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治乱在于有司

2018-11-05 可可诗词网-吕氏春秋 https://www.kekeshici.com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

————(《有始览·谨听》)

民之治乱在于有司。

————(《有始览·务本》)

鉴 赏

这两则名言主要是从制度上来说国家如何治理的,体现了《吕氏春秋》以治国为核心的思想主张。

首先,国家不能没有君主。这里的天子实际上就是君主。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君主,那么必然会产生动乱。所以,混乱没有什么比没有天子更大的了。没有天子,那么势力强的就会压倒势力弱的,人多的就会危害人少的,用军队互相残杀,人民生活不得止息。在战国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国家或天下必须统一于一个君主,国家或任何社会权力体系都只能有一个首领。《商君书·修权》篇说:“权者,君之所独制也。”权力,只能由君主一个人独有。《韩非子·主道》篇也说:“权势者,人主之所独守也。”墨子设计了一个“尚同”金字塔,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就是“一”个天子。《吕氏春秋·不二》篇说:“军必有将,所以一之也;国必有君,所以一之也;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一则治,两则乱。”军队必须听命于一个将军,这样便于统一军队的行动。国家也必须有一个国君,也是为了统一全国的行动。天下也只能有一个天子,也是为了统一天下的行动。天子只有掌握“一个”的原则,才能使天下的权力集中。“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吕氏春秋·执一》)。只有遵循一个君主的原则,天下才能得到治理。不然的话,天下就会大乱。“唯器与名,不可假人”(《左传·成公二年》);中国人自古就强调不要把大权分割,也不能让渡予人。如果大权被分割,便一切都完了。

这种权力高度集中统一的要求,源于家天下的体制。而家天下形成的原因也是很复杂的。从地理环境上讲,中国的地形呈网格状,各个地理单元形成相对独立的部落或部落联盟。这些部落一般都是由德高望重的部落酋长担任。整个部落就是他的一个家族组成。即使吞并了其他的部落,被征服的部落或部族的人只能做奴隶。后来,部落之间发动战争,最后胜利的部落酋长就是早期的君主。所以,中国古代的政体就是家国一体。中国的国家起源于家族的征服,一个家族掌握了最高统治权,这个家族的家长便成为这个国家独一无二的统治者。建立的政治制度也就是中央集权制度。这是由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决定的。所以,从客观自然条件和历史发展来看,国家都是需要君主的。没有君主,就没有了领头人,整个国家或家族都会灭绝的。因此,国家不可能不要君主。

其次,没有天子是不可以的,但是有两个天子也是不可以的,国家只能有一个君主。自古中国人流行的观念是“国不堪贰”。如果出现了“贰”的现象,就被视为祸乱。慎到指出:“两则争,杂则相伤”,故“多贤不可以多君,无贤不可以无君”(《慎子·德立》)。《礼记·坊记》说:“子云: 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示民有君臣之别也。”孔子把君主的权利看成是天上的神权在人间的一种反映,以太阳象征君主,以“天无二日”来比附人间不可有二主;天无二日,应用到人类社会中,就是国无二君。“天意”只能由一人来代表,而不可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来代表。孔子又把天下看成是家的扩大,以“家无二主”作为君主专制的理由。天子既然“家”天下,而“家无二主”,自然是“民无二王”而“定于一尊”了。《管子·霸言》说:“使天下两天子,天下不可理也。”假使天下有两个天子,那么天下就不可治理了。荀子也说:“君者,国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自古及今,未有二隆争重而能长久者。”(《荀子·致士》)荀子还说,“天子无妻(齐),告人无匹”(《荀子·君子》)。荀子把两个天子并存视为一家中的两个父亲,韩非子则将其视为一个巢中的两个雄性动物。他们不可能共处的,也是无法协调的。所谓“两贵不相事,两贱不相使”。所以君权必然是独一的,绝对排他的。

最后,有了天子以后,国家的治理还要依靠各级官员的执行。这里强调的是“民之治乱在于有司”。这是吕不韦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一个富有特色的设计。在吕不韦看来,君主不需要亲自行政,是不负责做具体事务的。君主亲自做行政上的事,就是扰乱朝政。这就叫“君道无为”。国家的行政事务主要由各级政府官吏来承担。这叫“臣道有为”。这样,各级官员成为国家政策执行者,国家治理的成败也取决于官员的素质和作为。今天的人们常说: 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官员是国家能否得到有效治理的关键。吕不韦从执政者的角度认识到官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这对今天仍然有极大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