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人和秦人

2020-04-06 可可诗词网-地域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商人的活动中心在河南东部和中部,河南的 商文化影响了陕西商文化的发展。
        关中商文化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 商文化主要分布在泾河下游和西安以东地区,以 华县南沙村、蓝田老牛坡、怀真坊、耀县兆村等遗 址为代表。分析表明商代建立伊始,其势力已达关 中东部。关中西部当时为氐羌所居,《诗经·商
        颂·殷武》云:“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 莫敢不来王。”说明当时关中羌人也与商王朝保持 着联系。第二个时期,在武丁以前。含商文化因素 的遗址已向西推至关中西部的扶风、岐山县内。泾 水和漆水下游此时均有商遗址发现。结合同期殷 商甲骨对周的记载,此时商周文化已在这一区域 展开争夺。第三个时期,大体相当太王迁岐及以 后,此时关中商文化遗址发现甚少。仅在渭河南岸 袁家崖等地略有孑遗,而文化面貌亦与殷墟不同, 标示此时商文化在关中全面退却,关中大部已为 先周文化占据,史称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当 非虚言。
        陕南城固出土的大批商代青铜器,说明商时 陕南为蜀族活动的中心。到了西周时期,蜀族才从 陕南转移到四川成都。陕北绥德清涧等地出土的 商代文物表明这一带与晋西北系殷卜辞常见的鬼 方文化遗存。
        周人原是陕西关中西部黄土高原的弱小部 落,屡受夏、商王朝的压迫,终因自强不息而崛起。 周的祖先弃擅长种植,帝舜封弃于邰,号曰后稷, 后世推之为中华农业的始祖。夏建立后,周族首领 被任命为农官。传至不窋,夏后氏昏乱,不事稼穑, 周人失官而被迫逃窜于戎狄之间(《尚书·大 诰》)。这是周人第一次大迁徙。周人在戎狄间生活 艰辛,传至公刘,第二次大迁徙至泾水中游的豳。 他率领族人“复修后稷之业”,探水源,察地形,划 地界,“彻田为粮”,大力发展生产。修建宗庙。建立 武装。1980年,在这一带的长武碾子坡发现先周 房屋基址、窖穴、灰坑、陶窑等遗迹百余座,墓葬二 百多座。为研究这一时期周人文化提供了珍贵的 实物资料。
        以后周族发展为商朝西部的强大部落。从商 王武丁卜辞常见的“周侯”字样,可知此时周人大 概已受封为西方侯国。卜辞中还有商王向周发布 命令,周人受命从征,参加田猎,向商王进献龟甲、 子女的记载。在交往中周人接受商文化的先进影 响,加速了自身发展。
        周人经济的发展,引来戎狄的凯觎。古公亶父 审时度势,说服族人进行第三次大迁徙,来到岐山 下的周原。其他方国和部落“闻古公仁”,纷纷追随 而至。周原是商文化影响较深的地区,古公亶父率 族人第一件事就是“贬戎狄之俗”,接受先进文化, 重新划分土地,发展生产。“作五官有司”,建立国 家机器,创造了辉煌的周原文化,也开始了灭商的 准备。《诗经·大雅》赞曰:“后稷之孙,实维太王, 居岐之阳,实始翦商。”
        周原位于关中平原西部,东距西安一百公里 的扶风岐山县境。东西长约五公里,南北宽三公 里,其内分布着大量的西周建筑、墓葬、制铜和制 骨作坊等遗址。1976年以来,除了搞清了这个早 周都城的地望范围外,还发掘了两处西周早期和 中期的宫殿(宗庙)建筑基址,试掘了扶风县黄堆 乡云塘村西周制骨作坊遗址,发掘扶风法门乡庄 白村、岐山京当乡贺家村西周墓葬一百多座,清理 了庄白、云塘、凤雏村等多处西周窑藏。中轴对称 的廊院式宗庙建筑遗址将这一中国传统建筑形式 追溯到三千年前的西周。建筑广泛使用板瓦、筒 瓦、瓦当。这是周人对古代建筑的杰出贡献。包括 二百八十四字的史墙盘(建国以来考古发现文字 最多的商周铜器)在内的大批青铜器及铭文以及 三百片有字西周甲骨,标志着周人足以自是的文 明水准。
        太王晚年有意传位给太姜所生的幼子季历, 以便加强周姜两族的联系,对付戎狄和商朝。聪明 的太伯和仲雍善解人意,为了避免内部纷争,痛快 地表示愿意让位给弟弟。他们离开周原家乡,断发 文身,到了遥远的南方。第四次周人南迁虽然人数 不一定很多,但路途遥远,开周人经营南国之先 河。
        季历继位不负众望,讨平西北诸戎,向东逼近 商王朝。季历而后文王姬昌继位,重视生产,发展 经济,体恤人民,“敬老慈少”。文王勤于政事,以致 “日中不暇食”。礼贤下士,《尚书·无逸》赞曰:“济 济多士,文王以宁。”身怀文韬武略的姜尚、足智多 谋的商大臣辛甲、太颠、散宜生等先后投奔文王。 商王恐惧殊甚,囚文王于羌里七年,文王忍辱韬 晦,出狱后,矢志不移,不断扩充领地。以至“三分 天下有其二”。末年毅然迁都到沣(即今长安县西 北沣河以西),周人第五次大迁徙将大本营推到翦 商前沿。
        文王迁丰后第二年去逝。其子武王继承其遗 志,为了东进灭商,又第六次迁都至镐(即长安沣 河以东斗门一带)。牧野一战而终于推翻商朝统 治。5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西安西南十二公 里的长安县沣河两岸发现总面积逾十平方公里的 西周沣镐遗址(公元前11世纪至前771年),发现 墓葬及附葬东马坑约四百座和一些小型居址、窖 穴,并出土大量石器、铜器、陶器、骨角蚌器、原始 青瓷及各种质料的艺术品。
        武王病逝后,成王在周公辅佐下,平定三监武 庚之乱。为加强统治,将同姓贵族异姓亲戚功臣分 封至全国。荀子说周初立国七十有一。分封是周文 化向全国的一次大进军,周人先进的生产技术、文 化、制度带到新迁地,极大促进了新迁地的发展。
        纵观周人的崛起可以看出,周人不恋旧土,无 畏进取,不断开拓有利的生存空间,脚踏实地地抓 住每个发展机遇,不仅促进了自身的文明和发展, 而且对整个古代文明和进步做出了贡献。
        秦人是居于陕西西部和甘肃东部一带古老的 嬴姓部落。传说秦人始祖大业是颛顼帝孙女误吞 玄鸟(燕子)蛋而生。秦人是善于养马与驾车的民 族。大业的五世孙费昌曾在鸣条大战中为商汤驾 车,为打败夏桀立下战功。周穆王时,西垂嬴姓部 落首领造父因善御得宠,为穆王驾车西巡,使他 “乐而忘归”。首领非子率众在汧渭之间(今宝鸡一 带)为周孝王养马,因功封于秦(今甘肃清水县)。 至此,这支嬴氏部落才正式称为“秦人”。西周晚 期,西部戎狄不断入寇渭河流域。周王室利用首领 秦仲、庄公统帅秦人,终于打败西戎。庄公因封“西 垂大夫”。
        秦庄公在位四十四年而传位于襄公。襄公即 位第二年迁汧(今陇县)。近年在陇县边家庄发掘 了包括五鼎四簋大夫墓在内的春秋秦墓。在墓地 附近有一座春秋早期的故城遗址,考古学家推测 此地即襄公徙汧都之处。公元前771年周幽王遭 申侯、犬戎之乱。秦襄公率兵勤王,并护送平王东 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此被平王正式封为诸侯, 得到岐山和丰京之地。自此秦国出现。司马迁称赞 “秦起襄公”,视襄公为秦国创始人。
        此时秦国封地还为强大的犬戎所占据,襄公 以下四代国君前后八十多年西讨东征,终于在公 元前687年统一关中,建立起以丰、岐为中心的千 里秦国。至秦穆公,广招天下贤才,用五张羊皮换 回在楚为奴的百里奚,请出隐居宋国的蹇叔,重用 擅于相马的伯乐和九方皋,大力发展农业畜牧业, 终于攻灭西戎十二国,成为威震天下的春秋五霸 之一。
        秦人从德公元年(前677)到献公二年(前 383)的二百九十多年间,一直定都雍城。十九位国 君以雍都为中心的苦心经营为后来秦始皇一匡天 下奠定了基础。雍城经过三十年来的考古调查、钻 探、发掘,初步摸清了雍城的位置、形制规模,城里 的三大宫殿区及城郊宫殿等建筑遗址,城南包括 秦景公墓在内的规模宏大的秦公陵园及小型墓葬 区,为秦国早期历史考古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
        战国初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率先强大。 公元前408年,魏将吴起西渡黄河,大败秦军,筑 郡西河(今陕西东部洛河以东,黄河以西地区)而 酣睡秦人卧榻之旁。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即位, 励精图治,毅然离开先祖立业三百年的故都雍城, 迁往可“东通三晋,北却戎狄”的东部边境栎阳(今 临潼武屯镇东北古城屯),以示血耻河西的决心。 考古勘探表明,秦栎阳东西长一点八公里,南北宽 二点二公里,有六门三街,未见豪华宫殿与享乐场 所,可见一切是从战时军事需要出发的。在栎阳, 献公“初行为市”,建立商市,发展经济。后又“为户 籍相伍”,废除人殉。厉兵秣马、屡败韩、魏大军。后 孝公继位,更用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攻入河东,直 取魏都安邑。现陈列于咸阳博物馆,出土于咸阳塔 尔坡的安邑下官钟当为秦陷魏都的战利品。公元 329年,魏在三代秦王潮水般的攻势之下,终于签 定城下之盟。河西之争刚一结束,便又传来秦横扫 六合的一阵紧似一阵的马蹄声。
        栎阳位于关中东部,地湿而易水患。一旦敌人 突破黄河,便无险可守。故秦孝公十二年(前 350),迁都咸阳。咸阳位于关中腹地,南临渭水,北 依塬阪,物产丰富,易守易进,故直至二世秦亡(前 207),经七代国君长达一百四十三年的经营,雄踞 关中,虎视天下,位列国之首。及秦王嬴政,“奋六 世之余烈”,十年间,秦军铁蹄便踏平韩、赵、魏、 楚、燕、齐。其后咸阳又跃为全国首都,“天下辐 辏”,堪称当时世界的东方明珠。五十年代以来,在 这里发掘了各类遗址遗迹二百三十余处,其中包 括秦一号宫殿遗址在内的六处经过试掘和重点发 掘,揭露面积一万五千余平方米,清理战国秦墓一 百二十八座,出土和采集文物五千多件。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