泡的酒来和泥涂壁的堂屋。海燕:燕子的一种,又名越燕,产于南方海边,春季北飞,筑巢于堂屋。此句中“双栖”的海燕是与孤独的卢家少妇作对照而并举的。玳瑁梁:饰以玳瑁的屋梁,或解作涂绘成玳瑁文彩的屋梁,形容梁饰的华丽。玳瑁:为甲面光滑、有黄黑相间花纹的一类海龟,色泽和质地均宜作装饰物。
     
    3.寒砧:寒风中捣衣时砧杵相击撞的声音。砧:捣衣用石块。催木叶:催落树木的叶子。辽阳:指辽东地区,相当于今辽宁省境。秦时为辽东郡,唐代置辽州,治所辽阳,一直派重兵驻守,是当时东北边防战略之地。
     
    4.白浪河北:即辽阳一带。白浪河,古称白狼水,又称大凌河,在今辽宁省南部。丹凤城:据《列仙传》载:秦穆公女弄玉,从婿箫史学吹箫,常引凤凰飞降咸阳城。因之后人称京城为丹凤城,亦称凤城。城南,因唐都长安宫廷在城北,城南边为住宅区,故云。
     
    5.谁为:为谁的倒文。为,一作“谓”,又有作“知”。流黄:黄紫色相间的丝绢。此处指少妇所捣衣服,也可指居室帏帐。
  • 唐诗篇名。七律。沈佺期作。见《全唐诗》卷九六。古意,犹“拟古”,托古意以抒今情。乔知之,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以左补阙随武攸宜出征契丹,次年回朝。此诗当为乔出征时期所作。诗题一作《独不见》,乐府旧题,又见《乐府诗集·杂曲歌辞》。此为裁乐府入律之作,写思妇对征人的怀念:“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首联以燕双栖反衬少妇之孤独,中间两联由单写寒砧、落叶声触发妇人相思进而分写行者、居者,最后以含愁惹恨,怨月照帏收结全篇。诗中以渲染环境气氛烘托思妇心情,语言流丽,格律工整,为初唐七律中之名篇。明何景明等人推此作为唐人七言律第一(见杨慎《升庵诗话》卷一○),清沈德潜评此诗曰:“骨高气高,色泽情韵俱高。”(《说诗晬语》卷上)方东树评云:“远包齐、梁,高振唐音。”(《昭昧詹言》卷一五)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此诗另题为《古意呈乔补阙知之》,是沈佺期诗中的压卷之 作,也是初唐七律的神品。
     
        《独不见》是乐府旧题,写“伤思而不得见”(《乐府解题》)的题材。初 唐的七言律多有乐府的根源,此诗也不例外。
     
       卢家少妇,原指南朝乐府歌中的洛阳女子莫愁,后泛称少妇,在这首 诗里,她就是抒情的主体。郁金堂是用香料抹壁的厅堂,玳瑁梁指涂饰成 玳瑁彩纹的屋梁。此联写少妇住处之华美,又以“海燕双栖”来比喻夫妻 双宿双飞之状。原本这位少妇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但是,“九月寒砧催木 叶,十年征戍忆辽阳”,九月寒砧声渐起,砧是捶捣衣料的砧石,辽阳是唐 代的东北边塞。《诗·豳风·七月》有“九月授衣”之语,此处即谓在家的 少妇赶制秋衣,用以寄给远方征戍边塞的丈夫。此联的“忆辽阳”,正是整 篇的主脑。
     
       白狼河就是大凌河,在今辽宁省境,是唐代边关的一条河流;丹凤城 就是长安城。此联是写征戍辽阳的丈夫音讯断绝,不知存亡,长安城南的 思妇望着天边的银河,只感到秋夜的凄冷与漫长,恨不能飞到丈夫身边。 这位少妇向谁诉说此际含愁独处、不见爱人的心境呢?老天又偏让那明 月映照着床头的帷帐,使人更不能入眠。
     
          此诗写思妇怀戍之情。这是从古以来的题材,早已不再新鲜。但沈 佺期能够将老题材用极美丽的形式重新演绎,给人一种惊艳之感。诗的 首联和颔联,相承而下,以富丽之语起兴,自然转下,如羚羊挂角,无迹可 寻。前三句说闺中,第四句方转入塞上,“九月”和“十年”属对工稳,写尽 愁苦,但却音节朗畅,气象阔大。又以颈联之“白狼河”与“丹凤城”两两相 对,补足诗意。初唐人诗中极少此种浑融的意象与圆熟的技巧。郝敬《批 选唐诗》云:“化近体为古意,风韵淹雅,而略少意趣。近体不主意而主风 韵,故冠冕初唐不可易也。”认为此诗“冠冕初唐”,诚非过誉。
     
  •     这是一首拟古乐府之作,写少妇怀念久戍不归的丈夫。诗人以委婉缠绵的笔调,描述少妇在寒砧处处、落叶萧萧的秋夜,身居华屋之中,心驰万里之外,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孤独愁苦情状。
     
          诗人描写别离相思,以海燕双栖起兴,从环境气氛的渲染中表现思妇孤独的心情。首联“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以重彩浓墨夸张地描绘少妇闺房之华美,连海燕也双双飞来安栖。这里暗用比兴,少妇看到海燕双栖双飞的柔情密意,又听到西风吹落叶声和频频传来的捣衣声,进一步勾起少妇心中的愁绪,夫婿远戍辽阳,一去就是十年。她的苦苦相忆,也已整整十年了!十年征戍而“音书断”,叫人怎能不忧虑、担心? 在这惴惴不安中,寒砧声声、秋叶萧萧,叫人如何入眠呢?更有那一轮恼人的明月,竟也来凑趣,透过窗纱把流黄帏帐照得明晃晃的炫人眼目,给人愁上加愁。前六句是诗人充满同情的描述,到结尾两句转为少妇愁苦已极的独白,她不胜其愁而迁怒于明月了。
     
          诗作将人物心情与环境气氛密切结合,境界广远,气势飞动。“海燕双栖玳瑁梁”烘托 “卢家少妇郁金堂” 的孤独寂寞,寒砧木叶、城南秋夜烘托“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 的思念忧愁,尾联“含愁独不见” 的情语借助“明月照流黄” 的景物渲染,更显得余韵无穷。全诗音调流利,读起来给人一种“顺流而下”之感,虽从古乐府中脱化,又是完整的七言律诗,所以沈佺期对七言律诗成熟的贡献于此可见。
     
     
  •         这首诗是拟古乐府之作,收入《乐府诗集》,题作《独不见》。是代乔知之的爱妾写赠他的一首思妇诗。乔知之于武则天通元元年(696)以左补阙随武攸宜北征契丹,次年得胜。回朝后,当年因爱妾碧玉事,为武承嗣所杀。此 诗,即拟碧玉代赠知之。补阙,朝廷掌讽谏的官。
     
        诗的首联以海燕双栖起兴,从对环境的渲染,表现思妇的孤独心境。卢家少妇,乐府古辞《河中之水歌》: “十五嫁为卢家妇”。后人因以卢家妇作为少妇代称。中间两联由思妇而征人,又由征人而思妇。辽阳(指辽东地区)、白狼河(大凌河,在辽宁省)是征人的象征,寒砧、丹凤城(即京城,相传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吹箫引凤,凤凰飞降咸阳城,所以称丹凤城)是思妇的象征。最后,归结为尾联思妇的含愁独处,空对明月孤帏。虽然藻饰秾丽,铺陈词采,但格调清新,境界开阔,笔意流动,托物寄情,可以见出诗歌由齐梁之风向初唐气势过渡的轨迹,因此,颇受后人称颂。明代的何景明、薛蕙等人,均推此诗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见杨慎《升庵诗话》卷十)。

          这首诗的标题很多,有标作《古意》的,有标作《独不见》的。根据这里的标题,又可理解为是一首献给长辈或有地位的人的诗,谓“古意”就有点内容“纯属虚构”的意味了,关键是看“我”的写作才华。本篇的内容一无可取,完全没有新意。写闺中思妇的寂寞相思,写她们的孤独愁苦等,早已是六朝时文人诗歌,尤其是梁、陈时“宫体诗”司空见惯的内容,而且是写得细腻入微的内容了。不过本篇的形式倒是很值得在意。唐代的格律诗主要有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几种形式,而前三者都比七律出现得早。七律的形式定型于初唐,但究竟是初唐的什么时间却不确定。本篇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例子。全篇每句、每联,更重要的是联与联之间(粘连)的平仄讲究都做到了(只有“独不见”三字仄声,当时并无“三平调”规则),也就是说全部合乎格律。有的地方可以明显地看出作者是为了合平仄而作的调整,如“谁为”两字,正常的汉语词序应该是“为谁”,即“为了谁”的意思,但用正常的词序“为谁”,就与后面的平仄不合,所以作者有意作了倒装。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