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测验
(李冰)于玉女房下白沙邮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与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
【评】石人是见于记载的最早测量水位的水尺。表明战国时人们对一定过水断面上水位与流量相关关系的认识。
横道水则石碑,面横七道,道为一则。以下一则为平水之衡。水在一则,则高低田俱无恙。过二则,极低田淹过。三则,稍低田淹过。四则,下中田淹过。五则,上中田淹过。六则,稍高田淹过。七则,极高田俱淹。如某年水至某则为灾,即于本则刻曰:某年水至此,凡各乡都年报水灾。虽官司未及远,临踏勘而某等之田被灾、不被灾者,已豫知于日报水则之中矣。长民者时出垂虹以验之,俱得其实,而虚昌者无所容也。
【评】记载使用水则量测水位。提出划分相关地区水灾程度的数值标准。
雨为湗[澍],及诱[秀]粟,辄以书言湗[澍]稼、诱[秀]粟及豤[垦]田毋稼者顷数。稼已生而后雨,亦辄言雨少多,所利顷数。早[旱]及暴风雨、水涝、[螽]䖵、群它物伤稼者,亦辄言其顷数。近县令轻足行其书,远县令邮行之,尽八月囗囗之。
【评】这是较早的有关报雨的记载。
黄河盛发,照飞报边情,摆设塘马,上自潼关,下至宿迁,每三十里为一节,一日夜驰五百里,其行速于水汛。凡患害急缓,堤防善败,声息消长,总督者必先知之,而后血脉通贯,可从而理也。
【评】报汛制度至今仍为防洪的重要手段。这里的塘马报汛制度是最早的黄河报汛记载。
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
【评】石人是见于记载的最早测量水位的水尺。表明战国时人们对一定过水断面上水位与流量相关关系的认识。
横道水则石碑,面横七道,道为一则。以下一则为平水之衡。水在一则,则高低田俱无恙。过二则,极低田淹过。三则,稍低田淹过。四则,下中田淹过。五则,上中田淹过。六则,稍高田淹过。七则,极高田俱淹。如某年水至某则为灾,即于本则刻曰:某年水至此,凡各乡都年报水灾。虽官司未及远,临踏勘而某等之田被灾、不被灾者,已豫知于日报水则之中矣。长民者时出垂虹以验之,俱得其实,而虚昌者无所容也。
明·沈《吴江水考》卷二
【评】记载使用水则量测水位。提出划分相关地区水灾程度的数值标准。
(谭徐明)
雨为湗[澍],及诱[秀]粟,辄以书言湗[澍]稼、诱[秀]粟及豤[垦]田毋稼者顷数。稼已生而后雨,亦辄言雨少多,所利顷数。早[旱]及暴风雨、水涝、[螽]䖵、群它物伤稼者,亦辄言其顷数。近县令轻足行其书,远县令邮行之,尽八月囗囗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田律》
【评】这是较早的有关报雨的记载。
黄河盛发,照飞报边情,摆设塘马,上自潼关,下至宿迁,每三十里为一节,一日夜驰五百里,其行速于水汛。凡患害急缓,堤防善败,声息消长,总督者必先知之,而后血脉通贯,可从而理也。
明·万恭《治水筌蹄》
【评】报汛制度至今仍为防洪的重要手段。这里的塘马报汛制度是最早的黄河报汛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