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

2020-04-05 可可诗词网-地域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汉画像石是汉代祠堂或墓室等的石刻装饰 画。画像石艺术始于西汉,盛行于东汉,它以民族 图案为特点,构图多变,造型和线条多质朴生动, 反映了汉代绘画与雕刻艺术的水平。目前,我国汉 画像石发现最多的省份首推山东,四川、河南等省 也有不少发现。
        汉代,儒学盛行,儒家的“孝”道影响较大,因 而厚葬之风盛行,随之而来的便是崇尚装饰墓室 和祠堂,于是在建造墓葬时便出现和盛行石画像 雕刻。山东汉画像石分布很广,而以鲁南与鲁中地 区较为集中。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有沂水、长清、 金乡、济宁、曲阜、鱼台、费县、肥成、嘉祥、沂南、安 丘、汶上等六十多个县、市有汉画像石被发现,其 中尤以嘉祥武氏祠石刻、长清孝堂山画像、沂南画 像石墓最为驰名,它们是汉代画像石中成组的典 型代表性作品。这些作品一般都数量较多,而且雕 刻精美,内容丰富,对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 社会风俗,乃至汉代建筑、绘画、书法和雕刻艺术 都有重要价值。
        嘉祥武氏祠俗称武梁祠,而实际上是纪念武 梁和他的弟弟武开明及开明的两个儿子武班、武 荣的石祠,位于嘉祥县城南十五公里的武翟山北 麓。
        武氏祠始建于桓帝建和元年(147)。据祠内石 阙铭文记载,东汉末年的嘉祥武氏世代为官、武梁 等人死后,他们的子孙遂在墓前建祠堂,精工细 作,数十年才建成。原祠分为四室,前为武荣祠,后 为武开明祠,中为武梁祠,左为武班祠。祠内有石 阙、石狮、墓碑、画像等石刻,后因黄河泛滥,石室 被淤土淹埋。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金石家济宁 府运河同知黄易亲去嘉祥查勘并发掘,寻得画像 石刻二十余块。次年,金石家翁方纲捐资建屋,保 护画像石刻。后来画像石又陆续有所发现。现在, 除有两块流散国外、两块运往济宁保存外,这里尚 存汉画像石四十三块,另有石阙、石狮各一对,石 碑两块。
        武氏祠画像石刻多采用减地阳刻法,雕工精 细,取材广泛,造型生动。其内容最多的是各种故 事,如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孝义故事、列女故事、 神话传说等;另外则是车马出行、宴筵乐舞、庖厨、 水陆攻战、祥瑞灾异等图像。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东 汉时期的社会状况、风土人情、典章制度和宗教信 仰等。
        孝堂山石祠位于长清县孝里铺南的孝堂山 上。孝堂山石祠是我国现存地面上最早的墓前石 室建筑,始建于东汉初年的1世纪。据《水经注》记 载,孝堂山原名巫山,山上石室称孝子堂。山上的 古墓传为孝子郭巨之墓。孝子郭氏石祠、孝里铺、 孝堂山皆由此得名。
        孝堂山石祠全部用石材筑成,面南,平面为横 长方形,长近四米,宽二米多。东、西山墙上端为三 角形大石,后墙为长方形石,前面立三根八角形石 柱,两头檐角下竖立石条。正中最大的一根八角柱 与后墙之间置三角石隔梁,把石祠分成两间。单檐 悬山卷棚式屋顶,两面坡石权均刻出脊背、瓦垄、 沟头、连檐等形状。石祠建筑的各个组成部分和结 构特点,说明后来的许多建筑技法与形式早在汉 代已经形成。
        与其建筑形式同样重要的是石画像。在石祠 的北壁、两侧山墙和三角石隔梁上,布满了刻工精 细的汉代画像。这些画像内容也十分丰富,有伏 羲、女娲、西王母等传说人物形象;有周公辅成王 等历史故事;有王者车骑出行、崇殿高阁的住宅和 王侯受礼等宫廷生活;有胡汉军队对垒、激战和朝 贺迎接的场面;还有狩猎、椎牛、宰羊、杀鸡、炊煮 等庖厨活动,以及缘竿、跳丸、舞蹈、奏乐等百戏场 景。这里的画像雕刻方式与嘉祥武氏祠不同,是在 磨平的石面上施阴刻线,或物像轮廓凹入的平面 线刻。整个石祠画像描绘得准确生动,线条纤劲有 力。此外,在石祠的八角柱斗、山墙、瓦当、石台上, 还刻有简朴的垂幛纹、菱纹等几何形装饰图案。
        沂南汉画像石墓位于县城西北的北寨村中, 1954年3月开始发掘。该墓营造时代约为193年 的东汉末年以前,共分八室,除前、中、后三主室 外,还有东三西二共五个侧室。整个布置十分均 衡,贯穿在一条中轴线上。该墓共用二百八十块石 料建成,其中四十二块石料有画像七十三幅,总面 积达442.27平方米。这些画可大体分为几组,有 人认为这些画反映了墓主人生前死后的有关事 迹,如生前与异族人战斗;死后多人来献祭;表现 墓主生前的身份及富厚逸乐的生活;体现墓主夫 妇生前闺房内的生活等等,这些画看似零散,实际 是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沂南画像的雕刻技法有阴、阳两种,即先从平 面上刻出画的轮廓,后在轮廓内施阴刻线纹,然后 将周围不需要的剔去。此种浅浮雕法用得最多,它 比武氏祠繁杂而熟练,刻工精丽而生动活泼。它标 志着雕刻技术的进步,代表着当时绘画与雕刻艺 术的较高成就。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