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二谛说
隋代佛教三论宗的创始人吉藏继承印度佛教中观宗的学说和僧肇的思想,著《三论玄义》、《大乘玄论》和《二谛义》等,批判历来的各种佛教真理观,表述了对佛教真理的看法,以论证和宣传万物“性空”的唯心论。
“二谛”说
印度佛教继承古印度婆罗门教的说法,也主张“二谛”说。“谛”,指真实不虚的理。“二谛”,即俗谛和真谛,指相对的两种实在的认识。“俗谛”也称“世谛”、“世俗谛”,指世间的常识。“真谛”,也称“胜义谛”、“第一义谛”,指佛教的真理。“二谛”说也就是两种真理说,两种真理标准说。关于“二谛”说,印度佛教各派观点不尽相同,主要有三种说法:
(1) 小乘有部把复合而成、可以分解的对象视为真实存在的认识,称为俗谛;把单一的、不可分解的对象视为真实存在的认识,称为真谛;
(2) 小乘经量部和大乘瑜伽行派,称世俗人们的认识为俗谛,称所谓佛教的真理为真谛;
(3) 大乘中观学派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都没有质的规定性、真实性,是空的,而世俗的人不懂得这个道理,误以为事物是真实的。中观学派把世俗认为是正确的道理,称为俗谛,把懂得事物缘起性空的道理,深知世俗认识的颠倒,称为真谛。
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认为真俗二谛有高低之分,虚实之分,真假之分,但又是缺一不可的。中观学派主张把二谛统一起来观察现象,不偏于对立的任何一方,即对于事物的有与无两边,既否定事物的真有,也否定事物的真无,认为这样才符合“中道实相”即所谓事物的真相,这称作“中道观”,简称“中观”。
“四重二谛”说
佛教“二谛”说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佛教学者接受了不同的说法,理解也很不相同。吉藏针对各种异说,强调二谛是一种言教,是佛根据不同对象的方便说教,决不能执著为真实,应当“无所得”。他竭力论证“中观”学说的合理性、正确性,说:
“邪既无量,正亦多途。大略为言,不出二种,谓有得与无得,有得是邪,须破;无得是正,须申。…… 他论有破有立,则有破别有所申。今论唯破不立,则唯破不申。所以以者,若经若论,唯破颠倒虚妄,更无所申。本由病,故有教。在病既除,教药亦尽。……他论有破有立,此乃增有所得。非唯不能申,亦不能破。自是有得,何能破他?”(《大乘玄论》卷五)
这是说,“邪见”是抓住几个概念(“有得”)来论说事物的真相,而“正见”是不执著任何概念(“无得”)以论断事物。通常在破斥自认为是“邪见”之后,随着又确立对事物真相的看法,实际上也就沦为“邪见”了,因为这也是执著概念(“有得”),这样非但不能申明真理,而且也不能破斥他人的“邪见”。在吉藏看来,唯一的表彰真理的方法是“唯破不立”。
吉藏把中国佛教历来的真理观归结为三种,称为“三重二谛”。他在破斥这些主张的基础上提出“四重二谛”说,以表达“无所得”的宗旨,他说:
他(师)但以有为世谛,空为真谛。今明,若有若空,皆是世谛。非空非有,始明真谛。三者,空有为二,非空有为不二,二与不二,皆是世谛;非二非不二,名为真谛。四者,此三种二谛,皆是教门。说此三门,为令悟不三。无所依得,始名为理(真谛)。(《大乘玄论》卷一)
这里,第一重是指成实宗的观点,成实宗批评毗昙宗把事物看为实有,只能是通俗的真理——“俗谛”,而只有主张万物都“空”,才是真谛。也就是说,俗谛有,真谛无,就事来说是有,就理来说是无,有无并举。第二重是指某些大乘学派,认为万物是有或空,都是俗谛,而主张万物既不是有又不是空,离开有无,无有无非,才是真谛。第三重是指摄论宗的主张,认为万物是有是空,或非有非空,都是俗谛,只有否定说有说空和非有非空两个方面,才是真谛。也就是说,非有非无是与有无相对,有无为“二”,非有非无为“不二”,但“二”与“不二”也还是相对的,还是属于常识的看法,还是俗谛,只有超出这种“二”与“不二”的对立,主张非二非不二,才是真谛。第四重,认为非二非不二也还是没有超出有所得的范围,还是俗谛,只有“言忘绝虑为真”,即以达到不涉语言不关思虑的境界为真。真谛是不可言说,不可思量——不可思议的,即无法用通常的语言概念表达的。这就是吉藏三论宗所主张的观点。
吉藏是继承佛教中观学说的“双遣双非”法,用否定的方式来阐述“二谛”说。依据“四重二谛”说的次第,前一重的所谓真,就是后一重所谓的俗,只有到了“忘言绝虑”才是绝对的真。重复地讲,第一重的真谛是对第一重的俗谛的否定,第二重的真谛是对第一重的真谛的否定,第三重的真谛是对第二重的真谛的否定,第四重的真谛又是对第三重的真谛的否定,这是连续性的否定。吉藏的这种方法论可以概括为两个特点:一是对互相矛盾的一对概念同时加以否定,也是所谓“双遣双非”;二是与上一特点相联系,只否定不肯定,也就是“唯破不立”,在否定中显示真理。吉藏认为,“破邪”就是“显正”,不是在“破邪”以后另外再去“显正”。自此也可见,吉藏的“四重二谛”说实际上是一种否定一切真理的真理观。吉藏认为绝对的真理是“言忘虑绝”的,所谓“言忘虑绝”,不是不要言虑,而是指不是一般言虑所能表达和悟解的,但是,怎么会有离开人们的语言概念和思虑活动,另有一套言虑呢? 这只能存在于吉藏的宗教构想之中。可见,吉藏的学说是一种与真理相对立的信仰主义的真理观。
“二谛”说
印度佛教继承古印度婆罗门教的说法,也主张“二谛”说。“谛”,指真实不虚的理。“二谛”,即俗谛和真谛,指相对的两种实在的认识。“俗谛”也称“世谛”、“世俗谛”,指世间的常识。“真谛”,也称“胜义谛”、“第一义谛”,指佛教的真理。“二谛”说也就是两种真理说,两种真理标准说。关于“二谛”说,印度佛教各派观点不尽相同,主要有三种说法:
(1) 小乘有部把复合而成、可以分解的对象视为真实存在的认识,称为俗谛;把单一的、不可分解的对象视为真实存在的认识,称为真谛;
(2) 小乘经量部和大乘瑜伽行派,称世俗人们的认识为俗谛,称所谓佛教的真理为真谛;
(3) 大乘中观学派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都没有质的规定性、真实性,是空的,而世俗的人不懂得这个道理,误以为事物是真实的。中观学派把世俗认为是正确的道理,称为俗谛,把懂得事物缘起性空的道理,深知世俗认识的颠倒,称为真谛。
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认为真俗二谛有高低之分,虚实之分,真假之分,但又是缺一不可的。中观学派主张把二谛统一起来观察现象,不偏于对立的任何一方,即对于事物的有与无两边,既否定事物的真有,也否定事物的真无,认为这样才符合“中道实相”即所谓事物的真相,这称作“中道观”,简称“中观”。
“四重二谛”说
佛教“二谛”说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佛教学者接受了不同的说法,理解也很不相同。吉藏针对各种异说,强调二谛是一种言教,是佛根据不同对象的方便说教,决不能执著为真实,应当“无所得”。他竭力论证“中观”学说的合理性、正确性,说:
“邪既无量,正亦多途。大略为言,不出二种,谓有得与无得,有得是邪,须破;无得是正,须申。…… 他论有破有立,则有破别有所申。今论唯破不立,则唯破不申。所以以者,若经若论,唯破颠倒虚妄,更无所申。本由病,故有教。在病既除,教药亦尽。……他论有破有立,此乃增有所得。非唯不能申,亦不能破。自是有得,何能破他?”(《大乘玄论》卷五)
这是说,“邪见”是抓住几个概念(“有得”)来论说事物的真相,而“正见”是不执著任何概念(“无得”)以论断事物。通常在破斥自认为是“邪见”之后,随着又确立对事物真相的看法,实际上也就沦为“邪见”了,因为这也是执著概念(“有得”),这样非但不能申明真理,而且也不能破斥他人的“邪见”。在吉藏看来,唯一的表彰真理的方法是“唯破不立”。
吉藏把中国佛教历来的真理观归结为三种,称为“三重二谛”。他在破斥这些主张的基础上提出“四重二谛”说,以表达“无所得”的宗旨,他说:
他(师)但以有为世谛,空为真谛。今明,若有若空,皆是世谛。非空非有,始明真谛。三者,空有为二,非空有为不二,二与不二,皆是世谛;非二非不二,名为真谛。四者,此三种二谛,皆是教门。说此三门,为令悟不三。无所依得,始名为理(真谛)。(《大乘玄论》卷一)
这里,第一重是指成实宗的观点,成实宗批评毗昙宗把事物看为实有,只能是通俗的真理——“俗谛”,而只有主张万物都“空”,才是真谛。也就是说,俗谛有,真谛无,就事来说是有,就理来说是无,有无并举。第二重是指某些大乘学派,认为万物是有或空,都是俗谛,而主张万物既不是有又不是空,离开有无,无有无非,才是真谛。第三重是指摄论宗的主张,认为万物是有是空,或非有非空,都是俗谛,只有否定说有说空和非有非空两个方面,才是真谛。也就是说,非有非无是与有无相对,有无为“二”,非有非无为“不二”,但“二”与“不二”也还是相对的,还是属于常识的看法,还是俗谛,只有超出这种“二”与“不二”的对立,主张非二非不二,才是真谛。第四重,认为非二非不二也还是没有超出有所得的范围,还是俗谛,只有“言忘绝虑为真”,即以达到不涉语言不关思虑的境界为真。真谛是不可言说,不可思量——不可思议的,即无法用通常的语言概念表达的。这就是吉藏三论宗所主张的观点。
吉藏是继承佛教中观学说的“双遣双非”法,用否定的方式来阐述“二谛”说。依据“四重二谛”说的次第,前一重的所谓真,就是后一重所谓的俗,只有到了“忘言绝虑”才是绝对的真。重复地讲,第一重的真谛是对第一重的俗谛的否定,第二重的真谛是对第一重的真谛的否定,第三重的真谛是对第二重的真谛的否定,第四重的真谛又是对第三重的真谛的否定,这是连续性的否定。吉藏的这种方法论可以概括为两个特点:一是对互相矛盾的一对概念同时加以否定,也是所谓“双遣双非”;二是与上一特点相联系,只否定不肯定,也就是“唯破不立”,在否定中显示真理。吉藏认为,“破邪”就是“显正”,不是在“破邪”以后另外再去“显正”。自此也可见,吉藏的“四重二谛”说实际上是一种否定一切真理的真理观。吉藏认为绝对的真理是“言忘虑绝”的,所谓“言忘虑绝”,不是不要言虑,而是指不是一般言虑所能表达和悟解的,但是,怎么会有离开人们的语言概念和思虑活动,另有一套言虑呢? 这只能存在于吉藏的宗教构想之中。可见,吉藏的学说是一种与真理相对立的信仰主义的真理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