脍炙人口
原指一种熟肉。脍: 细切的肉。炙: 烤熟的肉块。两者味道香美,人人爱吃。“脍炙”一词出自《孟子·尽心下》。
孔夫子的弟子曾晳,特别爱吃羊枣(就是黑枣)。他死后,向来非常孝顺的儿子曾参看见羊枣,就不由得思念起过世的父亲,不忍下咽。百多年后,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就此事向老师质疑:“脍炙和羊枣哪个味道好?”孟子说:“脍炙呀!”公孙丑反问:“那么,曾参先生为什么吃脍炙不吃羊枣?”孟子回答得巧:“脍炙是曾晳和大家都喜欢吃的,羊枣却是曾晳的独家嗜好。这就跟对亡亲姓名的避讳一样。讳名,不讳姓,因为姓是亡亲和同姓们共用的,而亡亲的名字却是单独拥有的。”
这段有趣的师生回答,贡献了“脍炙”一词,后演化为成语“脍炙人口”,用以形容文学作品受到读者广泛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