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皮囊何需医术
佛教认为诸法空幻,身体是臭皮囊,不足惜;一面也主张人应该活着,好进行修炼,所以也讲究一点医药。只是它讲究的医药,最终都要归到它的教义上去。我们仍以天台宗大师智的思想为例。
智所说的,主要是如何治疗出家人的病。 智说,修道的人,有时失于调护,或者心里烦扰,内外不顺,因此得病。这些病,只要坐禅时善于用心,四百四病可自然消除;若坐禅时用心不当,四百四病就会发生。这就是说,人的得病,在于人不能善于用心。这正合于所谓“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智认为,要想自行治病,应当弄清病源,知道坐禅时治病的方法。不然的话,一旦有病,不仅妨碍修道,甚至可丧失性命,那就更无法修道了。
要弄清病源,首先要弄清病相,即病的症状。 智把病按四大、五行分类,这在上面已有说明。得病的原因,智也不单归于内心,也知道外伤寒冷风热、饮食不消等可引起疾病。 但智认为,这一切,都可归于四大、五行增损得病。此外还有两种,一是鬼神危害,二是业报得病。
治病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但智认为,归根结底,只有止观两种。止,就是心停止在某处。只要心停止在某处,某处的病就可以治好。 为什么呢? 智回答道:这是因为心是业报之主,就像一个国王,他到哪里,哪里的盗贼就会逃窜。最好是守脐下一寸,此处叫忧陀那,也叫丹田。心若止在此处,就能治愈许多疾病。
所以,止的方法很像气功,但和气功的理论完全不同。气功讲气,止法讲心。止法认为四大不调的诸种疾患,都由心识上升。若安心在下,四大就会和调。疾病的发生,还由于心的乱想。假若心不想不动,一念不生,许多病就能治好。
第二是观,止是让心止在某处,或者心不乱想。观是让心想。心想,可带动气的运行。如身体感到沉重,就心想气上升;身体感到虚悬,就想气往下沉;身体干瘦,就想着生长;身体胖肥,就想着减少;想着暖可以治冷,想着冷可以治热;鼻子不通想着通,泄泻下痢想着塞。以此类推,只要想着和疾病相反的事物,就可以“遍治众患”,即治疗一切疾病。或者说,只要善于运用止观二法,就无病不治。
世俗的金石草木之药,若与疾病相应,也可服用。若是鬼病,就必须用咒禁。至于业报病,则须修德忏悔。不过,这并不是根本,根本是止观两种办法。
修习止观,乃是天台宗的基本特征。 依智的说法,止观不仅是修行得道的根本途径,也是治病的根本办法。依此类推,其他宗派,也可以把它们修行的办法作为治病的根本途径,比如禅宗即可用明心见性来治病。
佛教各个宗派,不论具体修习方式有多少不同,都强调心的根本决定作用。肉体,是完全被动的东西,是四大和合而成的空幻之物,因而是臭皮囊。因此,身体得了病,靠心的作用就可以完全治疗,用不着什么医术。有时也可以用一用,但不是根本办法。
佛教起于印度。印度僧侣医病,有用“龙汤”一说。龙汤即是用人的大便小便,或猪粪猫粪,盛在缸里瓮里,让它发酵。有了病,高僧们就把龙汤赐给普通僧众。饮龙汤的理由何在? 不见于文献记载。依印度医药学,无物不可以入药。中药之中,也有用秽物的,童便之外,有死人的床席,吊死者的绳索等等。但都是少许。至如专用人畜粪便,则向来没有。所以从汉代起,道士们就不断攻击僧侣们食粪饮小便。这种方法,即使有认识上的理由,比如认为它确能治病,或者是引起呕吐,可解服毒或达到饥饿的目的,但毕竟是落后的方法。以至于到了唐代,连佛教内部也不能忍受。义净说,即使龙汤多少有点作用,也是“大亏圣教”。而佛教长期采用这种方法,也可见其医学之落后。医学落后之原因,则是由于从根本上讲他们对肉体的不重视,所以也不去认真钻研使肉体康健的真正有效的办法。
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主要是世俗医生的功劳。《内经》、《难经》、《伤寒论》等经典性著作,都不是佛教或道教徒的作品。历史上的名医:秦越人、华陀、张仲景、金元四大家,李时珍等等,都是世俗医生。道教对中国医学有所贡献,但也只是很少一部分。至于佛教的贡献,当然也有,但相对较小。其根本原因,则是由于他们认为诸法空幻,肉体不足惜。
智所说的,主要是如何治疗出家人的病。 智说,修道的人,有时失于调护,或者心里烦扰,内外不顺,因此得病。这些病,只要坐禅时善于用心,四百四病可自然消除;若坐禅时用心不当,四百四病就会发生。这就是说,人的得病,在于人不能善于用心。这正合于所谓“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智认为,要想自行治病,应当弄清病源,知道坐禅时治病的方法。不然的话,一旦有病,不仅妨碍修道,甚至可丧失性命,那就更无法修道了。
要弄清病源,首先要弄清病相,即病的症状。 智把病按四大、五行分类,这在上面已有说明。得病的原因,智也不单归于内心,也知道外伤寒冷风热、饮食不消等可引起疾病。 但智认为,这一切,都可归于四大、五行增损得病。此外还有两种,一是鬼神危害,二是业报得病。
治病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但智认为,归根结底,只有止观两种。止,就是心停止在某处。只要心停止在某处,某处的病就可以治好。 为什么呢? 智回答道:这是因为心是业报之主,就像一个国王,他到哪里,哪里的盗贼就会逃窜。最好是守脐下一寸,此处叫忧陀那,也叫丹田。心若止在此处,就能治愈许多疾病。
所以,止的方法很像气功,但和气功的理论完全不同。气功讲气,止法讲心。止法认为四大不调的诸种疾患,都由心识上升。若安心在下,四大就会和调。疾病的发生,还由于心的乱想。假若心不想不动,一念不生,许多病就能治好。
第二是观,止是让心止在某处,或者心不乱想。观是让心想。心想,可带动气的运行。如身体感到沉重,就心想气上升;身体感到虚悬,就想气往下沉;身体干瘦,就想着生长;身体胖肥,就想着减少;想着暖可以治冷,想着冷可以治热;鼻子不通想着通,泄泻下痢想着塞。以此类推,只要想着和疾病相反的事物,就可以“遍治众患”,即治疗一切疾病。或者说,只要善于运用止观二法,就无病不治。
世俗的金石草木之药,若与疾病相应,也可服用。若是鬼病,就必须用咒禁。至于业报病,则须修德忏悔。不过,这并不是根本,根本是止观两种办法。
修习止观,乃是天台宗的基本特征。 依智的说法,止观不仅是修行得道的根本途径,也是治病的根本办法。依此类推,其他宗派,也可以把它们修行的办法作为治病的根本途径,比如禅宗即可用明心见性来治病。
佛教各个宗派,不论具体修习方式有多少不同,都强调心的根本决定作用。肉体,是完全被动的东西,是四大和合而成的空幻之物,因而是臭皮囊。因此,身体得了病,靠心的作用就可以完全治疗,用不着什么医术。有时也可以用一用,但不是根本办法。
佛教起于印度。印度僧侣医病,有用“龙汤”一说。龙汤即是用人的大便小便,或猪粪猫粪,盛在缸里瓮里,让它发酵。有了病,高僧们就把龙汤赐给普通僧众。饮龙汤的理由何在? 不见于文献记载。依印度医药学,无物不可以入药。中药之中,也有用秽物的,童便之外,有死人的床席,吊死者的绳索等等。但都是少许。至如专用人畜粪便,则向来没有。所以从汉代起,道士们就不断攻击僧侣们食粪饮小便。这种方法,即使有认识上的理由,比如认为它确能治病,或者是引起呕吐,可解服毒或达到饥饿的目的,但毕竟是落后的方法。以至于到了唐代,连佛教内部也不能忍受。义净说,即使龙汤多少有点作用,也是“大亏圣教”。而佛教长期采用这种方法,也可见其医学之落后。医学落后之原因,则是由于从根本上讲他们对肉体的不重视,所以也不去认真钻研使肉体康健的真正有效的办法。
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主要是世俗医生的功劳。《内经》、《难经》、《伤寒论》等经典性著作,都不是佛教或道教徒的作品。历史上的名医:秦越人、华陀、张仲景、金元四大家,李时珍等等,都是世俗医生。道教对中国医学有所贡献,但也只是很少一部分。至于佛教的贡献,当然也有,但相对较小。其根本原因,则是由于他们认为诸法空幻,肉体不足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