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纷争如水火
历史上,佛道两家的斗争常常酿成惨祸。北朝两次灭佛,一次灭道,都有佛道两家斗争的背景。
北魏太武帝灭佛,原因之一是他信任崔浩,而崔浩是天师寇谦之的朋友,也崇拜道教。不过,据说寇谦之反对杀戮,曾请求崔浩劝太武帝,崔浩不听。于是太武帝杀了不少僧人。
灭佛以后,就是大规模灭道。齐文宣帝高洋暴虐成性,对道士进行过残酷镇压。
北齐和北周对立,北齐在这边灭道,北周就在那边灭佛。周武帝崇尚儒学,亲自讲《礼记》,并和公卿僧道讨论三教先后。最后规定儒教为首,道教为次,佛教最后。道士张宾等在背后推波助澜,导致周武帝大规模灭佛,几百万僧尼被勒令还俗。不过此次斗争比较和平,没有酿成流血事件。
唐朝初年,吉州有人上表,说有人供奉元始天尊,行三皇斋法,他们的经里说,谁想当皇帝当皇后,可读此经。还说道士若能通《三皇经》,给地三十亩。于是唐太宗下令,焚毁《三皇经》,并说假如有道士通《道德经》的,给地三十亩。这件事,虽然有道教内部派别斗争的背景,但佛教对此事却津津乐道。和尚道宣说,当年鲍靖造《三皇经》被杀,现在还信《三皇经》。他们把《三皇》改称《三洞》,胡编乱造,欺世惑俗。
然而唐朝毕竟是李姓天下,建国之初,傅奕就激烈反佛。他列举佛教十一条罪过,说道教可以治国,适合国情。佛教不合中国国情,而且劳民伤财,危害国家。和尚法琳作《破邪论》、《辨正论》,痛骂傅奕。其他和尚也参加进来,围攻傅奕。甚至捏造傅奕有丑恶历史、桃色新闻,进行人身攻击。但是,国家政权支持道教,法琳后来被判充军,死在路上。这次斗争,以道教的胜利告终。
唐太宗死,唐高宗继位。唐高宗喜欢组织佛道二家辩论。于是两家各推出代表人物,进行面对面的理论斗争。
辩论之初,两家各立一道论题,和对方辩论。据佛教方面记载,佛教方面的论题,有“九断知”,“四无畏”等等。道教方面,有“道生”、“本际”、“六洞”等等。佛教方面说,道士们知识贫乏,对有些论题茫然无知。如“九断知”,参加辩论的道士李荣等不知何意,迷茫如在梦中。而道教方面的论题,总是能被佛教驳倒。比如道教立“道生”这个论题。佛教说,道生善,是否生恶? 道士说:道是至善,不生恶。问:不生恶,恶从何来? 道士无言以对。佛教方面说,依我们的理论,很好解释,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性本清净,心的妄念生恶。道教失败了。又有一次,道教立老子名字这个论题。佛教马上说,老子是皇上祖先,冒犯皇上祖先的名讳,是最大的不恭敬,应该杀头。虽然道士没被杀头,但理论斗争失败了,这次甚至连论题都没立起来。
关于唐代佛道论争的记载,是佛教方面作的,所以不会公正,但道教败多胜少,大约也是事实。不过,在辩论中,道士们有时也能用佛教的方法,驳倒佛教的命题。
显庆三年(658),大慈恩寺和尚义褒立义:摩诃般若波罗蜜。李荣问:佛教认为,“般若”是非彼非此的最高智慧,“波罗蜜”是到彼岸。既然非彼非此,为什么要说到彼岸?
答:般若没有彼此,说到彼岸仅仅是赞美。
问:非彼非此,你赞美到彼岸,那也应该赞美到此岸。
答:虽然彼此都不存在,赞美彼是为了离开此。
问:赞美彼而不赞美此,那就应该非此不非彼。
答:赞美彼令离开此,离开此,彼也就不存在。
其实义褒这里的回答也有技穷之感,问题的核心是为什么要到彼岸?佛教的目的,是要到彼岸;他们的方法,却可否定一切,甚至连彼岸也否定。方法和目的矛盾,也经常困扰着佛教信徒。
印度僧人在辩论失败后,要割头谢罪。唐代的佛道辩论缓和一些。如一方失败,胜利者可把败者臭骂一顿。据说李荣就曾遭到好几次这样的臭骂。李荣是四川道士,起初不愿进京,是被用枷锁枷来的。和尚们就揭李荣这个短处,甚至拿李荣的长相来尽情奚落。
唐高宗即位不久,武则天就掌权。武则天不姓李,便借助佛教为自己壮声势。她召集了文武百官及僧道双方来讨论《老子化胡经》,并下令把《老子化胡经》逐出《道藏》,全部焚毁。武则天称帝后,一改李家的规矩,规定佛教在道教之上,在这次斗争中,佛教又占了优势。
在佛道斗争中,常有互相改宗的事。有时是强迫,如齐文宣帝强令道士剃发当和尚。有的是自愿,如北朝甄鸾,本是道士,后来改宗为僧,著《笑道论》攻击道教。唐代武则天时,洛阳弘道馆馆主、道士杜义要求改宗当和尚,得到武则天批准,赐名玄嶷,并赐僧腊三十岁,就像今天赐给谁多少年工龄一样。玄嶷感恩戴德,作《甄正论》攻击道教,说道经全是伪造。不久,大约是《老子化胡经》销毁得还不够彻底,有个僧人又请求销毁。武则天此次没有贸然从事,而是让臣子讨论。结论是:前代已有记载,不当销毁。佛道两家都想借助政治势力打击对方,结果也往往使自己成为政治力量玩弄的工具。唐玄宗时,道教地位又开始上升,佛教徒诗人贺知章就改宗当了道士。
至于佛道二家之间的小摩擦,则几乎随时都有。道教占了和尚庙,和尚占据道观,役使对方,甚至杀人害命。《西游记》中所写的佛道二家斗争,并非完全出于虚构。
北魏太武帝灭佛,原因之一是他信任崔浩,而崔浩是天师寇谦之的朋友,也崇拜道教。不过,据说寇谦之反对杀戮,曾请求崔浩劝太武帝,崔浩不听。于是太武帝杀了不少僧人。
灭佛以后,就是大规模灭道。齐文宣帝高洋暴虐成性,对道士进行过残酷镇压。
北齐和北周对立,北齐在这边灭道,北周就在那边灭佛。周武帝崇尚儒学,亲自讲《礼记》,并和公卿僧道讨论三教先后。最后规定儒教为首,道教为次,佛教最后。道士张宾等在背后推波助澜,导致周武帝大规模灭佛,几百万僧尼被勒令还俗。不过此次斗争比较和平,没有酿成流血事件。
唐朝初年,吉州有人上表,说有人供奉元始天尊,行三皇斋法,他们的经里说,谁想当皇帝当皇后,可读此经。还说道士若能通《三皇经》,给地三十亩。于是唐太宗下令,焚毁《三皇经》,并说假如有道士通《道德经》的,给地三十亩。这件事,虽然有道教内部派别斗争的背景,但佛教对此事却津津乐道。和尚道宣说,当年鲍靖造《三皇经》被杀,现在还信《三皇经》。他们把《三皇》改称《三洞》,胡编乱造,欺世惑俗。
然而唐朝毕竟是李姓天下,建国之初,傅奕就激烈反佛。他列举佛教十一条罪过,说道教可以治国,适合国情。佛教不合中国国情,而且劳民伤财,危害国家。和尚法琳作《破邪论》、《辨正论》,痛骂傅奕。其他和尚也参加进来,围攻傅奕。甚至捏造傅奕有丑恶历史、桃色新闻,进行人身攻击。但是,国家政权支持道教,法琳后来被判充军,死在路上。这次斗争,以道教的胜利告终。
唐太宗死,唐高宗继位。唐高宗喜欢组织佛道二家辩论。于是两家各推出代表人物,进行面对面的理论斗争。
辩论之初,两家各立一道论题,和对方辩论。据佛教方面记载,佛教方面的论题,有“九断知”,“四无畏”等等。道教方面,有“道生”、“本际”、“六洞”等等。佛教方面说,道士们知识贫乏,对有些论题茫然无知。如“九断知”,参加辩论的道士李荣等不知何意,迷茫如在梦中。而道教方面的论题,总是能被佛教驳倒。比如道教立“道生”这个论题。佛教说,道生善,是否生恶? 道士说:道是至善,不生恶。问:不生恶,恶从何来? 道士无言以对。佛教方面说,依我们的理论,很好解释,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性本清净,心的妄念生恶。道教失败了。又有一次,道教立老子名字这个论题。佛教马上说,老子是皇上祖先,冒犯皇上祖先的名讳,是最大的不恭敬,应该杀头。虽然道士没被杀头,但理论斗争失败了,这次甚至连论题都没立起来。
关于唐代佛道论争的记载,是佛教方面作的,所以不会公正,但道教败多胜少,大约也是事实。不过,在辩论中,道士们有时也能用佛教的方法,驳倒佛教的命题。
显庆三年(658),大慈恩寺和尚义褒立义:摩诃般若波罗蜜。李荣问:佛教认为,“般若”是非彼非此的最高智慧,“波罗蜜”是到彼岸。既然非彼非此,为什么要说到彼岸?
答:般若没有彼此,说到彼岸仅仅是赞美。
问:非彼非此,你赞美到彼岸,那也应该赞美到此岸。
答:虽然彼此都不存在,赞美彼是为了离开此。
问:赞美彼而不赞美此,那就应该非此不非彼。
答:赞美彼令离开此,离开此,彼也就不存在。
其实义褒这里的回答也有技穷之感,问题的核心是为什么要到彼岸?佛教的目的,是要到彼岸;他们的方法,却可否定一切,甚至连彼岸也否定。方法和目的矛盾,也经常困扰着佛教信徒。
印度僧人在辩论失败后,要割头谢罪。唐代的佛道辩论缓和一些。如一方失败,胜利者可把败者臭骂一顿。据说李荣就曾遭到好几次这样的臭骂。李荣是四川道士,起初不愿进京,是被用枷锁枷来的。和尚们就揭李荣这个短处,甚至拿李荣的长相来尽情奚落。
唐高宗即位不久,武则天就掌权。武则天不姓李,便借助佛教为自己壮声势。她召集了文武百官及僧道双方来讨论《老子化胡经》,并下令把《老子化胡经》逐出《道藏》,全部焚毁。武则天称帝后,一改李家的规矩,规定佛教在道教之上,在这次斗争中,佛教又占了优势。
在佛道斗争中,常有互相改宗的事。有时是强迫,如齐文宣帝强令道士剃发当和尚。有的是自愿,如北朝甄鸾,本是道士,后来改宗为僧,著《笑道论》攻击道教。唐代武则天时,洛阳弘道馆馆主、道士杜义要求改宗当和尚,得到武则天批准,赐名玄嶷,并赐僧腊三十岁,就像今天赐给谁多少年工龄一样。玄嶷感恩戴德,作《甄正论》攻击道教,说道经全是伪造。不久,大约是《老子化胡经》销毁得还不够彻底,有个僧人又请求销毁。武则天此次没有贸然从事,而是让臣子讨论。结论是:前代已有记载,不当销毁。佛道两家都想借助政治势力打击对方,结果也往往使自己成为政治力量玩弄的工具。唐玄宗时,道教地位又开始上升,佛教徒诗人贺知章就改宗当了道士。
至于佛道二家之间的小摩擦,则几乎随时都有。道教占了和尚庙,和尚占据道观,役使对方,甚至杀人害命。《西游记》中所写的佛道二家斗争,并非完全出于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