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子理惑
汉朝末年,牟子带着母亲到交州避乱,在那里写了一篇《理惑论》,回答别人对佛教的责难。
牟子本人,多才好学,无论什么书都看。起初,他信辟谷术,办法有好多种,他试验了不少,都没有效果。他先后拜过三个人为师,他们都说自己几百岁了,然而不到三年,他们就死了。于是牟子得出结论,辟谷是没有用的,道有九十六种,最尊贵的莫过于佛道。他抛弃了神仙不死之书,认为那是虚妄荒诞的言论。立志学习佛教之道,并兼读《老子》五千言。
当时许多道教信徒,说辟谷术也是老子的主张。牟子力辩这种说法的谬误。牟子说,《老子》五千言,只讲禁戒五味,不讲辟谷休粮。辟谷不是老子的主张。
牟子还揭露那些行辟谷术的人,只是不吃五谷,但吃百果,并且饮酒、食肉。而且一吃肉,要吃两盘以上;一喝酒,一定喝完一壶。又不吃五谷,弄得精神昏乱,内脏受伤。又不戒淫欲。问他们为什么这样? 他们说是照《老子》教导的:“为道日损,”所以只应一天天减少,不应一下断绝这些享受。牟子说,实际上,他们只会一天天增加,根本没有减少。像这样追求长生不死,怎么可能?
牟子认为,老子之道不是这样的。老子之道和佛经所说,都是要人保持恬淡寡欲的本性,实行清静无为的教戒。他从这个宗旨出发,再来观察世事,就好像登上泰山之巅看那些小山包,实在是不足称道。
牟子说,道是什么呢? 道就是导,引导。引导,是把人引向无为。这样的道,是老子之道,也是佛教之道。
道教形成之初,就是一个非常庞杂的集合体。但它的理论核心,乃是老子哲学。《太平经》中,老子就被尊为老君。东汉末年,老子的神话已比较完备,他是和佛祖一样的神灵。甚至传说正是老子西出函谷,到西域教化那里的百姓,并留下自己的弟子成了佛陀。这样,佛陀不过也是老子的弟子。因此,老子实际上乃是道教的最高神灵,《老子》书乃是道教的核心理论。从《牟子理惑论》可以看出,行辟谷术的道士们,说辟谷是老子的主张。后来葛洪的《抱朴子内篇》也记载着,他的老师告诉他,炼丹也是老子的主张,画的符,也是老子传下来的。由此看来,至少在东汉这个时代,甚至一直到晋代的某些人士那里,老子实际上就是道教的代表。牟子把佛教之道和老子之道比较,也就是把佛教和道教之道比较。比较结果,牟子认为二者的道是一个,都是恬淡无为之道。牟子只是反对辟谷术,认为这违背了老子之道。
牟子的思想,和襄楷一样,他们认为,佛教和道教,基本宗旨完全一致。
但是,牟子信奉佛教,却遭到了来自儒家的攻击。儒家说:《孝经》上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可那些沙门们,剃了头发,不合孝子之道,您为什么还要称赞他们呢?牟子说,人们办事,有正常的大道,也有临时的权变。过去齐国有父子二人过河,父亲落水,儿子抓住父亲的胳膊,揪住父亲的脑袋,把父亲颠倒起来,好让水从嘴里流出,这是最不孝的行为。然而若按孝子们正常的原则办事,父亲就会丧命。过去周文王的伯父泰伯剪短了头发,身上刺了花纹,违背了不敢毁伤的意思,但孔子却称赞他德行最高尚。由此看来,有高尚的德行,就不必拘泥小节。为什么要指责沙门剃除须发是不孝呢?
儒家又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沙门抛弃了妻子,入山修道,多么违背孝子的行为啊!牟子答道:读诗书,讲仁义,向乡亲们传授学业,被人称赞,这只不过是一般士人的行为。而清静无为,才是道的要妙。一般人的行为,是修恬淡之道的人士所瞧不起的。过去许由隐居,像鸟儿一样在树林里筑巢而居;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上。孔子称赞他们,认为他们是求仁而得仁,没有谁讥讽他们无后。现在又何必来讥讽沙门呢?
儒家又指责沙门不守世俗的礼貌。牟子说:三皇时代,人们吃兽肉,穿兽皮,树上筑巢,地下掏洞来居住,以崇尚质朴。哪里有什么堂皇冠冕,行什么作揖曲膝!但那时的人民被称为有德而纯朴。沙门的行为,近似三皇之民,有什么好指责的呢!
儒家还提及华夷之辩。孔子说过,夷狄即使有了君主,也不如华夏族没有君主的情况。孟子也说,只听说用华夏去演变夷狄,没听说过用夷狄演变华夏。指责牟子从小学的是尧舜周孔之道,现在却加以抛弃,重新来学习夷狄的学说,唯道不是一种谬误吗? 牟子回答道:这是不懂得什么是大道才发出的言论。孔子的说法,不过是针对某些偏向。孟子的话,只是反对专注于某个具体问题。过去孔子曾打算住在九夷之地,并且说,君子住的地方,不会鄙陋。以前的圣人,禹出于西羌,应是夷狄,但他是圣人,瞽叟生了舜,是华夏无疑,却品质顽劣。由余是狄人,帮助秦国取得了霸权;管、蔡,都是周文王的儿子,但却散布谣言攻击周公。所以华夏不一定都是好人,夷狄也不一定都是坏人。况且北极星在天的中央,汉地不一定就是天的中央。佛经上说,一切有血有肉的,都属于佛的管辖。我学佛道,算不上舍弃周孔。金和玉不相伤害,魂和魄不相妨碍。佛道和儒道,可以并行不悖。
牟子在论说时,时常援引儒家经传来解说佛经的道理。在他看来,佛教和道教的学说一致,所讲究的是大道,是事物质朴的一面;一般人所说的儒家之道,是世俗的学问,是治国之道。这两种学说可以并行不悖,不必互相妨碍。这是牟子对儒佛道三家学说的基本评价。
春秋战国时代,老子、庄子就认为,大道是最高的学问,治国不过是道的绪余、糟粕,一个小小的应用而已。后来信奉老庄学说的,常用这样的话自我标榜,认为他们的道高于孔子的学说。牟子的说法,实际上也是这样的基调。
攀附老子,攻击辟谷、服气、房中、黄白术、不反对儒家的伦理道德,反而证明自己的学问正是儒家的本质,这是初期中国佛教在三教争论中的基本立场、基本战略。
牟子本人,多才好学,无论什么书都看。起初,他信辟谷术,办法有好多种,他试验了不少,都没有效果。他先后拜过三个人为师,他们都说自己几百岁了,然而不到三年,他们就死了。于是牟子得出结论,辟谷是没有用的,道有九十六种,最尊贵的莫过于佛道。他抛弃了神仙不死之书,认为那是虚妄荒诞的言论。立志学习佛教之道,并兼读《老子》五千言。
当时许多道教信徒,说辟谷术也是老子的主张。牟子力辩这种说法的谬误。牟子说,《老子》五千言,只讲禁戒五味,不讲辟谷休粮。辟谷不是老子的主张。
牟子还揭露那些行辟谷术的人,只是不吃五谷,但吃百果,并且饮酒、食肉。而且一吃肉,要吃两盘以上;一喝酒,一定喝完一壶。又不吃五谷,弄得精神昏乱,内脏受伤。又不戒淫欲。问他们为什么这样? 他们说是照《老子》教导的:“为道日损,”所以只应一天天减少,不应一下断绝这些享受。牟子说,实际上,他们只会一天天增加,根本没有减少。像这样追求长生不死,怎么可能?
牟子认为,老子之道不是这样的。老子之道和佛经所说,都是要人保持恬淡寡欲的本性,实行清静无为的教戒。他从这个宗旨出发,再来观察世事,就好像登上泰山之巅看那些小山包,实在是不足称道。
牟子说,道是什么呢? 道就是导,引导。引导,是把人引向无为。这样的道,是老子之道,也是佛教之道。
道教形成之初,就是一个非常庞杂的集合体。但它的理论核心,乃是老子哲学。《太平经》中,老子就被尊为老君。东汉末年,老子的神话已比较完备,他是和佛祖一样的神灵。甚至传说正是老子西出函谷,到西域教化那里的百姓,并留下自己的弟子成了佛陀。这样,佛陀不过也是老子的弟子。因此,老子实际上乃是道教的最高神灵,《老子》书乃是道教的核心理论。从《牟子理惑论》可以看出,行辟谷术的道士们,说辟谷是老子的主张。后来葛洪的《抱朴子内篇》也记载着,他的老师告诉他,炼丹也是老子的主张,画的符,也是老子传下来的。由此看来,至少在东汉这个时代,甚至一直到晋代的某些人士那里,老子实际上就是道教的代表。牟子把佛教之道和老子之道比较,也就是把佛教和道教之道比较。比较结果,牟子认为二者的道是一个,都是恬淡无为之道。牟子只是反对辟谷术,认为这违背了老子之道。
牟子的思想,和襄楷一样,他们认为,佛教和道教,基本宗旨完全一致。
但是,牟子信奉佛教,却遭到了来自儒家的攻击。儒家说:《孝经》上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可那些沙门们,剃了头发,不合孝子之道,您为什么还要称赞他们呢?牟子说,人们办事,有正常的大道,也有临时的权变。过去齐国有父子二人过河,父亲落水,儿子抓住父亲的胳膊,揪住父亲的脑袋,把父亲颠倒起来,好让水从嘴里流出,这是最不孝的行为。然而若按孝子们正常的原则办事,父亲就会丧命。过去周文王的伯父泰伯剪短了头发,身上刺了花纹,违背了不敢毁伤的意思,但孔子却称赞他德行最高尚。由此看来,有高尚的德行,就不必拘泥小节。为什么要指责沙门剃除须发是不孝呢?
儒家又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沙门抛弃了妻子,入山修道,多么违背孝子的行为啊!牟子答道:读诗书,讲仁义,向乡亲们传授学业,被人称赞,这只不过是一般士人的行为。而清静无为,才是道的要妙。一般人的行为,是修恬淡之道的人士所瞧不起的。过去许由隐居,像鸟儿一样在树林里筑巢而居;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上。孔子称赞他们,认为他们是求仁而得仁,没有谁讥讽他们无后。现在又何必来讥讽沙门呢?
儒家又指责沙门不守世俗的礼貌。牟子说:三皇时代,人们吃兽肉,穿兽皮,树上筑巢,地下掏洞来居住,以崇尚质朴。哪里有什么堂皇冠冕,行什么作揖曲膝!但那时的人民被称为有德而纯朴。沙门的行为,近似三皇之民,有什么好指责的呢!
儒家还提及华夷之辩。孔子说过,夷狄即使有了君主,也不如华夏族没有君主的情况。孟子也说,只听说用华夏去演变夷狄,没听说过用夷狄演变华夏。指责牟子从小学的是尧舜周孔之道,现在却加以抛弃,重新来学习夷狄的学说,唯道不是一种谬误吗? 牟子回答道:这是不懂得什么是大道才发出的言论。孔子的说法,不过是针对某些偏向。孟子的话,只是反对专注于某个具体问题。过去孔子曾打算住在九夷之地,并且说,君子住的地方,不会鄙陋。以前的圣人,禹出于西羌,应是夷狄,但他是圣人,瞽叟生了舜,是华夏无疑,却品质顽劣。由余是狄人,帮助秦国取得了霸权;管、蔡,都是周文王的儿子,但却散布谣言攻击周公。所以华夏不一定都是好人,夷狄也不一定都是坏人。况且北极星在天的中央,汉地不一定就是天的中央。佛经上说,一切有血有肉的,都属于佛的管辖。我学佛道,算不上舍弃周孔。金和玉不相伤害,魂和魄不相妨碍。佛道和儒道,可以并行不悖。
牟子在论说时,时常援引儒家经传来解说佛经的道理。在他看来,佛教和道教的学说一致,所讲究的是大道,是事物质朴的一面;一般人所说的儒家之道,是世俗的学问,是治国之道。这两种学说可以并行不悖,不必互相妨碍。这是牟子对儒佛道三家学说的基本评价。
春秋战国时代,老子、庄子就认为,大道是最高的学问,治国不过是道的绪余、糟粕,一个小小的应用而已。后来信奉老庄学说的,常用这样的话自我标榜,认为他们的道高于孔子的学说。牟子的说法,实际上也是这样的基调。
攀附老子,攻击辟谷、服气、房中、黄白术、不反对儒家的伦理道德,反而证明自己的学问正是儒家的本质,这是初期中国佛教在三教争论中的基本立场、基本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