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牧人

2023-11-18 可可诗词网-地域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蒙古民族继承并创造的草原文化是以游牧为 特征的。有大量史料证明,蒙兀室韦人和乌洛侯人 在公元五、六世纪前就开始了从渔猎经济向畜牧 业经济的过渡。到公元8世纪初,“蒙兀室韦”的一 部分迁到鄂嫩、土拉、克鲁伦三河发源地肯特山一 带,而另一部分则迁到阴山地区,他们告别了哺育 他们成长的森林大河来到了辽阔的草原,这时其 畜牧经济获得了飞速的发展。
        文献史料记载,在10世纪至12世纪,蒙古族 的牧业经济已相当繁盛。北逾火里秃麻,南抵玉你 伯牙,东到呼伦贝尔,西至也尔的失河一带到处都 有游牧民的畜群和毡帐,他们逐水草,便畜牧,游 牧行程或方千里,或方百里。12世纪,有名的札只 刺部落以养羊著名,居住在阿尔泰山和杭爱山之 间的乃蛮部和居住在鄂尔泽河流域的克烈部则是 善于养马的部落。据《契丹国志》载:
        正北至蒙古里国……每四季出行, 惟逐水草,所食惟肉酪而已,不与契丹争 战。惟以牛羊驼马皮毳之物与契丹交易, 南至上京四千余里。
        牛、马、驼、山羊、绵羊被称为“五畜”。
        羊在蒙古族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蒙古羊为 我国三大羊种之一。产于锡林郭勒东部草甸草原 和干旱草原的乌珠穆沁羊,产于锡林郭勒盟、巴彦 卓尔盟荒漠草原的蒙古羊都为优秀良种。蒙古牧 人培育了乌珠穆沁马、百岔铁蹄和乌审马等适应 草原山地沙漠条件的优良类群。乌珠穆沁马并不 高大,颈短而厚,胸腔宽大,背长而圆,体质强健, 耐于坐骑。蒙古族养牛的历史也非常遥远。其用途 与农耕民族不同。游牧迁徙之时,战事频繁之际, 牛都是搬运辎重的依仗。骆驼为蒙古族驯养的家 畜之一,有双峰者、孤峰者、无峰者,双峰驼是内蒙 古的特产。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看,草原民族只能 依赖于畜牧业。《黑鞑事略》记云:“其气候寒冽,无 四时八节,四月、八月常雪,其地草至五月始青,八 月又枯。”《长春真人西游记》云:“皆黑车白帐,随 水草放牧,尽原隰之地,无复寸木,四望惟黄云白 草……。”牧业是蒙古民族成长、繁衍、承传的经济 基础,为蒙古族的物质文化之源。牲畜具有生活资 料的价值,牲畜具有交换价值,牲畜还具有生产资 料的价值。
        牧业经济有下列特点:
        其一,游动性。农业收获的标志是果实。牧业 收获的标志则是牲畜。游牧经济的周期与农业的 周期皆然不同。对于草原牧人来说,这一标志就是 接羔,其生产周期相当于两次繁殖之间的这段时 间。因此必须把各个工序、各个季节看做是一个整 体的组成部分,而不能与整个周期脱节,因此游动 乃是恢复使用牧场繁殖力的唯一可行的办法。《多 桑蒙古史》云:“此种游牧民族因家畜之需食,常常 不断之迁徙。一旦其地牧草已罄,即卸其帐。其杂 物器具以及最幼之儿童,载之畜背,往求新牧地。 每部落各有其标志,印于家畜毛上。各部落各有其 地段,有界限之,在此段内,随季侯而迁徙。”从一 个牧场游动到另一个牧场,不仅为了保证牧畜的 饲料,而且也是为了恢复使用牧场的繁殖力,以便 在一个生产周期相对季节有可能重新返回。因此 游牧民族有“游动王国”之称。
        其二,脆弱性。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天下哪里 有水草,哪里就可以放养更多的牲畜,哪里就是他 们的家。他们的经济生活只是单纯地依靠自然界 水草茂盛的环境,重复着简单的再生产。农业与牧 业虽然都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但是后者 所受的自然的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比前者为深为 大。
        牧业常受到雪灾的威胁。牧民族之为“白灾”。 在严寒的冬季,暴风雪常常突然袭来,有迅雷不及 掩耳之势,造成巨大的灾害。据《蒙疆牧业状况调 查》披露:1934年发生了一场罕见的大雪灾,当地 牲畜总数的三分之二倒毙死亡,其景象惨不忍睹。 由于地处高原,气候复杂多变,初为晴日,须臾为 雪。历史上对“白灾”的记载不绝史书。《元史》卷十 五云:“以往岁北边大风雪,拔突古伦部牛马多死, 赐米千石。”《元史》卷一百三十六云:“朔漠大风 雪,羊马驮畜尽死,人民流散,以子女鬻人为奴 婢。”《元史》卷三十八云:“河州路大雪十日,深八 尺,牛羊驼马冻死者十九,民大饥。”鲁不鲁乞曾真 实地记录了他所目睹的严寒:“那些地区是极为严 寒的,从开始结冰时起,直至五月份,才开始融化。 甚至在五月份,每天早晨还结冰……不过,在冬 季,它从来不融化……当我们于复活节前后在那 里时,大风带来的严寒冻死了无数牲畜,在那里, 冬季下雪很少,在复活节前后,即四月底,就下着 非常大的雪……”倏忽之间,牲畜倒毙于雪野,其 损失无法计算。
        与之并行的还有“旱灾”,蒙古牧人称之为“黑 灾”。草原畜牧业的生产过程是以牧草为第一性生 产,以牧畜为第二性生产的能量转化过程。只有草 畜之间形成均衡、协调的能量循环转换关系,才能 保证草原畜牧业生产与再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及 其生态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在畜牧地区,干旱经常 发生。年降雨量非常低,所以无雨对畜牧业生产意 味着更大的危机,特别是在夏季旱灾和冬季雪灾 相继发生的情况下,畜牧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据 1977年出版的《综合考察专辑·内蒙古畜牧业》 披露:“内蒙古牧业区内,这里每隔四、五年就会发 生一次危害牧业生产的‘白灾’或‘黑灾’。”对此, 史书屡有记载。《元史》卷二载:“是岁大旱,河水尽 涸,野草自焚,牛马十死八九,人不聊生。”《元史》 卷三十四载:“铁里干、木怜等三十二驿,自夏秋不 雨,牧畜多死,民大饥……”在西部阿拉善地区,旱 灾最多,而对于旱灾,人们束手无策,没有控制和 驾驭的能力。此外,还会有雷击、火灾、冰霜、地震 等灾害。
        即使在没有自然灾害和疾病的情况下,饲养 牲畜也绝非易事。蒙古族谚语说:“秋季坛中多聚 油,春季圈中少死犊。”“秋天不积草,来年无春 羔。”牧民们养畜的俗语是:“夏饱、秋肥、冬瘦、春 死。”游牧者与农耕者都是依赖于自然环境的。他 们期望得到的收获往往都有听天由命的性质,但 是前者的预测性更小,而冒险性、偶然性更大,其 经济比农耕民族脆弱。
        其三,分散性。民族志学者在给游牧经济下定 义时指出,游牧经济带有分散性,它所采取的基本 的经济形式,是整年分散的游牧,且大部分或绝大 多数是携家带口地随畜群移动。《内蒙古纪要》云: “蒙人生涯,端资牧畜,孳养生息应须广泛之地域。 聚族而居,实与其生业不能相容,故村落之集团, 多不过二三十户,少或二三户,远隔数里,或十余 里。开放地域外,几无市街,平沙无垠,人迹罕见, 草泉深处,始有人居,其与内地比邻者,情形稍 异。”游牧经济需要定期的迁移组合,他们需广泛 的领土区域,这点与农业经济不同。虽然二者都以 土地为生产资料,但是在游牧社会中游牧民的劳 动是通过一种特殊的途径附着于土地上的,与农 耕民族不同。
        正因为牲畜成为牧民唯一的价值判断,繁殖 家畜成为牧民唯一的追求,农畜增多,不可能集在 一起放牧;所以必须分群,也必须分别照管,所以 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其年长的一些男儿们,必 须要离开父母,另立穹帐。相对农业民族来说,游 牧民族更为自由,他们可以在广袤的草原上纵横 奔驰。游牧者的社会界限是经常变动的,可能一些 人在某个时期是完全独立分散的,而到了另一时 期另一地方则必须与他人结合成强大的群体。
        总之,逐水草而居是草原民族生产、生活方式 的基本特征。我国古代诗人陈宜甫诗云:
        北方毡车千万辆,健牛服力骆驼壮。 清晨排作雁阵行,落日分屯夹毡帐。 辙分古道辨东西,白雪黄云不可迷。 ……
        古时称草原之乡为行国。就其整体来说,行国 的民族融化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继承性, 不像城国农业民族那样显著,那样持续,那样原委 分明。因为人和地不那么结合,不那么深远。这是 理解草原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这个基本 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很难理解草原文化的特征。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