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浸采矿(胆铜法)
兴利场,《长沙志》云:始饶州张潜①,得变铁为铜之妙,使其子甲诣阙献之,朝廷始行其法,於铅山[今江西铅山县]及饶[治今江西波阳县]之兴利、韶之涔水[在今广东翁源县西北],皆用潜法也。
[注]①张潜是宋哲宗(1086—1100年)时人,著有《浸铜要略》一书,危素为之序。《浸铜要略》已佚,仅存危素《浸铜要略序》。
铅山场,绍兴二年朝议以坑冶所得不偿所费,悉罢,监官以县令领其事,至是江东运副马承家奏存饶、信二州铜场,许之。二场皆产胆水浸铁成铜。元祐中始置饶州兴利场,岁额五万斤。绍圣三年又置信州铅山[今江西铅山县]场,岁额三十八万斤。其法以片铁排胆水槽中,数日而出,三炼成铜率,用铁二斤四两,而得铜一斤。
崇宁元年,提举江、淮等路铜事游经言:“信州胆铜古坑二:一为胆水浸铜,工少利多,其水有限;一为胆土煎铜,土无穷而为利寡。计置之初,宜增本损息,浸铜斤以钱五十为本,煎铜以八十。”
戊辰,太白昼见。诏:“南人有才学者,依世祖旧制,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皆用之。”中书省臣言:“张理献言,饶州德兴三处,胆水浸铁可以成铜,宜即其地各立铜冶场,直隶宝泉提举司,宜以张理就为铜冶场官。”从之。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以宣德郎游经提举措置(经办)江、淮、荆、浙、福建、广南铜事。……自言:昨在任日,常讲究有胆水可以浸铁为铜者:韶州岑水[在今广东翁源县西北]、潭州浏阳[今湖南浏阳县]、信州铅山[今江西铅山县]、饶州德兴[今江西德兴县]、建州蔡池[今福建建瓯县附近]、婺州铜山[今浙江金华县南二十里]、汀州赤水[今福建长汀县附近]、邵武军黄齐[今福建邵武县附近]、潭州矾山[今湖南长沙市附近]、温州南溪[今浙江永嘉县附近]、池州铜山[今安徽贵池西南]凡十一处。惟岑水、铅山、德兴已尝措置,其馀未及经理。
铅山县铜宝山,县治西南,石窍中胆泉涌出,浸铁成铜。天久晴,有矾可拾。一名七宝山,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置铜场,今废。《志》云:县西三里有胆水,盖出铜宝山下。
锁山门,县西七十里,山溪险仄。昔时胆水出此,其水或涌自平地,或出自石罅。《神农本草》云:胆水能化铁为铜。宋时为浸铜之所,有沟漕七十七处。……县之胆水多自山下注,势若瀑布。
铜山在县[德兴]北三十里,唐置铜场处。山麓有胆泉,亦曰铜泉。土人汲以浸铁,数日辄类朽木,刮取其屑,锻炼成铜。
【评】从上述古籍中可以看出,溶浸采矿法应用于铜矿生产中,起于宋代。《舆地纪胜》作者王象之说,此法是饶州之张潜所发明。溶浸采矿法技术先进,大大推动了宋代铜矿生产的发展。直到现在,我国某些铜矿还有使用。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二三
[注]①张潜是宋哲宗(1086—1100年)时人,著有《浸铜要略》一书,危素为之序。《浸铜要略》已佚,仅存危素《浸铜要略序》。
铅山场,绍兴二年朝议以坑冶所得不偿所费,悉罢,监官以县令领其事,至是江东运副马承家奏存饶、信二州铜场,许之。二场皆产胆水浸铁成铜。元祐中始置饶州兴利场,岁额五万斤。绍圣三年又置信州铅山[今江西铅山县]场,岁额三十八万斤。其法以片铁排胆水槽中,数日而出,三炼成铜率,用铁二斤四两,而得铜一斤。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二一
崇宁元年,提举江、淮等路铜事游经言:“信州胆铜古坑二:一为胆水浸铜,工少利多,其水有限;一为胆土煎铜,土无穷而为利寡。计置之初,宜增本损息,浸铜斤以钱五十为本,煎铜以八十。”
《宋史》卷一八五
戊辰,太白昼见。诏:“南人有才学者,依世祖旧制,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皆用之。”中书省臣言:“张理献言,饶州德兴三处,胆水浸铁可以成铜,宜即其地各立铜冶场,直隶宝泉提举司,宜以张理就为铜冶场官。”从之。
《元史》卷四二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以宣德郎游经提举措置(经办)江、淮、荆、浙、福建、广南铜事。……自言:昨在任日,常讲究有胆水可以浸铁为铜者:韶州岑水[在今广东翁源县西北]、潭州浏阳[今湖南浏阳县]、信州铅山[今江西铅山县]、饶州德兴[今江西德兴县]、建州蔡池[今福建建瓯县附近]、婺州铜山[今浙江金华县南二十里]、汀州赤水[今福建长汀县附近]、邵武军黄齐[今福建邵武县附近]、潭州矾山[今湖南长沙市附近]、温州南溪[今浙江永嘉县附近]、池州铜山[今安徽贵池西南]凡十一处。惟岑水、铅山、德兴已尝措置,其馀未及经理。
《宋会要辑稿·食货》三四
铅山县铜宝山,县治西南,石窍中胆泉涌出,浸铁成铜。天久晴,有矾可拾。一名七宝山,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置铜场,今废。《志》云:县西三里有胆水,盖出铜宝山下。
锁山门,县西七十里,山溪险仄。昔时胆水出此,其水或涌自平地,或出自石罅。《神农本草》云:胆水能化铁为铜。宋时为浸铜之所,有沟漕七十七处。……县之胆水多自山下注,势若瀑布。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八五
铜山在县[德兴]北三十里,唐置铜场处。山麓有胆泉,亦曰铜泉。土人汲以浸铁,数日辄类朽木,刮取其屑,锻炼成铜。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八五
【评】从上述古籍中可以看出,溶浸采矿法应用于铜矿生产中,起于宋代。《舆地纪胜》作者王象之说,此法是饶州之张潜所发明。溶浸采矿法技术先进,大大推动了宋代铜矿生产的发展。直到现在,我国某些铜矿还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