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活动
(1) 古代维吾尔族商队。11世纪,优素甫·
哈斯·哈吉甫在《福乐智慧》的《论如何对待商人》
一章中谈到:“你多和他们接触往来,买卖中尽力
满足其愿望。天下的异彩都在他的手上,能把人们
打扮得漂漂亮亮。”对商人的这种评价说明,自古
以来,维吾尔族不像中原一带那样崇本抑末,贱商
抑商,阻遏商业的发展,束缚商人手脚。由于他们
的社会观念是“财多为贵”,“良贱无差”(玄奘《大
唐西域记》),因此社会地位较高的大商人,往往和
地方长官的名字相提并论,要高于一般的富人。商
人能有这种显要地位的原因,自然同西域长期地
处“丝绸之路”要冲分不开。作为东西方长期长途
贩运的中转站,西域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都
与“丝绸之路”的商业交换紧密相连,而商人在其
间起到了难以取代的作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远在鄂尔浑回纥汗国时期,回鹘人便擅长经 商、贸易。“安史之乱”后,回鹘因助唐平叛有功,唐 肃宗与回鹘叶护商定每年送回鹘两万匹绢,并允 许回鹘互市,进行绢马交易。回鹘人利用这一机 会,开始大兴经商之风。回鹘商人很有才干,“中西 商业之贸迁有无,遂几为其所独占”(王日蔚《唐后 回鹘考》)。当时,他们的足迹远达契丹和中原地 区,尤其是在唐朝首都长安,他们的人数经常可达 数千人。他们把从中原换得的大量丝绸,转让粟特 人运销到中亚和欧洲,从中获得厚利而致富。
回鹘定居古新疆后,商人的活动更加活跃。那 时,他们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由马、牛、驼、驴和木 轱辘大车组成的浩荡商队。以吐鲁番盆地为中心 的高昌回鹘,主要是以喀什、和田为势力范围的喀 喇汗王朝,生产发展,地处交通枢纽,既同西南亚, 北非保持着商业往来,亦于中原的宋、辽王朝有密 切的贸易往来。因在漫长的丝道上长途跋涉非常 险恶,不但要过荒山野岭、茫茫大漠,且要忍饥受 寒,而且沿途关卡林立,盗匪丛生,又常有战乱,所 以大宗的商品贸易,实际多系官办,以“朝贡”的形 式进行,“欲通货市贾,以献为名”。回鹘商人们往 往组成多达数百人的商队,打着使节的旗号出发。 这种商队除负有国家的政治使命之外,还携带着 本国大批的土特产和西方的珍宝,如马匹、玉石、 大象、琥珀、羚羊角等。一路上,他们有本国和友邦 的军队护送,沿途还能得到周全的食宿照顾。到了 京城,朝廷把他们奉为上宾,热情款待,并高价收 购他们带来的货物,折合成铜钱或丝绢、茶叶、银 器、瓷器,海味等。临回来时,皇帝会给他们赐封荣 誉官衔,赏赐大量礼物。每次,这种多由商人冒充 的使节队伍都能浩浩荡荡地满载而归。元明时期, 交通畅达,畏兀儿商人组成的庞大商队在古丝路 上往来也很频繁。他们成批成批地把当地的土特 产运到中原,换回茶叶和丝绸。尽管唐宋以后,我 国经济中心南移,海路贸易逐渐兴盛,但西域这条 欧亚陆路通道并未断绝,在东罗马、印度、波斯、阿 拉伯都曾留下过维吾尔族商队的足迹。17世纪初 葡萄牙传教士鄂本笃的行记里,谈到当时的中西 贸易中,塔里木盘地各绿洲的商队“凡五百人,随 从、骡马、骆驼、车辆甚众”,并谈到喀什噶尔(今喀 什)“商队领袖为国王任命,纳金若干,便可得职, 在全途间,可以管辖商人”。这些商队的活动,为沿 途各地带来了繁荣和财富,为东西方的经济交流 做出了贡献。
(2) 古代草原商队。近年的考古发掘证明,远 在春秋战国之际,丝织品已流传于阿尔泰山以南, 天山以北的草原游牧地区。这要归功于来往于草 原上的商人,是他们的商队通过“草原丝绸之路”, 用各种牲畜和皮毛为草原上的各族牧民带来了丝 绸,也带来了粮食、布匹等各种必需品。公元前 105年,乌孙王“贡马千匹,求尚公主”,而汉武帝 为细君公主远嫁“厚赐乘舆衣服器用”作陪嫁。自 此,草原商队以“进贡”为名驱马到内地交换丝绸 的绢马交易一直持续不断。公元6世纪中叶,最初 的起源地在准噶尔盆地以北的突厥人由土门建起 突厥汗国。《周书·突厥传》载,突厥汗国各部都组 织了商队,“相率贡马万匹”,远渡流沙与内地进行 了绢马交易。西突厥可汗还几次以派使节为名,组 成商队,由中亚经高加索西行,到达东罗马都城, 直接同东罗马做丝绸交易。
到15至17世纪,草原商队从中原运回草原 最多的货物,除丝绸之外,还有茶叶和大黄。茶叶 中含有芳香油,能溶解脂肪,起消食、提精、清脑作 用。品质优良的野生大黄,产于甘肃和青海。大黄 能“调中化食,安和五脏”,有多种医药功能。草原 游牧民族因食牛羊肉和奶制品较多而易上火坏 胃,茶和大黄便成为他们不可缺少的清热、解毒、 健胃的饮料。在中世纪欧洲,茶是昂贵的奢侈品, 大黄被视作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明史·食货 志》就谈到:“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英国学 者李约瑟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里说:“大黄似乎 另有它自己特殊的商路,经由里海以北的各部落 而进入西方。”
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天山南北曾受准噶 尔蒙古贵族的统治。当时,天山以北的蒙古、哈萨 克等游牧民族与清朝的贸易基本上靠准噶尔商队 来进行。准噶尔商队有时达数千人,在草原古丝路 上往来不绝。即使清与准噶尔因战争使官方贸易 受阻时,商队在民间的贸易活动也没有停止过。这 种商队有“官办”和“商办”两种。“官办”的由清政 府直接以库银及库贮的丝绸、茶叶、布匹等与之兑 换。“商办”的由政府召集富商大贾包揽买卖。据清 档案记载,准噶尔商队的贸易除供应准噶尔蒙古 哈萨克等民族之外,还有一小部分销往俄罗斯。18 世纪中叶,清政府打败了准噶尔贵族,统一了西 域。从此,草原商队与内地的商业往来更加畅行无 阻。
自古代起,往来于草原古丝路上的商人一直 享有相当高的荣誉地位。如《旧唐书·突厥传》记 载:“颉利每委任诸胡,疏远族类,胡人贪冒,性多 翻覆,以故法令滋彰,兵革岁动,国人患之,诸部携 贰。”可见突厥统治者结交了一大批西域商人。这 批商人甚至取得了可汗的信任,参与以至左右了 突厥最高统治者集团的决策,影响着突厥政权的 政治和突厥人民的生活。再如,在13至14世纪蒙 古贵族统治哈萨克草原时代,商人曾是可汗的“商 业代理人”或“合股商人”,金帐汗国统治者常把派 遣使节和商团放在同等地位。
(3) 巴扎与巴扎天。巴扎,即街或集市,原是 波斯语。明代陈诚、李暹合着的《西域番国志》记述 哈烈(今阿富汗赫拉特)“乡村多立圩市,凡交易处 名把咱儿”(即“巴扎”)。每七日一集,以易有无,至 暮俱散”。新疆突厥语各民族多借用“巴扎”一词, 包括新疆的汉族人也常采用此音译。中亚的谢热 甫丁·艾里·叶孜迪(约1360~1440)的历史小 说《艾米尔·铁木尔演义》中多次提到巴扎。看来, “巴扎”一词最迟于元代已在中亚民族的语言中流 行了,而此类贸易活动早在公元前就已出现。
巴扎的其中一个含意,是指设在人口聚居的 城镇中进行商业交易的街市。这种巴扎在新疆的 绿洲、草原上星罗棋布。它依据城镇的大小、规模, 各有不同,像乌鲁木齐高楼大厦林立的大十字可 称为巴扎,而仅有几家店铺的村镇也可称为巴扎。 有些巴扎的整个街市上架有蓬盖,以遮阳光,风 雨。里面有货摊,也有各种商店、肉铺、馕坊、饭馆 等等。然而,最热闹又有特色的还属《西域番国志》 谈到的“每七日一集”的巴扎。这种巴扎多在绿洲 的小市镇上按周期进行。人们将进行这种“朝集晚 散”巴扎的那一天称作“巴扎天”。巴扎天的周期也 同哈烈一样,多为七天一轮。但也有一周有两个巴 扎天的,如乌什每逢星期一、四都是巴扎天。每逢 巴扎天,天刚破晓,广大农牧民便有的步行,有的 骑驴马,有的坐车,从四面八方涌向巴扎。巴扎立 时如同烧开的锅一样沸沸扬扬,热闹异常。货摊常 常沿街道摆成一字长蛇阵向远方延伸,一般可以 摆满几条街。还分别有瓜果巴扎、牛羊肉巴扎、布 匹服装巴扎、地毯巴扎、帽子巴扎……当地的土特 产,手工业产品应有尽有,连中亚、西亚等地运来 的货物也随处可见。巴扎天最引人注目的是农牧 民们拿来的自产自销的农副产品。比如,新疆是 “瓜果之乡”,每当夏秋季节的巴扎天,瓜果巴扎上 总会停满一辆辆装满瓜果的马车、驴车,甜瓜、西 瓜堆得像一座座小山,杏子、桃子、梨子、苹果一筐 筐,一袋袋排成长龙,使人眼花缭乱,不知选那个 好。老乡们常会请你蹲在他的筐前,任你选吃桃 子、杏子。等你吃够,他按你吃下的杏核,桃核的数 量,随便收你点钱。有的小青年淘气,边吃边藏起 一桃核、杏核,憨厚、朴实的老乡总是睁一眼,闭一 眼,从不计较。进行集市贸易活动的巴扎,为活跃 新疆的城乡市场,为满足群众生活需要发挥了很 大作用。新疆绿洲上的每一个人,都喜欢巴扎,离 不开巴扎。
远在鄂尔浑回纥汗国时期,回鹘人便擅长经 商、贸易。“安史之乱”后,回鹘因助唐平叛有功,唐 肃宗与回鹘叶护商定每年送回鹘两万匹绢,并允 许回鹘互市,进行绢马交易。回鹘人利用这一机 会,开始大兴经商之风。回鹘商人很有才干,“中西 商业之贸迁有无,遂几为其所独占”(王日蔚《唐后 回鹘考》)。当时,他们的足迹远达契丹和中原地 区,尤其是在唐朝首都长安,他们的人数经常可达 数千人。他们把从中原换得的大量丝绸,转让粟特 人运销到中亚和欧洲,从中获得厚利而致富。
回鹘定居古新疆后,商人的活动更加活跃。那 时,他们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由马、牛、驼、驴和木 轱辘大车组成的浩荡商队。以吐鲁番盆地为中心 的高昌回鹘,主要是以喀什、和田为势力范围的喀 喇汗王朝,生产发展,地处交通枢纽,既同西南亚, 北非保持着商业往来,亦于中原的宋、辽王朝有密 切的贸易往来。因在漫长的丝道上长途跋涉非常 险恶,不但要过荒山野岭、茫茫大漠,且要忍饥受 寒,而且沿途关卡林立,盗匪丛生,又常有战乱,所 以大宗的商品贸易,实际多系官办,以“朝贡”的形 式进行,“欲通货市贾,以献为名”。回鹘商人们往 往组成多达数百人的商队,打着使节的旗号出发。 这种商队除负有国家的政治使命之外,还携带着 本国大批的土特产和西方的珍宝,如马匹、玉石、 大象、琥珀、羚羊角等。一路上,他们有本国和友邦 的军队护送,沿途还能得到周全的食宿照顾。到了 京城,朝廷把他们奉为上宾,热情款待,并高价收 购他们带来的货物,折合成铜钱或丝绢、茶叶、银 器、瓷器,海味等。临回来时,皇帝会给他们赐封荣 誉官衔,赏赐大量礼物。每次,这种多由商人冒充 的使节队伍都能浩浩荡荡地满载而归。元明时期, 交通畅达,畏兀儿商人组成的庞大商队在古丝路 上往来也很频繁。他们成批成批地把当地的土特 产运到中原,换回茶叶和丝绸。尽管唐宋以后,我 国经济中心南移,海路贸易逐渐兴盛,但西域这条 欧亚陆路通道并未断绝,在东罗马、印度、波斯、阿 拉伯都曾留下过维吾尔族商队的足迹。17世纪初 葡萄牙传教士鄂本笃的行记里,谈到当时的中西 贸易中,塔里木盘地各绿洲的商队“凡五百人,随 从、骡马、骆驼、车辆甚众”,并谈到喀什噶尔(今喀 什)“商队领袖为国王任命,纳金若干,便可得职, 在全途间,可以管辖商人”。这些商队的活动,为沿 途各地带来了繁荣和财富,为东西方的经济交流 做出了贡献。
(2) 古代草原商队。近年的考古发掘证明,远 在春秋战国之际,丝织品已流传于阿尔泰山以南, 天山以北的草原游牧地区。这要归功于来往于草 原上的商人,是他们的商队通过“草原丝绸之路”, 用各种牲畜和皮毛为草原上的各族牧民带来了丝 绸,也带来了粮食、布匹等各种必需品。公元前 105年,乌孙王“贡马千匹,求尚公主”,而汉武帝 为细君公主远嫁“厚赐乘舆衣服器用”作陪嫁。自 此,草原商队以“进贡”为名驱马到内地交换丝绸 的绢马交易一直持续不断。公元6世纪中叶,最初 的起源地在准噶尔盆地以北的突厥人由土门建起 突厥汗国。《周书·突厥传》载,突厥汗国各部都组 织了商队,“相率贡马万匹”,远渡流沙与内地进行 了绢马交易。西突厥可汗还几次以派使节为名,组 成商队,由中亚经高加索西行,到达东罗马都城, 直接同东罗马做丝绸交易。
到15至17世纪,草原商队从中原运回草原 最多的货物,除丝绸之外,还有茶叶和大黄。茶叶 中含有芳香油,能溶解脂肪,起消食、提精、清脑作 用。品质优良的野生大黄,产于甘肃和青海。大黄 能“调中化食,安和五脏”,有多种医药功能。草原 游牧民族因食牛羊肉和奶制品较多而易上火坏 胃,茶和大黄便成为他们不可缺少的清热、解毒、 健胃的饮料。在中世纪欧洲,茶是昂贵的奢侈品, 大黄被视作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明史·食货 志》就谈到:“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英国学 者李约瑟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里说:“大黄似乎 另有它自己特殊的商路,经由里海以北的各部落 而进入西方。”
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天山南北曾受准噶 尔蒙古贵族的统治。当时,天山以北的蒙古、哈萨 克等游牧民族与清朝的贸易基本上靠准噶尔商队 来进行。准噶尔商队有时达数千人,在草原古丝路 上往来不绝。即使清与准噶尔因战争使官方贸易 受阻时,商队在民间的贸易活动也没有停止过。这 种商队有“官办”和“商办”两种。“官办”的由清政 府直接以库银及库贮的丝绸、茶叶、布匹等与之兑 换。“商办”的由政府召集富商大贾包揽买卖。据清 档案记载,准噶尔商队的贸易除供应准噶尔蒙古 哈萨克等民族之外,还有一小部分销往俄罗斯。18 世纪中叶,清政府打败了准噶尔贵族,统一了西 域。从此,草原商队与内地的商业往来更加畅行无 阻。
自古代起,往来于草原古丝路上的商人一直 享有相当高的荣誉地位。如《旧唐书·突厥传》记 载:“颉利每委任诸胡,疏远族类,胡人贪冒,性多 翻覆,以故法令滋彰,兵革岁动,国人患之,诸部携 贰。”可见突厥统治者结交了一大批西域商人。这 批商人甚至取得了可汗的信任,参与以至左右了 突厥最高统治者集团的决策,影响着突厥政权的 政治和突厥人民的生活。再如,在13至14世纪蒙 古贵族统治哈萨克草原时代,商人曾是可汗的“商 业代理人”或“合股商人”,金帐汗国统治者常把派 遣使节和商团放在同等地位。
(3) 巴扎与巴扎天。巴扎,即街或集市,原是 波斯语。明代陈诚、李暹合着的《西域番国志》记述 哈烈(今阿富汗赫拉特)“乡村多立圩市,凡交易处 名把咱儿”(即“巴扎”)。每七日一集,以易有无,至 暮俱散”。新疆突厥语各民族多借用“巴扎”一词, 包括新疆的汉族人也常采用此音译。中亚的谢热 甫丁·艾里·叶孜迪(约1360~1440)的历史小 说《艾米尔·铁木尔演义》中多次提到巴扎。看来, “巴扎”一词最迟于元代已在中亚民族的语言中流 行了,而此类贸易活动早在公元前就已出现。
巴扎的其中一个含意,是指设在人口聚居的 城镇中进行商业交易的街市。这种巴扎在新疆的 绿洲、草原上星罗棋布。它依据城镇的大小、规模, 各有不同,像乌鲁木齐高楼大厦林立的大十字可 称为巴扎,而仅有几家店铺的村镇也可称为巴扎。 有些巴扎的整个街市上架有蓬盖,以遮阳光,风 雨。里面有货摊,也有各种商店、肉铺、馕坊、饭馆 等等。然而,最热闹又有特色的还属《西域番国志》 谈到的“每七日一集”的巴扎。这种巴扎多在绿洲 的小市镇上按周期进行。人们将进行这种“朝集晚 散”巴扎的那一天称作“巴扎天”。巴扎天的周期也 同哈烈一样,多为七天一轮。但也有一周有两个巴 扎天的,如乌什每逢星期一、四都是巴扎天。每逢 巴扎天,天刚破晓,广大农牧民便有的步行,有的 骑驴马,有的坐车,从四面八方涌向巴扎。巴扎立 时如同烧开的锅一样沸沸扬扬,热闹异常。货摊常 常沿街道摆成一字长蛇阵向远方延伸,一般可以 摆满几条街。还分别有瓜果巴扎、牛羊肉巴扎、布 匹服装巴扎、地毯巴扎、帽子巴扎……当地的土特 产,手工业产品应有尽有,连中亚、西亚等地运来 的货物也随处可见。巴扎天最引人注目的是农牧 民们拿来的自产自销的农副产品。比如,新疆是 “瓜果之乡”,每当夏秋季节的巴扎天,瓜果巴扎上 总会停满一辆辆装满瓜果的马车、驴车,甜瓜、西 瓜堆得像一座座小山,杏子、桃子、梨子、苹果一筐 筐,一袋袋排成长龙,使人眼花缭乱,不知选那个 好。老乡们常会请你蹲在他的筐前,任你选吃桃 子、杏子。等你吃够,他按你吃下的杏核,桃核的数 量,随便收你点钱。有的小青年淘气,边吃边藏起 一桃核、杏核,憨厚、朴实的老乡总是睁一眼,闭一 眼,从不计较。进行集市贸易活动的巴扎,为活跃 新疆的城乡市场,为满足群众生活需要发挥了很 大作用。新疆绿洲上的每一个人,都喜欢巴扎,离 不开巴扎。
今日更新
-
历代行政建置沿革
[2020-04-06]
-
两种文化概念
[2020-04-06]
-
独具特色的衣食住行与风俗信仰
[2020-04-06]
-
慷慨悲歌与好气任侠
[2020-04-06]
-
名胜古迹与历史文化遗存
[2020-04-06]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