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既无何需科学
科学的目的是认识世界,并通过这种认识,解决人们的物质生活问题。但是佛教不关心物质生活。最初的佛教僧侣们都远离村庄,住在山洞或大树下面,只要能遮阳避雨就行。他们每天只吃一顿饭。传入中国以后,梁武帝又不许他们吃肉。自然,僧侣们也不许结婚。虽然释迦牟尼不主张苦行,但也反对人的物质欲望。因为有物质欲望,就是还有所贪恋。有所贪恋,就不可能领悟诸法皆空。不领悟诸法皆空,就是没有获得般若智慧,那又如何能到达彼岸呢? 由此看来,释迦佛不提倡苦行,但实际上提倡一种更高级的,心甘情愿的苦行,苦而不以为苦,反以为乐的苦行。具体的苦行在他看来只是表面上的,他更进一步要求从心里解决问题。不是强制自己去受某种苦,而是从心里就认为一切追求都是可悲的。所以中国僧人说佛是觉悟,禅僧把佛教的核心说成是明心见性,应该说是抓住了佛教的核心要义。
虽然有不少佛教徒穷奢极欲,但依佛教的教义,假若佛教徒能够不吃、不喝、不穿、不住,还能继续修炼,那是最好的。但实际上不可能,他们必须吃穿住。不过他们把吃穿住都降到最低水平,以能维持生命为度。
他们修持的目的,是要摆脱这痛苦的尘世。他们的四谛说,从苦开始,到灭、道结束。灭,不仅是身体消灭,而且灵魂也不再转生,他们实际上是相信灵魂不死的。那么,即使灵魂真的存在,一个不生不死不动不变的灵魂,有什么物质需要呢!
佛教有宏大的誓愿,它要普度众生,就是说,要让所有的人,甚至包括畜生、虫儿、鸟儿在内,都达到涅槃寂静,都仅成为一个不生不死不动不变的灵魂。有人曾发表议论说,假若佛教的愿望实现,人类不是就不存在了吗? 还有谁供养僧侣呢? 甚至,僧侣从哪里来呢? 要知道,没有人,没有僧侣,正是从佛教教义导出的必然结论,是佛教僧侣为之奋斗的目标。
人都不存在了,还要科学干什么呢!
依正宗的佛教理论,涅槃寂静,就到了顶了,到了底了。那时的世界,一切生物都不生不灭,甚至一切物体、物质都不动不变。这是一个绝对安静的世界,万籁无声。
但是对一般的民众,对一般的僧众,却不能这么说,那会使他们心灰意冷,望而却步。于是佛教也造出了天堂,造出了“法力无边”这个词。那在他们生前所丢掉的一切物质幸福,都要在他们成佛以后,得到十倍、百倍甚至千万倍的补偿;或者说,他们不去追求生前的物质幸福,因为那是短暂的,小而少的,因而是无常的,空的。他们要用这暂时的、小的牺牲,去换取永恒的、无限的、常住不变、真实可靠的幸福。既然佛教的主要目的在于追究死后的这种幸福,那么,又何必去发展科学呢!
即使在生前,因为佛的法力无边,对于一个虔诚信佛的人,佛会给他提供各种方便。能使他由穷变富,转危为安,就是百万大军压境,也只消念一声佛号就可以化解。典型的例子,就是取经的唐僧。唐僧一次次遇难呈祥,并非因为孙悟空本领高强,归根结底,要靠佛、菩萨的法力。
所以,在所有的宗教中,佛教可说是最不需要科学,和科学精神最对立的宗教。基督教当时反对哥白尼,但它还拥护托勒密。而佛教则连托勒密等等都不需要。因为你发展科学,无非是要认识点什么,制造点使用方便的东西。但这件事不要说去做,就是仅仅想一想,起一个念头,就是执着,就是物欲,是必须要克服的。佛教要求人们必须克服又克服,直到一念不起。
佛教要建立它的理论,不得不利用已经获得的科学材料。佛教要传教,不得不利用一些科学手段。但这是不得已,是方便法门,不是出自本心。佛教利用科学,但是不去发展科学。而且依它的意愿,最好是取消科学,取消人的一切活动,取消人自身甚至取消人的思维,取消这个世界,日月也不要走,风也不要刮。如《红楼梦》所说,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甚至连白茫茫大地也没有,也取消,那才最干净。
天台宗大师智,认为要修行应“外具五缘”,即先具备五种条件。其第四条是“息诸缘务”,即放弃诸种事务。其中又分四条:一、放弃“治生缘务”,即放弃谋生的事;二、放弃“人间缘务”,不探亲,不访友,断绝人事往来;三、放弃“工巧技术缘务”,不做世间的工匠、医生,不搞数学,不练书法,也不占卜、禁咒等等;四、放弃“学问缘务”,不读书,不听讲。为什么呢? 因为它们使人心乱,耽误修道。
照这么说,假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信了佛教,是否就不发展科学,不发展生产,甚至坐等灭亡呢? 也不是的。因为理论的推论和现实的实际,总是不会一致。主张明心见性的惠能,也须说教。依他所说,僧侣可以不坐禅,不念经,不做功课。但实际上做不到,禅僧们后来还是坐禅、念经、做功课。即使全民信佛的国度,也要发展生产,发展科学。因为那是实际需要。实际需要是一股更加强大的力量,它不仅常常不顾信仰而自行其是,甚至常常压倒信仰的作用,甚至迫使信仰加以改变。而发展科学,乃是由于实际的需要。所以佛教无法阻挡住科学的发展,只能给科学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下面我们就来讲几条消极影响。
虽然有不少佛教徒穷奢极欲,但依佛教的教义,假若佛教徒能够不吃、不喝、不穿、不住,还能继续修炼,那是最好的。但实际上不可能,他们必须吃穿住。不过他们把吃穿住都降到最低水平,以能维持生命为度。
他们修持的目的,是要摆脱这痛苦的尘世。他们的四谛说,从苦开始,到灭、道结束。灭,不仅是身体消灭,而且灵魂也不再转生,他们实际上是相信灵魂不死的。那么,即使灵魂真的存在,一个不生不死不动不变的灵魂,有什么物质需要呢!
佛教有宏大的誓愿,它要普度众生,就是说,要让所有的人,甚至包括畜生、虫儿、鸟儿在内,都达到涅槃寂静,都仅成为一个不生不死不动不变的灵魂。有人曾发表议论说,假若佛教的愿望实现,人类不是就不存在了吗? 还有谁供养僧侣呢? 甚至,僧侣从哪里来呢? 要知道,没有人,没有僧侣,正是从佛教教义导出的必然结论,是佛教僧侣为之奋斗的目标。
人都不存在了,还要科学干什么呢!
依正宗的佛教理论,涅槃寂静,就到了顶了,到了底了。那时的世界,一切生物都不生不灭,甚至一切物体、物质都不动不变。这是一个绝对安静的世界,万籁无声。
但是对一般的民众,对一般的僧众,却不能这么说,那会使他们心灰意冷,望而却步。于是佛教也造出了天堂,造出了“法力无边”这个词。那在他们生前所丢掉的一切物质幸福,都要在他们成佛以后,得到十倍、百倍甚至千万倍的补偿;或者说,他们不去追求生前的物质幸福,因为那是短暂的,小而少的,因而是无常的,空的。他们要用这暂时的、小的牺牲,去换取永恒的、无限的、常住不变、真实可靠的幸福。既然佛教的主要目的在于追究死后的这种幸福,那么,又何必去发展科学呢!
即使在生前,因为佛的法力无边,对于一个虔诚信佛的人,佛会给他提供各种方便。能使他由穷变富,转危为安,就是百万大军压境,也只消念一声佛号就可以化解。典型的例子,就是取经的唐僧。唐僧一次次遇难呈祥,并非因为孙悟空本领高强,归根结底,要靠佛、菩萨的法力。
所以,在所有的宗教中,佛教可说是最不需要科学,和科学精神最对立的宗教。基督教当时反对哥白尼,但它还拥护托勒密。而佛教则连托勒密等等都不需要。因为你发展科学,无非是要认识点什么,制造点使用方便的东西。但这件事不要说去做,就是仅仅想一想,起一个念头,就是执着,就是物欲,是必须要克服的。佛教要求人们必须克服又克服,直到一念不起。
佛教要建立它的理论,不得不利用已经获得的科学材料。佛教要传教,不得不利用一些科学手段。但这是不得已,是方便法门,不是出自本心。佛教利用科学,但是不去发展科学。而且依它的意愿,最好是取消科学,取消人的一切活动,取消人自身甚至取消人的思维,取消这个世界,日月也不要走,风也不要刮。如《红楼梦》所说,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甚至连白茫茫大地也没有,也取消,那才最干净。
天台宗大师智,认为要修行应“外具五缘”,即先具备五种条件。其第四条是“息诸缘务”,即放弃诸种事务。其中又分四条:一、放弃“治生缘务”,即放弃谋生的事;二、放弃“人间缘务”,不探亲,不访友,断绝人事往来;三、放弃“工巧技术缘务”,不做世间的工匠、医生,不搞数学,不练书法,也不占卜、禁咒等等;四、放弃“学问缘务”,不读书,不听讲。为什么呢? 因为它们使人心乱,耽误修道。
照这么说,假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信了佛教,是否就不发展科学,不发展生产,甚至坐等灭亡呢? 也不是的。因为理论的推论和现实的实际,总是不会一致。主张明心见性的惠能,也须说教。依他所说,僧侣可以不坐禅,不念经,不做功课。但实际上做不到,禅僧们后来还是坐禅、念经、做功课。即使全民信佛的国度,也要发展生产,发展科学。因为那是实际需要。实际需要是一股更加强大的力量,它不仅常常不顾信仰而自行其是,甚至常常压倒信仰的作用,甚至迫使信仰加以改变。而发展科学,乃是由于实际的需要。所以佛教无法阻挡住科学的发展,只能给科学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下面我们就来讲几条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