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方山中云水洞
上方山在北京房山县南部,为太行山余脉的大房山支脉,主峰海拔880米。它的东北距中国猿人遗址——周口店有40里。这里奇峰陡绝、山峦秀丽、古木参天,有云水洞、天柱峰等九洞十二峰,还有以兜率寺为中心的七十二茅庵等佛教古迹。此山在隋唐时已成为佛教胜地,以后历代扩建修葺,成为规模巨大的房山佛教区之一。
七十二庵星星点点分布在群山之间。接待庵是在上方山脚下倚山而建的四合院,这是七十二庵的头一庵,也是登山的起点,是专为接待拜佛烧香和游览人而设的,来人在此稍加休息,准备踏上崎岖险要的道路。
从接待庵北上,跨上山口,就见左右两边的山崖耸立,头上只露出碧蓝的一线天,路狭窄而曲折,眼见无路可行了,但一转过山弯,另一境界又呈现在眼前。在陡峭的山根下,石壁间的裂缝中有一小洞,叫天王洞。洞内,在阴阳明暗之间,好像有一个一尺左右高低的天王像伫立其间,到近处一看,只不过是块凸出的石壁而已。再向前行,有一小岭,虽不高却陡绝,爬起来非常吃力,当走过这一段坎坷路程后,无不气喘汗流,因此这一小岭名发汗岭。
爬过发汗岭,远远可望见一簇梵宇精舍,这就是险要的云梯庵。它建于断岩绝壁之间,如半山之巢,极为险峻,自山脚下有云梯依山势凿石而蹬,云梯盘折而上,约高二百级,每级间高度使人登起来有吃力的感觉,两旁有铁链供人攀扶。越登高越仿佛人直入云霄,在云梯的尽处便是云梯庵。它只有几间小房,左倚高岩,右临深壑,正当山路的咽喉之处,是上下山的必经之路,位置险要,站在庵的门前可饱览群山奇色。现庵内仅保存几尊道教的神像,是明代晚期的遗物。
从云梯庵北上,过了款龙桥,就到了七十二庵中最宏伟的兜率寺,也称上方寺。寺位于群山中峰,倚山而建,殿宇巍峨,神像庄严,寺四周松柏成荫,槐柳密布。大殿保存着明代风格,殿前有明代的石碑三座,碑文记载着庙的历史和兴建情况。正殿后檐墙外并排嵌有四十二章佛经,分别刻在十五块雕板上,笔法挺秀。寺山门对面的山峰名叫摘星坨,是上方山的最高峰。
塔院在兜率寺的西南,有许多埋葬僧骨的墓塔,时代最远的是一座辽代石塔,距今已将近九百年。它反映了上方山过去僧侣众多,规模宏大。
藏经阁是座近代建筑,保存完整。地藏殿,文殊殿因年久失修,已野草横生,满目荒凉。驰名的柏树王,至今仍枝繁叶茂,奕然独存,树干粗约5米,吸引不少游客。
大慈悲观音庵,有正殿三间,殿正中有观世音菩萨和二胁侍——善财、龙女的塑像,像周围有悬塑云山海水,两旁各有六尊菩萨塑像,即所谓的十二圆觉。在观音像后壁的悬塑也是别具一格。
上方山的九洞十二峰也是景致怡人。峰以天柱峰最为险峻,至今无路可攀,只能望峰兴叹。洞以云水洞最为奇妙,可长驱直入,一饱眼福。
云水洞在上方山西部,距兜率寺约有8里,洞前有大悲庵小庙一座,殿宇三间,两山墙有壁画,人物生动逼真,色彩鲜艳,画旁壁上布满了游人题记,最早的有康熙年间的游者,绘画的风格也是明代晚期的作品,是北京地区现存的几处较名贵的壁画之一。
云水洞洞口向南,入口处建有大悲庵碑一座,是清康熙三十年(1691)显亲王撰记。自洞口入内,有一段路非常狭,只能匍匐蛇行,过后就进入宽敞的洞厅了。洞厅由六处组成,每两厅间由窄狭的管道相接。洞内漆黑,伸手不见五指,手电筒的光线犹如一线荧光,必须燃起火把照亮。洞内布满钟乳石,形状各异,有的像卧虎山,有的像长眉罗汉,有的像西瓜地,有的像雪花山。而钟楼、鼓楼、石锣则是各色石笋,用木棍击之,可发出钟、鼓、锣的声音。洞中各种不同的景色,随着人们不同的想象力和欣赏能力,对变化万端、层出不穷的钟乳石赋予丰富多彩的造型。最壮观的是洞的尽头,有高约数丈的小山,上面的石笋有高、有低、有粗、有细,有的直立,有的斜倚,多似人形,故起名十八罗汉。从洞顶下垂的钟乳石,数不胜数,形状如伞似幡,如惟幕、如飘带,下面十八罗汉围在四周,真是一处不可思议的“西天梵境”。
上方山既有优美的自然景色,又有散布在山群中,依山势,因地制宜建成的各种建筑物,加上明代精美的塑像和壁画,再伴以天然奇妙的云水洞,真好像一处人间天堂。
七十二庵星星点点分布在群山之间。接待庵是在上方山脚下倚山而建的四合院,这是七十二庵的头一庵,也是登山的起点,是专为接待拜佛烧香和游览人而设的,来人在此稍加休息,准备踏上崎岖险要的道路。
从接待庵北上,跨上山口,就见左右两边的山崖耸立,头上只露出碧蓝的一线天,路狭窄而曲折,眼见无路可行了,但一转过山弯,另一境界又呈现在眼前。在陡峭的山根下,石壁间的裂缝中有一小洞,叫天王洞。洞内,在阴阳明暗之间,好像有一个一尺左右高低的天王像伫立其间,到近处一看,只不过是块凸出的石壁而已。再向前行,有一小岭,虽不高却陡绝,爬起来非常吃力,当走过这一段坎坷路程后,无不气喘汗流,因此这一小岭名发汗岭。
爬过发汗岭,远远可望见一簇梵宇精舍,这就是险要的云梯庵。它建于断岩绝壁之间,如半山之巢,极为险峻,自山脚下有云梯依山势凿石而蹬,云梯盘折而上,约高二百级,每级间高度使人登起来有吃力的感觉,两旁有铁链供人攀扶。越登高越仿佛人直入云霄,在云梯的尽处便是云梯庵。它只有几间小房,左倚高岩,右临深壑,正当山路的咽喉之处,是上下山的必经之路,位置险要,站在庵的门前可饱览群山奇色。现庵内仅保存几尊道教的神像,是明代晚期的遗物。
从云梯庵北上,过了款龙桥,就到了七十二庵中最宏伟的兜率寺,也称上方寺。寺位于群山中峰,倚山而建,殿宇巍峨,神像庄严,寺四周松柏成荫,槐柳密布。大殿保存着明代风格,殿前有明代的石碑三座,碑文记载着庙的历史和兴建情况。正殿后檐墙外并排嵌有四十二章佛经,分别刻在十五块雕板上,笔法挺秀。寺山门对面的山峰名叫摘星坨,是上方山的最高峰。
塔院在兜率寺的西南,有许多埋葬僧骨的墓塔,时代最远的是一座辽代石塔,距今已将近九百年。它反映了上方山过去僧侣众多,规模宏大。
藏经阁是座近代建筑,保存完整。地藏殿,文殊殿因年久失修,已野草横生,满目荒凉。驰名的柏树王,至今仍枝繁叶茂,奕然独存,树干粗约5米,吸引不少游客。
大慈悲观音庵,有正殿三间,殿正中有观世音菩萨和二胁侍——善财、龙女的塑像,像周围有悬塑云山海水,两旁各有六尊菩萨塑像,即所谓的十二圆觉。在观音像后壁的悬塑也是别具一格。
上方山的九洞十二峰也是景致怡人。峰以天柱峰最为险峻,至今无路可攀,只能望峰兴叹。洞以云水洞最为奇妙,可长驱直入,一饱眼福。
云水洞在上方山西部,距兜率寺约有8里,洞前有大悲庵小庙一座,殿宇三间,两山墙有壁画,人物生动逼真,色彩鲜艳,画旁壁上布满了游人题记,最早的有康熙年间的游者,绘画的风格也是明代晚期的作品,是北京地区现存的几处较名贵的壁画之一。
云水洞洞口向南,入口处建有大悲庵碑一座,是清康熙三十年(1691)显亲王撰记。自洞口入内,有一段路非常狭,只能匍匐蛇行,过后就进入宽敞的洞厅了。洞厅由六处组成,每两厅间由窄狭的管道相接。洞内漆黑,伸手不见五指,手电筒的光线犹如一线荧光,必须燃起火把照亮。洞内布满钟乳石,形状各异,有的像卧虎山,有的像长眉罗汉,有的像西瓜地,有的像雪花山。而钟楼、鼓楼、石锣则是各色石笋,用木棍击之,可发出钟、鼓、锣的声音。洞中各种不同的景色,随着人们不同的想象力和欣赏能力,对变化万端、层出不穷的钟乳石赋予丰富多彩的造型。最壮观的是洞的尽头,有高约数丈的小山,上面的石笋有高、有低、有粗、有细,有的直立,有的斜倚,多似人形,故起名十八罗汉。从洞顶下垂的钟乳石,数不胜数,形状如伞似幡,如惟幕、如飘带,下面十八罗汉围在四周,真是一处不可思议的“西天梵境”。
上方山既有优美的自然景色,又有散布在山群中,依山势,因地制宜建成的各种建筑物,加上明代精美的塑像和壁画,再伴以天然奇妙的云水洞,真好像一处人间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