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之丧”与久丧之制
“三年之丧”是指父母去世后,孝子为其服丧
守孝三年;也指王侯崩薨,世子服丧守孝三年。
“三年之丧”在殷商时期已经产生了,周朝建 立后,周族上层贵族中虽然不行三年丧制,但社会 上行三年之丧者比较普遍,尤其在殷商遗风极重 的地区,这种制度更为盛行。春秋战国时期,由于 传统礼乐制度的崩坏,一些思想家更思收拾旧礼, 整合人心,于是,像晋国的叔向等人便倡导严格执 行三年丧制,后来,孔子及孟、荀等大思想家亦极 力张扬,三年丧制遂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论语·阳货》篇中有孔子与其弟子宰予讨论 “三年之丧”问题的记载。宰予认为行三年之丧时 间太久,说:“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 乐,乐必崩”,由此,不少人认为行三年之丧时是不 参加任何礼乐活动的。实际并非如此。在孔子看 来,父母去世,子女服丧守孝本身便是最重要的 礼;因儿女出生后三年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做子 女者为父母守丧三年是很自然的,所以孔子认为, 宰予嫌丧期太长实在是“不仁”。这便可以看出孔 子对“三年之丧”的深层理解是在于报答父母的养 育之恩、追思亲人的仁爱之德。
孔子刻意宣扬“三年之丧”,对前代行三年丧 制的情况也有不太正确的理解,如《尚书·无逸》 有“高宗……亮阴,三年不言”,孔子的学生子张向 孔子请教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说:“何必高宗,古 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论 语·宪问》)。意思是说国君死后,新即位的君王三 年不问政事,由宰相代行职权,总理政事。这成了 人们认为殷高宗行三年丧制的根据。实际上,殷商 时期有“三年之丧”没什么问题,但这时候的丧服 制度还没能进入成熟状态,《尚书·无逸》所说也 的确与殷高宗守丧无关。不过,孔儒们的宣扬却被 后世奉为圭臬,不仅丧期三年一直成为规制,而且 丧葬之礼也日趋完备,以致于其制度之复杂,仪式 之繁琐,规矩之严格,令人难以一一述来。
从《仪礼》《礼记》等儒家典籍中,可看到许多 对于丧葬之礼的论述,孔子对丧礼有专门的研究, 《礼记》中的《檀弓》篇就有不少记载。举其大要而 言,丧葬之礼有关于敛、殡、葬以及丧服、孝期、葬 制、吊丧、奔丧等方面的规范和仪制,地位不同、等 级不同,丧礼也就不同,其界限十分森严。但有一 点,就是尽管儒家十分强调丧葬礼仪,却还是认为 这仅是一种维系人们伦理情感的形式,诚如孔子 所说:“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 有余也”(《礼记·檀弓上》)。
然而,对父母去世的哀痛还是需要通过丧礼 来表现的,除了葬仪之外,最好的方式便是久丧, 服三年之丧。当年,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为孔 子行君臣父子之礼,并服心丧三年。子贡甚至又守 墓三年,六年之后才离去,对此,后人大加表彰,并 造碑建屋纪念此事。这对化成民俗也有重要影响。
现在,山东地区的丧葬风俗沿袭古礼之处仍 然很多。建国以来,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尤其是 火葬的推行,丧礼也有了相应改革。但是,为寄托 对已故亲属的哀悼与思念,人们仍十分重视丧礼, 而且丧礼中旧礼仍占主导地位。
一般的丧礼中,现有初丧、入殓、吊孝、出殡、 埋葬等环节。葬后还有不少的固定祭奠日,一般每 七天为一期(七),三期、五期、十期都要进行祭祀, 另外还有百日祭、周年祭等等。由于古代“三年之 丧”的影响,齐鲁地区现今老人去世后头三年的祭 祀要求比较严格。在乡村,子女对父母一般服重孝 三年,服孝近期不串门,男百日不洗澡、不理发,女 百日不绞脸。衣着方面均不穿有红绿等鲜艳颜色 的服装,家中连续三年不贴春联(至少不贴红纸春 联)。曲阜孔氏家族原来曾明确规定:父母去世三 年丁忧,不应酬客人,不听丝弦,不穿绵缎花衣。
“三年之丧”在殷商时期已经产生了,周朝建 立后,周族上层贵族中虽然不行三年丧制,但社会 上行三年之丧者比较普遍,尤其在殷商遗风极重 的地区,这种制度更为盛行。春秋战国时期,由于 传统礼乐制度的崩坏,一些思想家更思收拾旧礼, 整合人心,于是,像晋国的叔向等人便倡导严格执 行三年丧制,后来,孔子及孟、荀等大思想家亦极 力张扬,三年丧制遂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论语·阳货》篇中有孔子与其弟子宰予讨论 “三年之丧”问题的记载。宰予认为行三年之丧时 间太久,说:“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 乐,乐必崩”,由此,不少人认为行三年之丧时是不 参加任何礼乐活动的。实际并非如此。在孔子看 来,父母去世,子女服丧守孝本身便是最重要的 礼;因儿女出生后三年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做子 女者为父母守丧三年是很自然的,所以孔子认为, 宰予嫌丧期太长实在是“不仁”。这便可以看出孔 子对“三年之丧”的深层理解是在于报答父母的养 育之恩、追思亲人的仁爱之德。
孔子刻意宣扬“三年之丧”,对前代行三年丧 制的情况也有不太正确的理解,如《尚书·无逸》 有“高宗……亮阴,三年不言”,孔子的学生子张向 孔子请教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说:“何必高宗,古 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论 语·宪问》)。意思是说国君死后,新即位的君王三 年不问政事,由宰相代行职权,总理政事。这成了 人们认为殷高宗行三年丧制的根据。实际上,殷商 时期有“三年之丧”没什么问题,但这时候的丧服 制度还没能进入成熟状态,《尚书·无逸》所说也 的确与殷高宗守丧无关。不过,孔儒们的宣扬却被 后世奉为圭臬,不仅丧期三年一直成为规制,而且 丧葬之礼也日趋完备,以致于其制度之复杂,仪式 之繁琐,规矩之严格,令人难以一一述来。
从《仪礼》《礼记》等儒家典籍中,可看到许多 对于丧葬之礼的论述,孔子对丧礼有专门的研究, 《礼记》中的《檀弓》篇就有不少记载。举其大要而 言,丧葬之礼有关于敛、殡、葬以及丧服、孝期、葬 制、吊丧、奔丧等方面的规范和仪制,地位不同、等 级不同,丧礼也就不同,其界限十分森严。但有一 点,就是尽管儒家十分强调丧葬礼仪,却还是认为 这仅是一种维系人们伦理情感的形式,诚如孔子 所说:“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 有余也”(《礼记·檀弓上》)。
然而,对父母去世的哀痛还是需要通过丧礼 来表现的,除了葬仪之外,最好的方式便是久丧, 服三年之丧。当年,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为孔 子行君臣父子之礼,并服心丧三年。子贡甚至又守 墓三年,六年之后才离去,对此,后人大加表彰,并 造碑建屋纪念此事。这对化成民俗也有重要影响。
现在,山东地区的丧葬风俗沿袭古礼之处仍 然很多。建国以来,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尤其是 火葬的推行,丧礼也有了相应改革。但是,为寄托 对已故亲属的哀悼与思念,人们仍十分重视丧礼, 而且丧礼中旧礼仍占主导地位。
一般的丧礼中,现有初丧、入殓、吊孝、出殡、 埋葬等环节。葬后还有不少的固定祭奠日,一般每 七天为一期(七),三期、五期、十期都要进行祭祀, 另外还有百日祭、周年祭等等。由于古代“三年之 丧”的影响,齐鲁地区现今老人去世后头三年的祭 祀要求比较严格。在乡村,子女对父母一般服重孝 三年,服孝近期不串门,男百日不洗澡、不理发,女 百日不绞脸。衣着方面均不穿有红绿等鲜艳颜色 的服装,家中连续三年不贴春联(至少不贴红纸春 联)。曲阜孔氏家族原来曾明确规定:父母去世三 年丁忧,不应酬客人,不听丝弦,不穿绵缎花衣。
今日更新
-
历代行政建置沿革
[2020-04-06]
-
两种文化概念
[2020-04-06]
-
独具特色的衣食住行与风俗信仰
[2020-04-06]
-
慷慨悲歌与好气任侠
[2020-04-06]
-
名胜古迹与历史文化遗存
[2020-04-06]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