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七子班和老人戏
七子班在台湾又叫“七色班”或“七脚戏”,在
大陆则称“梨园戏”,或称“小梨园”,它最能代表南
管戏的传统戏艺,被誉为南管戏中最完整的一种
戏剧。这七子班中的各种角色,如生、旦、丑、净、
末、外(属生行)、贴(属旦行),称七色具备,而且各
角色有各角色的动作。其动作既细腻而又体贴入
微。各种乐曲,如喜乐、哀乐、丑曲、佛曲、道曲等,
应有尽有。乐曲有五音乐之倍思,大曲之长滚、中
滚、短滚、序滚、催拍等,尤其令人称道的是,乐曲
与舞蹈动作配合得极其恰当,天衣无缝,大概就因
为这个缘故,台湾同胞都十分喜爱它。艺术家们曾
把它称为我国传统的“古曲戏艺之精粹”。
七子班基本角色由七人组成,那都是十五岁 左右的童伶,恰似南宋时的小儿歌舞队的杂剧。就 因为这种戏的基本角色由七个小孩组成,所以才 被称为七子班;还因为七子班演员曲词道白纯为 泉州的闽南口音,故在台湾称之为“白字戏”;又因 为它属南管系统,所以也称“南管戏”。七子班最引 人注目的是,它的旦角都是由男孩装扮成的,看上 去与女子无别,有的甚至还胜过女子。那些旦角都 婀娜多姿,风姿引人,令人喜爱。而戏中所谓“落 科”(或写“落魁”),尤其生动而又迷人。“落科”时, 旦角向观众中爱捧场者大送秋波并以手指作逗引 人之动作,这在台湾称为“使目篙”或“射目箭”。据 说台湾七子班有过破例,以女伶担任旦角,果然艳 闻到处,绅士们争着认之为干女儿,富妇们亦抢着 认之为谊妹妹,可见人们对旦角入迷倾倒的程度。
台湾七子班是来自泉州一带的戏剧,而泉州 一带的这类戏剧,最初系由南宋时的南戏变化来 的。有人说,南戏是唐明皇所创建的梨园子弟班演 化而成的。据记载七子班传入台湾的时间在清末, 但也有人估计,最早可能在明末清初,先由泉州进 入台南,然后从台南扩展到台湾的中部和北部。七 子班所演的内容,在开头都是反映泉州社会、风 俗、习惯和人情等等。由于台湾同胞中不少人来自 泉州,他们自然对这些都感到熟悉和亲切。所谓 “沧海茫茫故国情”,这是他们关心和喜爱七子班 的原因所在。七子班演过的著名剧目,如《陈三五 娘(荔镜记)》《昭君出塞》《吕蒙正破窑记》《打花 鼓》《桃花搭渡》《留鞋记》《西厢记》《拜月记》等,都 曾轰动过泉州和台湾各地,最感兴趣的自然是泉 州籍的人。七子班所唱的曲调,都是南音锦曲,其 后台伴奏所使用的乐器,主要有琵琶、弦子、箫、笛 和唢呐等。因为七子班的演员全都是十四五岁的 小孩子,所以演唱时都用小唱曲,一般称为“半 管”。半管不像全管那样曲折过多,音声拖长,而是 语音清晰、悦耳,易为听众接受,人们都爱听。不 过,因为七子班在唱词和演出动作中不时带有色 情趋向,所以曾不只一次受过禁演。只是因为它为 群众所喜爱,常常是在群众的强烈要求下,或冲破 禁令,或对其中有色情倾向的唱词和动作进行修 改后继续演出,每次修改都使内容和动作更为优 美,因此它曾长期活跃在闽南和台湾的戏剧舞台 上。
老人戏在台湾称为“老戏”,或称“大梨园”,也 是与闽南戏分不开的。有人说,台湾的老人戏班, 多数是由七子班中因年纪大而退出的成人演员所 组成的。只是台湾的老人戏,其演员多数是五六十 岁的老头子,有的甚至是七十多岁的老翁。因此, 人们称之为老戏。老戏的基本演员人数和所演的 节目,几与七子班相同,表演动作也大体一样。他 们都是演文戏,板调不马虎,动作循规蹈矩,表演 程式严谨,风格古朴。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在角 色方面,老戏增加了老旦(老贴)和二旦,在乐器方 面亦稍有差别,七子班用的是横笛,老人戏用的是 洞箫。不过,讲到演技方面,两者则有明显的分野。 七子班都在做工方面下功夫,即注意小动作上的 技巧,以吸引观众,诸如眉目传神、手帕舞弄和纤 指弹射等,这些都是七子班的拿手好戏。这些小动 作,往往使观众见了笑之不止,甚至神魂颠倒。老 人戏则侧重于唱功的流转圆熟,人说它在唱腔方 面音腔圆转,有玉润珠圆绕梁三日之妙,所以引得 一些顾曲周郎爱去观赏。
七子班和老人戏,都是台湾同胞所喜爱的戏 剧,这些戏剧为他们增添了丰富的文化生活的内 容。后来随着歌仔戏在台湾的崛起,打破了七子班 和老人戏垄断戏剧舞台的局面。歌仔戏不但更通 俗易懂,而且在音韵方面更富有浓厚的乡土味,因 此赢得了台湾同胞的喜爱,结果使得七子班和老 人戏日趋凋零。有人调查过,近来台湾省的七子班 和老人戏上剩下两、三班,前景甚为不妙。
七子班和老人戏,曾是台湾同胞所喜闻乐见 的戏剧,盛极一时,目下大为衰落,进入了不景气 的年月。这除了上面所列原因,还因为它与匆忙的 现代生活不合拍,加上近来电影、电视的冲击,使 之更加一厥不振。七子班和老人戏正处于灭绝的 关口,这引起许多台湾同胞的忧虑。为了摆脱逆 境,使台湾的七子班和老人戏能振作起来并继续 得到发展,不少台湾同胞要求台湾当局能为文艺 工作者、戏剧工作者提供一些良好的环境,以便于 艺术活动和戏剧表演的自然发展,以期各种传统 戏剧以及各种艺术都能开出鲜艳的花朵。
七子班基本角色由七人组成,那都是十五岁 左右的童伶,恰似南宋时的小儿歌舞队的杂剧。就 因为这种戏的基本角色由七个小孩组成,所以才 被称为七子班;还因为七子班演员曲词道白纯为 泉州的闽南口音,故在台湾称之为“白字戏”;又因 为它属南管系统,所以也称“南管戏”。七子班最引 人注目的是,它的旦角都是由男孩装扮成的,看上 去与女子无别,有的甚至还胜过女子。那些旦角都 婀娜多姿,风姿引人,令人喜爱。而戏中所谓“落 科”(或写“落魁”),尤其生动而又迷人。“落科”时, 旦角向观众中爱捧场者大送秋波并以手指作逗引 人之动作,这在台湾称为“使目篙”或“射目箭”。据 说台湾七子班有过破例,以女伶担任旦角,果然艳 闻到处,绅士们争着认之为干女儿,富妇们亦抢着 认之为谊妹妹,可见人们对旦角入迷倾倒的程度。
台湾七子班是来自泉州一带的戏剧,而泉州 一带的这类戏剧,最初系由南宋时的南戏变化来 的。有人说,南戏是唐明皇所创建的梨园子弟班演 化而成的。据记载七子班传入台湾的时间在清末, 但也有人估计,最早可能在明末清初,先由泉州进 入台南,然后从台南扩展到台湾的中部和北部。七 子班所演的内容,在开头都是反映泉州社会、风 俗、习惯和人情等等。由于台湾同胞中不少人来自 泉州,他们自然对这些都感到熟悉和亲切。所谓 “沧海茫茫故国情”,这是他们关心和喜爱七子班 的原因所在。七子班演过的著名剧目,如《陈三五 娘(荔镜记)》《昭君出塞》《吕蒙正破窑记》《打花 鼓》《桃花搭渡》《留鞋记》《西厢记》《拜月记》等,都 曾轰动过泉州和台湾各地,最感兴趣的自然是泉 州籍的人。七子班所唱的曲调,都是南音锦曲,其 后台伴奏所使用的乐器,主要有琵琶、弦子、箫、笛 和唢呐等。因为七子班的演员全都是十四五岁的 小孩子,所以演唱时都用小唱曲,一般称为“半 管”。半管不像全管那样曲折过多,音声拖长,而是 语音清晰、悦耳,易为听众接受,人们都爱听。不 过,因为七子班在唱词和演出动作中不时带有色 情趋向,所以曾不只一次受过禁演。只是因为它为 群众所喜爱,常常是在群众的强烈要求下,或冲破 禁令,或对其中有色情倾向的唱词和动作进行修 改后继续演出,每次修改都使内容和动作更为优 美,因此它曾长期活跃在闽南和台湾的戏剧舞台 上。
老人戏在台湾称为“老戏”,或称“大梨园”,也 是与闽南戏分不开的。有人说,台湾的老人戏班, 多数是由七子班中因年纪大而退出的成人演员所 组成的。只是台湾的老人戏,其演员多数是五六十 岁的老头子,有的甚至是七十多岁的老翁。因此, 人们称之为老戏。老戏的基本演员人数和所演的 节目,几与七子班相同,表演动作也大体一样。他 们都是演文戏,板调不马虎,动作循规蹈矩,表演 程式严谨,风格古朴。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在角 色方面,老戏增加了老旦(老贴)和二旦,在乐器方 面亦稍有差别,七子班用的是横笛,老人戏用的是 洞箫。不过,讲到演技方面,两者则有明显的分野。 七子班都在做工方面下功夫,即注意小动作上的 技巧,以吸引观众,诸如眉目传神、手帕舞弄和纤 指弹射等,这些都是七子班的拿手好戏。这些小动 作,往往使观众见了笑之不止,甚至神魂颠倒。老 人戏则侧重于唱功的流转圆熟,人说它在唱腔方 面音腔圆转,有玉润珠圆绕梁三日之妙,所以引得 一些顾曲周郎爱去观赏。
七子班和老人戏,都是台湾同胞所喜爱的戏 剧,这些戏剧为他们增添了丰富的文化生活的内 容。后来随着歌仔戏在台湾的崛起,打破了七子班 和老人戏垄断戏剧舞台的局面。歌仔戏不但更通 俗易懂,而且在音韵方面更富有浓厚的乡土味,因 此赢得了台湾同胞的喜爱,结果使得七子班和老 人戏日趋凋零。有人调查过,近来台湾省的七子班 和老人戏上剩下两、三班,前景甚为不妙。
七子班和老人戏,曾是台湾同胞所喜闻乐见 的戏剧,盛极一时,目下大为衰落,进入了不景气 的年月。这除了上面所列原因,还因为它与匆忙的 现代生活不合拍,加上近来电影、电视的冲击,使 之更加一厥不振。七子班和老人戏正处于灭绝的 关口,这引起许多台湾同胞的忧虑。为了摆脱逆 境,使台湾的七子班和老人戏能振作起来并继续 得到发展,不少台湾同胞要求台湾当局能为文艺 工作者、戏剧工作者提供一些良好的环境,以便于 艺术活动和戏剧表演的自然发展,以期各种传统 戏剧以及各种艺术都能开出鲜艳的花朵。
今日更新
-
历代行政建置沿革
[2020-04-06]
-
两种文化概念
[2020-04-06]
-
独具特色的衣食住行与风俗信仰
[2020-04-06]
-
慷慨悲歌与好气任侠
[2020-04-06]
-
名胜古迹与历史文化遗存
[2020-04-06]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