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

2024-04-01 可可诗词网-古代词语典故 https://www.kekeshici.com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鍉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
        

《灵枢经·九针十二原》


        救疾之功,调虚实之要,九针最妙,各有所宜。热在头身宜镵针;肉分气满宜圆针;脉气虚渺宜鍉针;泻熟出血,发泄固疾宜锋针;破痈肿出脓血宜铍针;调阴阳去暴痹宜圆利针;治经经中病痹宜毫针;痹深居骨节腰脊腠理之间宜长针;虚风舍于骨节皮肤之间宜大针。
        

元·窦桂芳集《针灸四书·子午流注针经卷上》


        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针之也。二曰报刺。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三曰恢刺。恢刺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四曰齐刺。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五曰扬刺。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六曰直针刺。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七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九曰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十曰阴刺。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十一曰傍针刺。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十二曰赞刺。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
        

《灵枢经·官针》


        【评】内经刺法是后世各种刺法的源泉,内经著名刺法有三种,此为对应十二经的,十二刺法,是很有临床实用价值的。
        凡刺有五,以应五藏。一曰半刺。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三曰关刺。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亦曰岂刺。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五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
        

《灵枢经·官针》


        【评】内经中三大刺法之一的五刺法,它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一曰输刺。输刺者,刺诸经荥输藏俞也。二曰远道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也。三曰经刺。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四曰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五曰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六曰大泻刺,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皮毛也。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九曰焠刺。焠刺者,燔针以取痹也。
        

《灵枢经·官针》


        【评】这是内经三大刺法中的九刺针法,为后世各代针家所宗。
        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形肉未脱,少气而脉又躁,躁厥者,必为缪刺之。散气可收,聚气可布。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
        

《灵枢经·本神篇》


        【评】此为古代医家调气治神的论述,亦是刺法的要领所在。
        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
        

《灵枢经·本神篇》


        【评】医生用针时,必须认真负责,密切观察病人情况。古人用针之道是极其慎重细心的。
        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篇》


        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
        

《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


        【评】这里所论述的缪刺法具体操作,提供历代针灸家一种有效刺法。
        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无积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顷而已。
        

《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


        【评】这里指出了具体的刺络放血疗法及其适应症范围。
        风府,一名舌本,在项上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其肉立下,督脉阳维之会,禁不可灸,灸之令人瘖。刺入四分,留三呼。
        下关,在客主人下,耳前动脉下空下廉,合口有孔,张口即闭,足阳明少阳之会,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三


        【评】针刺的深度,留针的时间等方法,对后世针灸发展起着重大影响。
        针入贵速,即入徐进。针出贵缓,急则多伤。明须慎之,勿为殆事。
        

元·窦桂芳集《针灸四书·子午流注针经》


        【评】古人对进退针的要求作了精辟的论述。
        先寒后热浅以深,针入五分,行九阳之数。热至,便进针一寸,行六阴之数,乃阳行阴道之理。则先补后泻也。先热后寒深而浅,先针一寸,行六阴之数。寒至,便退针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乃阴行阳道之理。则先泻后补也。补者,直须热至;泻者,直待寒侵。
        

明·汪机《针灸问对》


        【评】此条补泻手法的阳中隐阴法和阴中隐阳法以及九六补泻法,对后世刺法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揣:揣而寻之。爪:爪而下之,搓:搓而转者,如搓线之貌。弹:弹而努之。摇:摇而伸之。扪:扪而闭之。循:循而通之。捻:捻者,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内捻。此下手八法口诀也。
        

明·杨继州《针灸大成》卷四


        针法玄机口诀多,手法虽多亦不过,切穴持针温口内,进针循摄退针搓,指泻气针留豆,摇令穴大拔如梭,医师穴位叮咛说,记此便为十二歌。
        

明·杨继州《针灸大成》卷四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