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音乐舞蹈对中原文化的突出贡献
新疆自古以来被誉为歌舞之乡。西域的于阗
乐、龟兹乐、疏勒乐、悦般乐(天山以北的匈奴乐)、
高昌乐、伊州乐(哈密古曲)等都很负盛名,其中名
声最大和影响最深的是龟兹乐。这些音乐从公元
前1世纪起先后传入中原,曾在国内各民族中流
行,对我国的音乐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说,瞿萨旦那(即今和 田)“国尚乐音,人好歌舞”。远在汉代,于阗乐已成 为宫中节日活动的项目,在民间也很流行。汉高祖 刘邦的宠姬戚夫人就很爱于阗乐舞,会弹瑟高歌, 吹笛击筑。《西京杂记》载,有一年7月7日,高祖 与戚夫人驾临百子池游玩观俗。只见城外灵女庙 前大奏于阗乐,祭神的人们手臂相连,边唱边跳。 他们也为之感染,加入了歌舞的行列。
张骞出使西域归来,曾带回西域的羌笛等乐 器和大型套曲《摩诃兜勒》,交给了着名音乐家李 延年。李延年根据这些散乱的资料,谱写了《入关》 《出塞》等二十八首具有西域风格的雄浑昂扬的乐 曲,作为当时的军乐。西域乐曲给中原传统音乐以 很大的冲击,开创了雄歌健舞的一代风气。
公元6世纪中期,北周武帝宇文邕娶突厥汗 国的阿史那公主为皇后。阿史那公主精通音乐舞 蹈,弹的一手好琵琶。她出嫁时,突阙可汗深知女 儿酷爱音乐,便将一支由龟兹、疏勒、康国等地组 成的三百人的庞大乐队,作为陪嫁送至长安。他们 中有歌唱、舞蹈演员,也有着名的龟兹音乐家苏祗 婆、白明达和白符通。他们带来的乐器有五弦琵 琶、竖箜篌、羯鼓等。北周武帝在阿史那公主的协 助下,对中原音乐进行了改革,在制定宫廷雅乐 时,采用了西域与中原相混合的所谓“戎华兼采” 的方针。阿史那公主还定期举办西域歌舞大会演, 会演中已出现了《胡旋舞》《达摩支舞》等耳目一新 的西域乐舞。
隋代统治者也都很崇尚歌舞。据《隋书·音乐 志》中记载,公元610年,高昌王麹伯雅派一个乐 队,到长安献高昌着名的《圣明乐曲》。隋炀帝让高 昌乐队同宫廷乐队同时表演了《圣明乐曲》。这两 个乐队的表演一脉相承,浑然一体。可知当时西域 的音乐舞蹈在中原很流行。
隋唐时代,西域众多造诣很深的音乐家纷纷 来到中原。像高昌人何妥,作清平瑟三调声,并整 理了四部中原舞曲。他的音乐论着甚多,其中有 《乐要》一卷,主张以中原旧乐为主,兼吸收西域少 数民族音乐,融合成中原新音乐。再如疏勒人裴神 符,不仅是琵琶演奏家、改革家,还是一位作曲家。 他创作的乐曲《火风》,表现了西域的生活风俗,情 绪欢快热烈,在中原地区广为流传并被改编。另外 见载于史书的还有于阗音乐家尉迟青、尉迟璋等。 他们对推动我国各民族音乐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很 大作用。
唐朝设置的十部乐中,有《龟兹》《疏勒》《高 昌》三部是西域的音乐。到唐玄宗李隆基时,长安 城中出现了一股“西域热”,出现了“女为胡妇学胡 妆,伎进胡音务胡乐”(元稹);“城头山鸡鸣角角, 洛阳家家学胡乐”(王建)的情景。唐玄宗精通音 律,特别喜爱西域音乐舞蹈。他每三年要举行一次 西域音乐演唱会。每次的音乐会都非常盛大,鼓乐 齐鸣,通宵达旦。天子要选拔梨园中最优秀的演员 表演技艺。杨贵妃也要吹玉笛,弹琵琶,跳西域的 胡旋舞。在宫廷的带动下,长安人人学旋转,学胡 舞成了一时的风尚。每天,许多西域人开的酒店 里,在乐器的伴奏下,胡姬载歌载舞,以招徕客人。 大诗人李白《前有樽酒行》中描写道:“胡姬貌如 花,当炉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 归。”看来,酒店里的欢乐使诗人陶醉了。那时,西 域游牧民族中曾流传的马舞也进入了中原。那些 被汉武帝誉为“天马”的乌孙马,被驯化为舞马,跳 《乌孙马舞》。它们一听到西域乐曲《倾杯乐》(裴神 符创作),就会奋首鼓尾,翩翩起舞,那舞姿憨态百 出。
宋朝宫廷大宴会上所奏的十八调四十大曲 中,明显地含着浓厚的伊州乐和龟兹乐的成分,而 且“乐器多因西域取”(沈辽《龟兹舞》)。当时的十 六种队舞,其中《醉胡腾队》《玉兔浑脱队》《射雕回 鹘队》等都深受西域舞蹈的影响。
西域音乐舞蹈在中原广泛流传后,它不仅影 响了宫廷的音乐舞蹈,影响了民间的音乐舞蹈,而 且还影响到填词、戏剧等各个方面。古代的词都要 按谱填词,合乐歌唱。至今犹存的词牌中的《苏幕 遮》《北庭子》《天仙子》等,都是出自隋唐时代的西 域乐曲。唐代盛行的大型乐舞后来发展成为宋元 戏剧音乐。显然,西域音乐舞蹈艺术对中原文化的 影响是深远的。它在融会于中华艺术文化大动脉 的过程中,为中华民族的音乐舞蹈艺术奉献了自 己的养料,促进了祖国音乐舞蹈艺术的发展。它是 天山文化中对祖国文化最突出、最重大的贡献之一。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说,瞿萨旦那(即今和 田)“国尚乐音,人好歌舞”。远在汉代,于阗乐已成 为宫中节日活动的项目,在民间也很流行。汉高祖 刘邦的宠姬戚夫人就很爱于阗乐舞,会弹瑟高歌, 吹笛击筑。《西京杂记》载,有一年7月7日,高祖 与戚夫人驾临百子池游玩观俗。只见城外灵女庙 前大奏于阗乐,祭神的人们手臂相连,边唱边跳。 他们也为之感染,加入了歌舞的行列。
张骞出使西域归来,曾带回西域的羌笛等乐 器和大型套曲《摩诃兜勒》,交给了着名音乐家李 延年。李延年根据这些散乱的资料,谱写了《入关》 《出塞》等二十八首具有西域风格的雄浑昂扬的乐 曲,作为当时的军乐。西域乐曲给中原传统音乐以 很大的冲击,开创了雄歌健舞的一代风气。
公元6世纪中期,北周武帝宇文邕娶突厥汗 国的阿史那公主为皇后。阿史那公主精通音乐舞 蹈,弹的一手好琵琶。她出嫁时,突阙可汗深知女 儿酷爱音乐,便将一支由龟兹、疏勒、康国等地组 成的三百人的庞大乐队,作为陪嫁送至长安。他们 中有歌唱、舞蹈演员,也有着名的龟兹音乐家苏祗 婆、白明达和白符通。他们带来的乐器有五弦琵 琶、竖箜篌、羯鼓等。北周武帝在阿史那公主的协 助下,对中原音乐进行了改革,在制定宫廷雅乐 时,采用了西域与中原相混合的所谓“戎华兼采” 的方针。阿史那公主还定期举办西域歌舞大会演, 会演中已出现了《胡旋舞》《达摩支舞》等耳目一新 的西域乐舞。
隋代统治者也都很崇尚歌舞。据《隋书·音乐 志》中记载,公元610年,高昌王麹伯雅派一个乐 队,到长安献高昌着名的《圣明乐曲》。隋炀帝让高 昌乐队同宫廷乐队同时表演了《圣明乐曲》。这两 个乐队的表演一脉相承,浑然一体。可知当时西域 的音乐舞蹈在中原很流行。
隋唐时代,西域众多造诣很深的音乐家纷纷 来到中原。像高昌人何妥,作清平瑟三调声,并整 理了四部中原舞曲。他的音乐论着甚多,其中有 《乐要》一卷,主张以中原旧乐为主,兼吸收西域少 数民族音乐,融合成中原新音乐。再如疏勒人裴神 符,不仅是琵琶演奏家、改革家,还是一位作曲家。 他创作的乐曲《火风》,表现了西域的生活风俗,情 绪欢快热烈,在中原地区广为流传并被改编。另外 见载于史书的还有于阗音乐家尉迟青、尉迟璋等。 他们对推动我国各民族音乐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很 大作用。
唐朝设置的十部乐中,有《龟兹》《疏勒》《高 昌》三部是西域的音乐。到唐玄宗李隆基时,长安 城中出现了一股“西域热”,出现了“女为胡妇学胡 妆,伎进胡音务胡乐”(元稹);“城头山鸡鸣角角, 洛阳家家学胡乐”(王建)的情景。唐玄宗精通音 律,特别喜爱西域音乐舞蹈。他每三年要举行一次 西域音乐演唱会。每次的音乐会都非常盛大,鼓乐 齐鸣,通宵达旦。天子要选拔梨园中最优秀的演员 表演技艺。杨贵妃也要吹玉笛,弹琵琶,跳西域的 胡旋舞。在宫廷的带动下,长安人人学旋转,学胡 舞成了一时的风尚。每天,许多西域人开的酒店 里,在乐器的伴奏下,胡姬载歌载舞,以招徕客人。 大诗人李白《前有樽酒行》中描写道:“胡姬貌如 花,当炉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 归。”看来,酒店里的欢乐使诗人陶醉了。那时,西 域游牧民族中曾流传的马舞也进入了中原。那些 被汉武帝誉为“天马”的乌孙马,被驯化为舞马,跳 《乌孙马舞》。它们一听到西域乐曲《倾杯乐》(裴神 符创作),就会奋首鼓尾,翩翩起舞,那舞姿憨态百 出。
宋朝宫廷大宴会上所奏的十八调四十大曲 中,明显地含着浓厚的伊州乐和龟兹乐的成分,而 且“乐器多因西域取”(沈辽《龟兹舞》)。当时的十 六种队舞,其中《醉胡腾队》《玉兔浑脱队》《射雕回 鹘队》等都深受西域舞蹈的影响。
西域音乐舞蹈在中原广泛流传后,它不仅影 响了宫廷的音乐舞蹈,影响了民间的音乐舞蹈,而 且还影响到填词、戏剧等各个方面。古代的词都要 按谱填词,合乐歌唱。至今犹存的词牌中的《苏幕 遮》《北庭子》《天仙子》等,都是出自隋唐时代的西 域乐曲。唐代盛行的大型乐舞后来发展成为宋元 戏剧音乐。显然,西域音乐舞蹈艺术对中原文化的 影响是深远的。它在融会于中华艺术文化大动脉 的过程中,为中华民族的音乐舞蹈艺术奉献了自 己的养料,促进了祖国音乐舞蹈艺术的发展。它是 天山文化中对祖国文化最突出、最重大的贡献之一。
今日更新
-
历代行政建置沿革
[2020-04-06]
-
两种文化概念
[2020-04-06]
-
独具特色的衣食住行与风俗信仰
[2020-04-06]
-
慷慨悲歌与好气任侠
[2020-04-06]
-
名胜古迹与历史文化遗存
[2020-04-06]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