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天下之胸腹”的地理形势

2024-08-21 可可诗词网-地域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上面谈魏国疆域沿革时曾经说,魏国的疆域 比较分散,主要由东、西两大部分构成:西部是以 旧都安邑(今属夏县)为中心的山西晋南地区,这 里是魏国前期阶段的活动基地;东部是以新都大 梁(今开封市)为中心的河南北中部地区,当时称 “东地”,是魏国中、后期的活动基地。东、西两地之 间以上党地区为交通孔道而相连,其形状大体类 似人体的胸腔部位,故被称作“天下之胸腹”。
        号称天下之胸腹的魏国,其地理形势的显著 特点是平坦肥沃,物产丰富,人口稠密,交通便利, 这对于魏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 响。据《战国策·魏策一》记载,当年纵横家领袖苏 秦和张仪在游说魏王时,曾对魏国地理形势的政 治和经济意义作过如下分析:从政治上讲,魏国 “地四平”,“无有名川大山之阻”,故交通方便,有 利于向外拓展,尤其是大梁一带,可以“马驰人 趋”,“不待卷而至”四方各地。这样一来,魏国自然 成了诸侯争夺的要地。因此,从这一方面来看,“魏 之地势,故战场也”,只要国富兵强,屯驻重兵“戍 守四方”,便可以扼位天下“咽喉”,立于不败之地;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一旦国家衰败削弱,遭受四邻 入侵,也会因为无险可守而陷入“四分五裂”的险 境。从经济上讲,魏国地处中原黄河流域,土壤肥 沃,气候温暖,具备发展农业生产的优越的天时地 利条件。因此在魏国,谷物遍布田野,“庐田庑舍, 曾无所刍牧牛马之地”,没有用来放牧牛马的闲散 荒土,再加上富饶的盐铁资源和“条达辐辏”的交 通之便,从而使得当时的魏国,“人民之众,车马之 多,日夜行不休已,无以异于三军之众”,经济上一 派生机。所以苏秦断言:“臣窃料之,大王之国,不 下于楚”;“魏,天下之强国也。”这说明,优越的地 理环境是使魏国得以成为天下之强国的客观前 提,也是魏国文化繁荣昌盛的物质基础。
        同时,魏国疆域又主要是在当年晋国本土的 基础上扩展起来的。三家分晋时,魏国获得了曾是 晋国腹地的山西晋南大片领土,由此构成了它的 西部疆域,三家灭晋后,晋国的都域新田(今侯马 市)及其第二大都邑曲沃(今闻喜县东北)也归属 魏国;作为魏国东部疆域的河南豫北地区,当时称 “河内”,也主要来自于晋文公时代的晋国版图。如 上所说,当年晋文公为称霸诸侯,曾以“尊王攘夷” 相号召,率师援助周襄王平定了太叔带之乱,挽救 了周室危机,由于“勤王”有功,“襄王以河内赐晋 文公”,就是把作为“畿内八邑”的阳樊、温、原(今 济源县一带)、州、陉、��(今沁阳县一带)、组、攒茅 (今修武县一带)等地划归晋国版图,从此“晋始有 河内之土”(《汉书·地理志下》)。三家分晋后,晋 国的河内之土为魏国所占有。由此可见,魏国东、 西两部分疆域的主体,基本上都属于当年的晋国 本土,尤其是作为晋国腹地的山西晋南地区,后来 又成为魏都安邑所在地和魏国前期的政治统治中 心。这些说明,相对于韩、赵两国而言,魏国更多地 继承了晋国本土上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传统。魏 国疆域沿革的这一历史特点,对于战国时代的魏 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三家分晋后,“魏与 韩、赵共分晋地,号曰三晋。然韩、赵未闻自称晋 国,而魏独以晋称。”(林春薄《开卷偶得》卷七)魏 国在战国时代长期自称为晋,也长期被人称作晋, 正反映了魏国文化与晋国本土文化的深刻内在联 系。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