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声韵类
有全篇双声叠韵者 (东坡“经字韵诗”是也),有全篇字皆 平声者 (天随子《夏日诗》 四十字皆是平。又有一句全平、一 句全仄者),有全篇字皆仄声者 (梅圣俞《酌酒与妇饮》之诗 是也)。有律诗上下句双用韵者 (第一句、第三五七句押一仄 韵,第二句、第四六八句押一平韵,唐章碣有此体,不足为 法,谩列于此,以备其体耳。又有四句平入之体,四句仄入之 体,无关诗道,今皆不取),有辘轳韵者 (双出双入),有进退 韵者 (一进一退)。有古诗一韵两用者( 《文选》曹子建《美女 篇》有两“难”字,谢康乐 《述祖德诗》有两“人”字,后多有 之),有古诗一韵三用者(《文选》任彦升《哭范仆射》诗三用 “情”字也),有古诗三韵六七用者 (古《焦仲卿妻诗》是也)。 有古诗重用二十许韵者(《焦仲卿妻诗》是也),有古诗旁取六 七许韵者 (韩退之”此日足可惜”篇是也,凡杂用东、冬、江、 阳、庚、青六韵。欧阳公谓: 退之遇宽韵则故旁入他韵,' 非 也,此乃用古韵耳。于集韵自见之),有古诗全不押韵者 (古 《采莲曲》是也)。有律诗至百五十韵者 (少陵有百韵律诗,白 乐天亦有之,而本朝王黄州有百五十韵五言律),有律诗止三 韵者 (唐人有六句五言律,如李益诗“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 城。有日云常惨,无风沙自惊。当今天子圣,不战四方平”是 也)。(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
皮、陆有全篇平侧诗。温庭筠与皮·陆又并有全篇叠韵 诗。 王融“园蘅炫红, 湖荇黄华”, 梁武帝“后牖有朽柳”, 侍臣和云“梁王长康强”,此纯用叠音诗也。杜子美“卑枝低结 子,接叶暗藏莺”,白乐天“量大嫌甜酒,才高笑小诗”,此间 用叠音,随其语意所到辄就成之者也。纯用涉于戏,间用更于 篇法中增一巧,诗料入二老神炉中,顽铁无不成金耳。上下双 用韵,章碣“东南路尽”一律,正韵押天、船、眠、边,上四句 又押畔、岸、看、算,此正八病中之鹤膝,章自号为变体诗 云。(胡震亨 《唐音癸签》卷二九)
《缃素杂记》 云:“郑谷与僧齐已、黄损等共定今体诗格, 云: 凡诗用韵有数格: 一曰葫芦; 一曰辘轳; 一曰进退。葫芦 韵者,先二后四; 辘轳韵者,双出双入; 进退韵者,一进一 退。失此则谬矣。”余按: 《倦游录》载唐介为台官,廷疏宰相 之失。仁庙怒,谪英州别驾,朝中士大夫以诗送行者颇众,独 李师中待制一篇,为人传诵。诗曰:“孤忠自许众不与,独立敢 言人所难。去国一身轻似叶,高名千古重于山。并游英俊颜何 厚? 未死奸谀骨已寒。天为吾君扶社稷,肯教夫子不生还?”此 正所谓进退格也。按《韵略》“难”字第二十五,“山”字第二十 七,“寒”又在二十五,而“还”字又在二十七。一进一退,诚合 体格,岂率尔而为之哉! 近阅 《冷斋夜话》,载当时唐、李对 答语言,乃以此诗为落韵诗,盖渠伊不见郑谷所定诗格有进退 之说,而妄为云云也。(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二)
按诗家用韵凡数端: 一曰葫芦韵,先二后四者是也。二曰 辘轳韵,双出双入,每隔二句用韵者是也。三曰进退韵,一进 一退,隔一句用韵者是也。四曰颠倒韵,四句同用两字为韵, 略如反复诗者是也。五曰平仄两韵,句中平仄字各协韵者是 也。(徐师曾 《文体明辨序说·杂韵诗》
《青箱杂记》 载郑谷、齐己、黄损等定今体诗格,云:“用 韵有数格,曰葫芦,曰辘轳,曰进退。葫芦韵者,先二后四; 辘轳韵者,双出双入; 进退韵者,一进一退。”引李师中《送唐 介》诗……为进退韵格之证。而葫芦、辘轳未有引证。别本诗 话引太白“我携一尊酒”为葫芦韵之例,引“汉帝宠阿娇”为辘轳 韵之例,乃古诗也。(吴乔《围炉诗话》卷一)
郑谷与僧齐已等共定今体诗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 曰进退。所谓葫芦韵者,先二后四; 辘轳韵者,双出双入; 进 退韵者,一进一退。《缃素杂记》 谓郑谷进退格两韵押某韵, 两韵又押某韵,如先押十四寒两韵,再押十五删两韵也。然此 体是双出双入,而非一进一退。今按黄山谷《谢送宣城笔诗》 云:“宣城变样蹲鸡距, 诸葛名家捋鼠。 一束喜从公处得, 千 金求买市中无。漫投墨客摹科斗,胜于朱门饱蠧鱼。愧我初无 草元手,不将闲写吏文书。”此诗前二韵押七虞,后二韵押六 鱼,所谓双出双入也。东坡 《题南康寺重湖轩诗》 曰:“八月渡 重湖,萧条万象疏。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许国心犹在, 康时术已虚。岷峨千万里,投老得归无?“此诗以鱼、虞二韵相 间而押,所谓一进一退也。《清波杂志》 谓坡自跋律诗可用两 韵,而引李诚之 《送唐子方》 两押“山”、“难”字为证,不知诚 之本用进退格耳。(赵翼 《陔余丛考》 卷二三)
李贺《追赋画江潭苑》五律,杂用红、龙、空、钟四字, 此则开后人“辘轳”、“进退”之格,诗中另为一体矣。其东韵之 有“宗”字,鱼韵之有“胥”字,必是唐韵原是如此,非属通韵。 如耿 《诣顺公问道》五律之末联, 王维《和晋公扈从温汤》 长律之第八联,杨巨源《圣寿无疆词》长律其八之末联,司空 曙《和常舍人集贤殿》长律之第三联,俱用东韵,而有“宗” 字。李白 《鹦鹉洲》一章,乃庚韵而押“青”字; 此诗《唐文 粹》编入七古,后人编入七律,其体亦可古可今,要皆出韵 也。……“进退格”乃是两韵相间而成,亦必韵本相通,非可任 意也。(汪师韩 《诗学纂闻》)
辘轳韵: 按双出双入者,谓作律诗用通韵时,两韵押某 韵,两韵另押某韵。如先押十四寒两韵,再押十五删两韵是 也。例: 黄庭坚《谢送宣城笔诗》:“宣城变样蹲鸡距,诸葛名 家捋鼠须。一束喜从公处得,千金求买市中无。漫投墨客摹科 斗,胜与朱门饱蠹鱼。愧我初无草玄手,不将闲写吏文书。”按 此诗前二韵须,无押七虞; 后二韵鱼,书押六鱼,所谓双出双 入是也。
葫芦韵: 葫芦韵者,先二后四,谓律诗用两韵,例如东冬 通押,先二韵东,后四韵冬,先小后大,有如葫芦,故名。此 体作者绝少,遍阅齐己、郑谷集中(《全唐诗》),未得一例。 按徐氏 《诗体明辨》亦谓此体无所考,姑从阙。
进退韵: 进退韵者,一进一退。盖两韵间押之谓。例: 杨 万里《雪后寄谢济翁材翁联骑来访》诗:“封胡连璧雨中来,自 送归鞍怅独回。隐几读书寒入骨,开门落雪皓平阶。急寻火种 温双手,自唤儿郎共一盃。念汝野梅官柳路,地炉松叶买茅 柴。”按此诗灰、佳二韵间押。(胡才甫 《诗体释例》)
《南史·谢庄传》 曰:“王元谟问庄: 何者为双声? 何者为 叠韵? 答曰:‘互’、‘护’为双声,‘磝’、‘碻’为叠韵。”某按古人以 四声为切韵,纽以双声叠韵,必以五音为定,盖谓东方喉声为 木音,西方舌声为金音,南方齿声为火音,北方唇声为水音, 中央牙声为土音也。双声者,同音而不同韵也; 叠韵者,同音 而又同韵也。“互”、“护”同为唇音,而二字不同韵,故谓之双 声;“磝”、“碻”同为牙音,而二字又同韵,故谓之叠韵。若“彷 佛”、“熠燿”、“骐骥”、“慷慨”、“咿喔”、“霡霂”,皆双声也; 若 “侏儒”、“童蒙”、“崆峒”、“嵸”、“螳琅、“滴沥”, 皆叠韵也。 按 李群玉诗曰:“方穿诘曲崎岖路,又听钩辀格磔声。”“诘曲”、“崎 岖”,乃双声也;“钩辀”、“格磔”,乃叠韵也。(魏庆之 《诗人玉屑》卷二引 《学林新编》)
双声叠韵体: ……此二体诗,古集不多载,唯皮、陆有 之。又有上句双声,下句迭韵者,如李群玉诗:“方穿诘屈崎岖 路,又听钩辀格磔声”是也。(徐师曾 《文体明辨序说· 杂体诗》)
叠韵始于韦庄《和薛先辈初秋寓怀二十韵》,凡三见。韩 偓《无题》亦三首,其一首系倒押。自宋以后,势若履豨矣。 (宋长白 《柳亭诗话》卷三○)
双声叠韵起于六朝。《南史·谢庄传》:“王元谟问庄: 何者 为双声?何者为叠韵?庄答曰:“互、护为双声,碻、磝为叠韵 是也。”刘勰云:“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暌。”《谈薮》 载梁武帝尝作五字叠韵诗曰:“后牖有榴柳”,命朝士仿之。刘 孝绰曰:“梁王长康强。”沈约曰:“偏眠船舷边。”庾肩吾曰:“载戴 每碍埭。”徐摛曰:“臣昨祭禹庙,残‘六斛熟鹿肉’。”何逊用曹瞒 故事曰:“膜苏姑枯卢。”吴均沉思良久无所言。帝不悦,俄有诏 曰:“吴均不均,何逊不逊,宜付廷尉。”此叠韵之始也。至唐末 全句叠韵者最多,皮、陆尝以此倡和。如龟蒙之“肤愉吴都 姝,眷恋便殿宴。琼英轻明生,竹石滴沥碧。”皮日休之“康庄 伤荒凉,坐虏部五苦”。又温飞卿《题贺知章故居》云:“废砌 翳薜荔,枯湖无菰蒲。老媪室葆草,愚儒输逋租”。《雨中与李 先生期垂钓先后相失》云:“隔石觅屐迹,西溪迷鸡啼。小鸟扰 晓沼,犂泥齐低畦。”皆词人翻新斗巧之作,虽不足语于大方, 要亦一格也。至世所传“屋北鹿独宿,溪西鸡齐啼”,则明徐晞 为郡吏时,郡守所出,晞为属对者也。又双声一体,《北史· 魏收传》:“崔岩尝以双声嘲收曰: 遇魏收衰曰愚魏。魏答曰: 颜岩腥瘦,是谁所生; 羊颐狗颊,头团鼻平; 饭房苓笼,著孔 嘲钉。”此双声之法也。 皮日休《杂体诗序》曰: 诗云:“䗖在 东, 鸳鸯在梁”, 双声之始也。 六朝诗如王融之“园衡炫红, 湖行黄华”, 唐诗如温庭筠之“栖息销心象, 檐楹溢艳阳”, 皆仿双声而为之者也。按古人亦有不全句叠韵,但二字叠韵 者; 亦有不全句双声,但二字双声者。杜诗于此等处最严。如 “支离”对“漂泊”,则双声也;“怅望”对“萧条”,则叠韵也。《云 溪友议》引“月影侵簪冷,江光逼履清”,谓“侵簪”则叠韵,“逼 履”则双声也。又引“几家春草里,吹唱隔江闻”为双声,谓“几 家”及“春草”,“吹唱”及“隔江”,皆二字同音,当于唇齿喉舌间 辨之也。(赵翼《陔余丛考》卷二三)
诗有双声叠韵,唐人皮、陆常有此体。按《韵语阳秋》引 陆龟蒙诗序曰”叠韵起自梁武帝,云“后牖有朽柳”,当时侍从 唱和。 刘孝绰云“梁王长康强”, 沈休文云“载戴每碍”, 自后 用此作小诗者多矣。戏谐之语,往往载于史策。按皮、陆双声 叠韵之体,于诗转拘。然少陵亦多用之,以其用字沉响也。 (林昌彝 《海天琴思录》卷一)
翻韵诗有近于游戏,每句押韵处,字句颠倒用之。《全唐 诗》有黎瓘《乡饮翻韵诗》,题注云:“麻衣黎瓘者,南海狂士 也。游于漳州,频于席上喧酗。乡饮之日,诸宾悉赴,客司独 不召瓘。瓘作翻韵诗赠崔使君,坐中皆大笑。崔使君驰骑迎 之。” (胡才甫 《诗体释例》)
八句仄入格: 唐末,蜀川有唐求,放旷疏逸,方外人也。 吟诗有所得,即将稿捻为丸,投入瓢中。后卧病,投瓢于江, 曰:“兹文苟不沉没,得之者方知吾苦心耳。”瓢至新渠江,有识 者曰:“此唐山人诗瓢也。”接得,十才二三。《题郑处士隐居》 曰:“不信最清旷,及来愁已空。数点石泉雨,一溪霜叶风。业 在有山处,道成无事中。酌尽一杯酒,老夫颜亦红。” (李 颀 《古今诗话》)
唐末有章碣者,乃以八句诗平仄各有一韵。如“东南路尽 吴江畔,正是穷愁暮雨 (一作欲暮) 天。鸥鹭不嫌斜雨岸,波 涛欺得送 (一作逆) 风船。偶逢岛寺停帆看,深羡渔翁下钓 眠。今古若论英达算,鸱夷高兴固无边。”自号变体,此尤可怪 者也。(蔡启 《蔡宽夫诗话》)
五仄体: 谓句中五字皆用仄声也。宋晏殊守汝阴,梅尧臣 往见之,将行,殊置酒颍河上,因言:“古人章句中全用平声, 制字稳帖,如‘枯桑知天风’是也,恨未见仄字诗耳。”尧臣既引 舟,遂作五仄诗寄之。(徐师曾 《文体明辨序说·杂体 诗》)
诗句有全平仄者: 《西清诗话》载,晏元献谓梅圣俞: 古 人章句中全用平声,如“枯桑知天风”是也,但恨未见仄字耳。 圣俞既别,乃作仄体寄公,有“月出断岸口,影照别舸背”之 句。然古诗一句全用平仄者,并有一句平一句仄相连成文者, 如青莲《北上行》之“马足蹶侧石,车轮摧高冈”,《醉起》之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陈情》之“飘风吹云霓,蔽目不 得语”,《安陆》之“飞梦摇春烟,入远构石室”; 少陵 《述怀》 之“摧颓苍松根, 地冷骨未朽”, 《赴奉先》之“忧端齐终南, 洞不可掇”,《北征》 之“前登寒山重,屡得饮马窟”,《西枝 材》之“明燃林中薪,暗汲石底井”; 韩昌黎《南山诗》之“横 云时平凝,点点露数岫”,《泷吏》之“官当明时来,事不待说 委”; 东坡之“朦胧含高峰,晃荡射石壁”; 元人袁桷《梁山泺 诗》:“交流千寻峰,会合百谷水”; 杨载《纪梦诗》:“万劫永不 死,如循环无端”; 范椁《甘蔗洲诗》:“暂解雾露毒,因知江水 宽”; 查初白 《庐山诗》:“云如奔逃, 片片掠面去”。 皆一句 全平,一句全仄。至昌黎《南山诗》:“或散若瓦解,或赴若辐 辏,或错若绘画,或缭若篆籀”,则并二句全仄矣。古诗“罗衣 何飘飘,轻裾随旋风”,则二句全平矣。不特此也,即七言亦 有全平仄者。少陵诗“有客有客字子美”,“中巴之东巴东山”; 昌黎《赠刘生》之“青鲸高摩波山浮”,《送僧隆观》之“浮屠西 来何施为”; 义山 《韩碑》诗之“封狼生䝙䝙生罴”,“帝得圣相 相曰度”,“入蔡缚贼献太庙”; 梅圣俞《木假山》诗:“形侔三山 中雄酋”; 东坡《以清绦绢寄鲁冀州》诗:“鹅溪清丝清如冰”; 赵秉文 《太宁山》 诗:“群山西来高崔嵬”; 方夔 《岩峰》 诗: “岩峰孤尖来何雄”,又《赠郭翼》诗:“日出众鸟绕屋语”; 吴 梅村《行路难》诗:“梁王台成何崔嵬”,《打冰词》:“霜纨方空 张轻烟”。此又七言之全平仄者。至通首以一句平一句仄相 间,又始于皮、陆。今所传皮日休之“疏杉低通墙,冷鹭立乱 浪”是也。何景明又仿其体作五平五仄诗:“秋原何萧萧,耳目 去杂茸。枯荷犹穿塘,苦雾尚抱陇。寒风吹空林,落日照古 塚。徘徊观陈踪,露下发忽竦。”并有七平七仄诗,如“吐舌万 里唾四海,七变入臼米出甲”、“离袿飞髾垂纤罗,梨花梅花参 差开”之类。此又因五平五仄而广为七言也。宋以后诗,晏、 梅二公固无由知,唐诗之全平全仄,不可胜数如是,晏、梅二 公俱号博洽,岂未之见耶? 又律诗中有一句全仄者,如元遗山 集中《秀山行》云“古木冻欲折”,《恶雨》五排首句“恶雨复恶 雨”,又《病中》五排起句云“战胜颇自恃”; 萨都刺之“送客月 在地,半日不见路”; 张仲举之“日色不到地”,亦全用仄声 也。(赵翼 《陔余丛考》卷二三)
按四句平入、四句仄入之体,不详所自。又按《诗人玉 屑》引《古今诗话》有八句仄入格,并附方外唐求一首,盖每 句之第一字皆仄声。又按《诗体明辨》有仄句体,谓每句起字 皆仄声也。(胡才甫《沧浪诗话笺注》)
杜甫《郑驸马宅宴洞中》诗,亦上下句用平仄韵。仇兆鳌 注曰: 《毛诗》如《兔罝》、《鱼丽》等篇,皆隔句用韵。韩昌 黎作《张彻墓志》,上下韵脚,仄平迭用,亦效此体。如此诗 三五七句末,叠用“麓”、“薄”、“谷”三字,古韵屋、陌相通,岂 亦效隔句韵耶?” (胡才甫《诗体释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