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的尚文风气及原因
六朝以前,吴越地区以尚武著称于世,文献所
载吴越人剽悍好斗;但六朝以后,江南却一改南蛮
面孔,竟然以儒雅闻名于世,“敏于习文,疏于用
武”。出现的是父课教、母劝子、妻促夫学的景象。
“其人耻为他业,自髫龀以上皆能诵习,举子应主
司之试,居庠校中有白首不自已者,江以南其俗尽
然”(《震川先生集》卷九《送王汝康会试序》)。
因读书风浓,读书人多,于是,在历代的科考 场上,吴越地区士子大出风头。据雍正《浙江通志》 统计,南宋时,仅浙江便有六千多人考取进士。明 清时代,江南登科入仕之人更多。据《明清进士题 名碑录》统计,明清两朝,仅吴地便有进士四千六 百九十人。由于每科考试,江南士子的考试本领远 比北方士子高,逼得明政府采取消极的“分地而 取”原则,用名额限制江南士子的入仕率,以求保 持地区的大体平衡。又譬如状元,明代全国有八十 九人,吴地有十六人;清代全国有一百二十四人, 吴地有四十四人。以此,吴越地区博得了“状元之 乡”的美誉。状元是进士之首,状元的多少,无疑可 显示地区文化发达的程度。
吴越不仅进士多,而且“文”、“艺”人才也特 多。大部分人读书是为了应试,考进士,做官。但也 有那么一部分人,出于个人兴趣爱好,喜欢研究学 问,喜欢舞文弄墨、琴棋书画。他们多是科场失意 者,有些人即便中了进士、做了官,业余时间仍不 改重文、艺之习。这些名人学子、饱学之士,人称 “江南才子”。吴越地区最有名的才子是明中叶苏 州的“吴中四才子”,即祝允明、唐伯虎、文征明、徐 祯卿。祝、唐“文才转艳”,当时即“倾动流辈”。民间 流传的关于祝、唐的遗闻轶事也特多。此后,凡是 天资聪颖、文章书画皆佳者,常被冠以“江南才子” 之美称。碰巧,江南自然环境好,苏、杭是美女的渊 薮,于是乎,古装戏中,“才子佳人”的故事极多。
因读书风浓,文化家族也多。在封建社会中, 舆论特别看重书香门第。在这种观念支配下,父、 祖、子、孙,经常是几代以读书为荣,久而久之,便 形成了文化家族。文化家族全国各地都有,但就数 量及影响来说,其他地区望尘莫及。文化家族有各 种各样,书画、诗文、医学、科学、技艺等领域皆有。 苏中的顾姓、沈姓、文姓、袁姓,宁波的万姓等,皆 为有名的文化家族。文氏祖籍巴蜀,后唐时迁出, 以后逐步流寓到吴地。自文征明祖文洪始,文氏一 支便以文称于世。至文征明,“主吴中风雅之盟者 三十余年”(《列朝诗集小传》)丁集)。文氏一支影 响更大,文伯仁、文彭、文嘉、文元直、文肇祉、文震 孟、文震亨、文秉、文乘、文柟、文点、文赤、文含、文 泰等,皆在诗坛上负有盛名,前后历经十一代不 衰。“诗文笔翰流布海内,累世不绝,则莫如文氏” (《文氏族谱续集·序》)。宁波万氏出身行伍,明初 以来,世袭宁波卫指挥佥事一职,历代皆“好经史, 并称儒将”。明中叶之万表及其子万达甫,是著名 的浙东王学传人之一。清初,万表之孙万泰,是东 南复社成员之一,蕺山派弟子。他还是黄宗羲的知 己朋友,为黄宗羲之学传播宁波立下过汗马功劳。 万泰有八子,人称“八龙”。最著名的是万斯同、万 斯大二兄弟。其孙万言、万经,玄孙万承勋等,皆有 文名。邵廷采特作《宁波万氏世传》,称曰:“万氏起 军卫,而理学志节酝酿三百年之长,文武不异其 趋,而晦见各伸其用,政为世家,宜哉!”(《思复堂 文集》卷三)。
由尚武到尚文,吴越地区民风的演变,经历了 一个很长的历程。这一转变,始于东晋,结束于宋。 尚文风气的形式,总体上说是汉族儒家文化中心 南移的结果。几次战乱,北方政权南移,文化中心 也南移,于是,儒家文化洗尽了吴越地区原有的野 蛮习气,使之成为南方的儒家文化中心。具体来 说,读书求功名习尚的形成,和科举制的推行分不 开。
中国封建社会是个官本位社会,官是最荣耀 的职业。官员的擢拔方式,六朝行九品官人法。官 人法虽重才学,但更重门第。隋唐以后,行科举制, 中举成了入仕正途,所谓“无论文武,总以科甲为 重,谓之正途,否则,胸藏韬略,学贯天下,皆目为 异路”(葛士浚《皇朝经世文续编》)。科举制相对于 九品中正制来说,是一种进步的官员选拔考试制 度。它“机会均等,门户开放”,不受出身门第、地域 的限制,每个读书人都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竞争 虽激烈,但任何一个用功的知识分子都有入选的 机会。由于中国官本位社会的特性,一旦入仕,高 官厚禄,光宗耀祖,所以,人人以读书求功名为荣。 明清时期,吴地流传的一首《勉学歌》,十分形象地 刻画出了这种尚文习气:(一)君不见东邻一出骑 青,笑我徒步真孤穷。 读书一旦登枢要,前遮后 拥如云从。昔时孑身今富足,大纛高牙导前陆。始 信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二)“君不 见西邻美妇巧画眉,笑我无妻谁娶之。读书一旦高 及第,豪门争许成婚期。昔时孤房今花烛,孔雀屏 开忻中目。始信娶妻莫恨无良缘,书中有女颜如 玉。”(三)“君不见南邻有顷业有余,笑我饥寒苦读 书。读书一旦登云路,腰间紫袋悬金鱼。昔时箪瓢 今粱肉,更是全家食无禄。始信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四)“君不见北邻飞宇耸云端, 笑我屋漏门无关。读书一旦居相府,便有广厦千万 间。昔时苇檐今梁木,画栋雕甍成突兀。始信安居 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褚人获《坚瓠集》 五集卷一)读书的回报率如此之高,有名、有利、有 屋、有妻,自然,每一个读书人都会发疯似地追求 读书做官,使吴越地区形成了浓厚的读书求功名 风气。
江南发达的经济,也为读书风的形成创造了 条件。科举制面向全国,全国各地都有读书人,都 出过不少进士,才士。而吴越地区读书风独独比其 他地区浓,当有些特殊原因,譬如财力的雄厚。江 南由于经济普遍发达,一般稍有资产的富农以上 家庭,都有能力供子女读书。而江南普遍较北方富 裕,使读书人多,科考本事大,在一定程度上压倒 了北方士人,致明清政府甚至采取限额办法。此 外,江南士子的尚学易进与江南人的天生聪颖、机 灵也分不开。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商品经济的发 达,吴越地区人和北方人的粗犷、豪爽相比,显得 机灵、乖巧。他们特别会读书,会猜题。据说,明清 时期,江南士子选刻的时文选本一出,商人们即将 之贩运到北方,北方士子推崇备至。江南优美的自 然风光、悠闲的生活情调,也使吴越地区的人特会 读书,尚文风气越来越浓。
当然,吴越地区的尚文,并不是每个角落都荡 漾读书之风。大体说来,太湖流域、钱塘江流域读 书风气较浓。史称苏州“文物萃东南之佳丽,读书 衍邹鲁之源流”(明莫照《苏州赋》)。南京则是明清 时期全国最大的文化中心。杭州、金华、绍兴、嘉 兴、湖州等地,学风亦浓。而宁波、台州、温州、丽 水、衢州等浙东、浙南地区,则相对读书风淡,而经 商学艺之风颇浓。
因读书风浓,读书人多,于是,在历代的科考 场上,吴越地区士子大出风头。据雍正《浙江通志》 统计,南宋时,仅浙江便有六千多人考取进士。明 清时代,江南登科入仕之人更多。据《明清进士题 名碑录》统计,明清两朝,仅吴地便有进士四千六 百九十人。由于每科考试,江南士子的考试本领远 比北方士子高,逼得明政府采取消极的“分地而 取”原则,用名额限制江南士子的入仕率,以求保 持地区的大体平衡。又譬如状元,明代全国有八十 九人,吴地有十六人;清代全国有一百二十四人, 吴地有四十四人。以此,吴越地区博得了“状元之 乡”的美誉。状元是进士之首,状元的多少,无疑可 显示地区文化发达的程度。
吴越不仅进士多,而且“文”、“艺”人才也特 多。大部分人读书是为了应试,考进士,做官。但也 有那么一部分人,出于个人兴趣爱好,喜欢研究学 问,喜欢舞文弄墨、琴棋书画。他们多是科场失意 者,有些人即便中了进士、做了官,业余时间仍不 改重文、艺之习。这些名人学子、饱学之士,人称 “江南才子”。吴越地区最有名的才子是明中叶苏 州的“吴中四才子”,即祝允明、唐伯虎、文征明、徐 祯卿。祝、唐“文才转艳”,当时即“倾动流辈”。民间 流传的关于祝、唐的遗闻轶事也特多。此后,凡是 天资聪颖、文章书画皆佳者,常被冠以“江南才子” 之美称。碰巧,江南自然环境好,苏、杭是美女的渊 薮,于是乎,古装戏中,“才子佳人”的故事极多。
因读书风浓,文化家族也多。在封建社会中, 舆论特别看重书香门第。在这种观念支配下,父、 祖、子、孙,经常是几代以读书为荣,久而久之,便 形成了文化家族。文化家族全国各地都有,但就数 量及影响来说,其他地区望尘莫及。文化家族有各 种各样,书画、诗文、医学、科学、技艺等领域皆有。 苏中的顾姓、沈姓、文姓、袁姓,宁波的万姓等,皆 为有名的文化家族。文氏祖籍巴蜀,后唐时迁出, 以后逐步流寓到吴地。自文征明祖文洪始,文氏一 支便以文称于世。至文征明,“主吴中风雅之盟者 三十余年”(《列朝诗集小传》)丁集)。文氏一支影 响更大,文伯仁、文彭、文嘉、文元直、文肇祉、文震 孟、文震亨、文秉、文乘、文柟、文点、文赤、文含、文 泰等,皆在诗坛上负有盛名,前后历经十一代不 衰。“诗文笔翰流布海内,累世不绝,则莫如文氏” (《文氏族谱续集·序》)。宁波万氏出身行伍,明初 以来,世袭宁波卫指挥佥事一职,历代皆“好经史, 并称儒将”。明中叶之万表及其子万达甫,是著名 的浙东王学传人之一。清初,万表之孙万泰,是东 南复社成员之一,蕺山派弟子。他还是黄宗羲的知 己朋友,为黄宗羲之学传播宁波立下过汗马功劳。 万泰有八子,人称“八龙”。最著名的是万斯同、万 斯大二兄弟。其孙万言、万经,玄孙万承勋等,皆有 文名。邵廷采特作《宁波万氏世传》,称曰:“万氏起 军卫,而理学志节酝酿三百年之长,文武不异其 趋,而晦见各伸其用,政为世家,宜哉!”(《思复堂 文集》卷三)。
由尚武到尚文,吴越地区民风的演变,经历了 一个很长的历程。这一转变,始于东晋,结束于宋。 尚文风气的形式,总体上说是汉族儒家文化中心 南移的结果。几次战乱,北方政权南移,文化中心 也南移,于是,儒家文化洗尽了吴越地区原有的野 蛮习气,使之成为南方的儒家文化中心。具体来 说,读书求功名习尚的形成,和科举制的推行分不 开。
中国封建社会是个官本位社会,官是最荣耀 的职业。官员的擢拔方式,六朝行九品官人法。官 人法虽重才学,但更重门第。隋唐以后,行科举制, 中举成了入仕正途,所谓“无论文武,总以科甲为 重,谓之正途,否则,胸藏韬略,学贯天下,皆目为 异路”(葛士浚《皇朝经世文续编》)。科举制相对于 九品中正制来说,是一种进步的官员选拔考试制 度。它“机会均等,门户开放”,不受出身门第、地域 的限制,每个读书人都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竞争 虽激烈,但任何一个用功的知识分子都有入选的 机会。由于中国官本位社会的特性,一旦入仕,高 官厚禄,光宗耀祖,所以,人人以读书求功名为荣。 明清时期,吴地流传的一首《勉学歌》,十分形象地 刻画出了这种尚文习气:(一)君不见东邻一出骑 青,笑我徒步真孤穷。 读书一旦登枢要,前遮后 拥如云从。昔时孑身今富足,大纛高牙导前陆。始 信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二)“君不 见西邻美妇巧画眉,笑我无妻谁娶之。读书一旦高 及第,豪门争许成婚期。昔时孤房今花烛,孔雀屏 开忻中目。始信娶妻莫恨无良缘,书中有女颜如 玉。”(三)“君不见南邻有顷业有余,笑我饥寒苦读 书。读书一旦登云路,腰间紫袋悬金鱼。昔时箪瓢 今粱肉,更是全家食无禄。始信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四)“君不见北邻飞宇耸云端, 笑我屋漏门无关。读书一旦居相府,便有广厦千万 间。昔时苇檐今梁木,画栋雕甍成突兀。始信安居 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褚人获《坚瓠集》 五集卷一)读书的回报率如此之高,有名、有利、有 屋、有妻,自然,每一个读书人都会发疯似地追求 读书做官,使吴越地区形成了浓厚的读书求功名 风气。
江南发达的经济,也为读书风的形成创造了 条件。科举制面向全国,全国各地都有读书人,都 出过不少进士,才士。而吴越地区读书风独独比其 他地区浓,当有些特殊原因,譬如财力的雄厚。江 南由于经济普遍发达,一般稍有资产的富农以上 家庭,都有能力供子女读书。而江南普遍较北方富 裕,使读书人多,科考本事大,在一定程度上压倒 了北方士人,致明清政府甚至采取限额办法。此 外,江南士子的尚学易进与江南人的天生聪颖、机 灵也分不开。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商品经济的发 达,吴越地区人和北方人的粗犷、豪爽相比,显得 机灵、乖巧。他们特别会读书,会猜题。据说,明清 时期,江南士子选刻的时文选本一出,商人们即将 之贩运到北方,北方士子推崇备至。江南优美的自 然风光、悠闲的生活情调,也使吴越地区的人特会 读书,尚文风气越来越浓。
当然,吴越地区的尚文,并不是每个角落都荡 漾读书之风。大体说来,太湖流域、钱塘江流域读 书风气较浓。史称苏州“文物萃东南之佳丽,读书 衍邹鲁之源流”(明莫照《苏州赋》)。南京则是明清 时期全国最大的文化中心。杭州、金华、绍兴、嘉 兴、湖州等地,学风亦浓。而宁波、台州、温州、丽 水、衢州等浙东、浙南地区,则相对读书风淡,而经 商学艺之风颇浓。
今日更新
-
历代行政建置沿革
[2020-04-06]
-
两种文化概念
[2020-04-06]
-
独具特色的衣食住行与风俗信仰
[2020-04-06]
-
慷慨悲歌与好气任侠
[2020-04-06]
-
名胜古迹与历史文化遗存
[2020-04-06]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