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

2018-11-05 可可诗词网-吕氏春秋 https://www.kekeshici.com

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

————(《季春纪·先己》)

欲不正,以治身则夭,以治国则亡。

————(《离俗览·为欲》)

鉴 赏

古代的圣王都是先治好己身然后才能治理天下的,所以天下能否得到治理,关键在于自身能否治好。这个意思在前文的《先己》篇中已经讲到了。《先己》论为君之道说:“凡事之本,必先治身。”治身是处理一切事务的根本。这种思想是先秦时期儒家所竭力倡导的,也是被《吕氏春秋》合理吸收的。

既然治身如此重要,那么到底怎么样才能治身呢?《论语·子路》引孔子的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一个人如果能端正自己,那么治理国政有什么困难呢?连本身都端正不了,怎么能端正别人呢?孔子提出“正身”的思想。至于如何做到“正身”呢?只有对人的欲望进行合理的规范。《论语·尧曰》引孔子的话说:“欲而不贪。”人有欲望,但是不能过分。贪欲就是过分的欲望。欲而不贪,就是对欲的一种规范,有欲望但不能过分,体现了孔子的中庸之道。但是什么是过分的欲望?不同的君主欲望也不同,怎么样来衡量欲望是否过分?这些都是无法确定的。正因为如此,早于孔子的老子则干脆提出君主要做到“无欲”。所谓“无欲”是对君王的欲望的一种抑制。例如《老子》第三十七章说:“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不欲就是无欲。第五十七章说:“我无欲,而民自朴。”只要君主做到“无欲”,天下的人民自然就朴素而易于管理。老子的“无欲”在某种程度上说只是理想。因为人都是有欲望的,作为拥有无上权力和无数财富的君主,做到无私无欲几乎是不可能的。

关于制约欲望的问题,《孟子》开始了较为成熟的思考。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由欲而成贪欲的现象已经广泛地出现。《孟子·梁惠王上》中记载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王曰: 将以求吾所大欲也。”那么齐宣王的“大欲”是什么呢?孟子一针见血地指出:“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齐宣王的大欲是开疆拓土,使秦国和楚国服从齐国,像齐桓公那样一统天下。在《孟子》中,这一句是很典型的无度之欲的反映。针对这种“大欲”,孟子提出“寡欲”。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下》)孟子的意思是人不能没有欲,但欲不能多只能少。因为在一个欲望众多的社会中,人心就可能散乱浮躁,欲望越多,则各种各样的追求也越多。在孟子的观念里,耳目口腹之欲是小而贱的,它与大而贵的义或善几乎是处在一个完全势不两立的敌对态势当中,欲进一步,善便退一步,义也退一步。只有“寡欲”,才能保证人心里的善端。义和善,皆由人心里的善端引发出去的。而实现寡欲的目标是在于“养心”。所以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是从“修身”、“养心”这个角度来思考人如何对待欲望的。这对《吕氏春秋》是有启发的。

与孟子不同,荀子认为人的自然情欲本身无所谓善恶。但不受节制的自然情欲必然导致恶。这是荀子“人之性恶”的真实内涵。在荀子看来,人的情欲不仅无所谓善恶,而且它在根本上就是一种具有天然合理性的存在。《荀子·正名》篇说:“欲不待可得,所受乎天也。”《礼论》篇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人的欲望,它是得之于天,是与生俱来、自然而然的东西。正因为如此,所以人的欲望是不可去、不可寡的。“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大略》),即使是尧舜也不能去除人的欲望。“欲不可去,性之具也。”(《正名》)人的欲望不可去,这是人的天性所决定的。由此可见,荀子在人之“欲”问题上与孟子有着完全不同的见解。荀子说:“凡语治而待去欲者,无以道欲而困于有欲者也。凡语治而待寡欲者,无以节欲而困于多欲者也。有欲无欲,异类也,生死也,非治乱也。”(同上) 凡是谈论治国之道而依靠去掉人们的欲望的,是因为没有办法来引导人们的欲望而被人们已有的欲望难住了的人。凡是谈论治国之道而依靠减少人们的欲望的,是因为没有办法来节制人们的欲望而被人们过多的欲望难住了的人。有欲望和没有欲望,是不同类的,是生与死的区别,但不是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原因。在荀子看来,欲的多少与义不义、善不善,归根结底,与治乱并无必然的关联,善恶治乱的关键并不在于“欲”。君主个人修身的关键在“心”。

对于如何修身,《吕氏春秋》综合了前人的各种思想,提出了“正欲”的新提法。为君主的修身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

首先,《吕氏春秋》肯定人是有欲望的,而且人的欲望是天生的。《情欲》篇说:“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天生人而使人有贪心有欲望。但是欲望受到客观外在条件的约束,客观外在的条件是有适度的。圣人根据外在的条件是否适度来控制自己的欲望。这种肯定人的合理欲望的思想与孟子、荀子的认识是相合拍的。既然人有欲望是天性,否定人的合理欲望是不可行的,但是让人的贪欲无限放大而不加约束更是不可行的。因此,君主需要“正欲”。正欲,就是端正自己的欲望。“欲不正,以治身则夭,以治国则亡”,所以“正欲”是修身和治国的基础。

其次,所谓“正欲”就是法天地。《情欲》篇说:“故古之治身与天下者,必法天地也。”法天地,即是效法天地的规律。《重己》篇说:“凡生之长也,顺之也;使生不顺者,欲也。故圣人必先适欲。”人首先要生存下去,人生存下去的前提是满足口、耳、鼻、身之所需。但是“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贵生》),“适欲”即可。这种思想在前文《贵生》篇已有解释,主要来自老庄。以“适欲”为标准,来衡量君主之欲是否得“正”,比孟子的“寡欲”说更能为君主所接受,实践起来的可能性也更大,体现出《吕氏春秋》君本位思想,这与《吕氏春秋》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也是相一致的。对今天的人来说,也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