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家庙太平寺
俗称锡伯族家庙的喇嘛教寺院太平寺,坐落在盛京城西外攘门(小西门)外三四里的地方,现在的和平区站前街(北市场)皇寺路一段太平里二十一号,沈阳市缝纫机零件一厂。
这座由锡伯族人自己建立的喇嘛教寺院,坐北朝南,有山门、影壁、天王殿、腰殿、大殿和东西配殿等建筑。在大殿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石碑,这就是全国有名的太平寺碑了。
提起这座锡伯族古老家庙太平寺来,还有一段锡伯族南迁盛京和修建太平寺的传说呢。
三百多年前,盛京这一带,锡伯族人还很少,大都住在海拉尔(今黑龙江省海拉尔市)东南的扎兰陀罗河(今绰尔河)流域,呼伦贝尔大草原上,隶属于蒙古科尔沁部。
呼伦贝尔大草原,一眼望不到边。这里水源充足,野草鲜嫩,还有一片片老林子。豺狼虎豹,獐狍野鹿,野猪,熊瞎子,成群结队。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有的是,那可真是个“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落饭锅里”的好地方啊。
那时候的锡伯人,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过着放牧、打猎、捕鱼的游牧生活。
一到冬天,一伙一伙的锡伯人骑着快马,架着鹰,带着猎狗,奔跑在老林子里。他们撒开肩膀上的鹰,又向猎狗发出“嗾、嗾、嗾”的命令,三五成群的猎狗嗅到野兽的气味,发现野兽的踪迹, “汪、汪”叫的时候,锡伯猎人便纵马飞奔,对准逃跑的野兽,远的张弓搭箭射去,近的投掷钢叉击毙。打完了野兽,大伙儿一块分享猎物。那会儿,锡伯人就是这么生活着的。
住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锡伯人,常跟蒙古人打交道。那时候,蒙古人都信喇嘛教,锡伯人受蒙古人的影响,也都信喇嘛教了。
在老罕王努尔哈赤征服东北各少数民族的那些年,锡伯人也陆陆续续地被编入满洲八旗和蒙古八旗,披甲当兵。老罕王知道锡伯人能骑善射,骁勇强悍,生怕锡伯人造反起事。可是为着打天下,还得利用锡伯人的勇劲和弓马娴熟的本事。就这样,一直到老罕王去世,也没想出个究竟该怎么防备锡伯人的办法来。在老罕王临死前,他还不放心地嘱咐儿子皇太极,告诉他别忘了防备锡伯人,恐后生事。
老罕王死后,皇太极登基坐殿,他称帝(清太宗)不久,就想出了防备锡伯人的绝招,于是就传旨下去,让把聚居在一起的锡伯人,分派到各地去,对锡伯人实行分而治之的办法。皇太极的这道谕旨一下,就不断地把披甲当兵的锡伯人连同家口,强行迁移到各个地方去随征驻防去了。
在崇德年间和顺治年间,就把原来居住在科尔沁一带的锡伯人,先后迁移到墨尔根(今黑龙江省嫩江县),齐齐哈尔(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伯都讷(今吉林省扶余县)和吉林乌拉(今吉林省吉林市)等处地方。
康熙年间,又把锡伯兵丁连同家口七干八百二十三人,分为三拨,迁入盛京,派到二十多个地方去驻防。打这时起,南迁到盛京城区,特别是进居到盛京城内的锡伯人,就一年比一年多起来了。
这些住在盛京城和盛京附近的锡伯人,大伙每回碰到一块的时候,都常念叨得修个喇嘛庙做佛事。就这样,在锡伯人迁到盛京的第十个年头上,也就是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盛京的锡伯人凑了六十两银子,在离皇寺(实胜寺)西边不远的地方,买了五间房子,找来匠人塑了佛像,又从京师(北京)请来了甘珠尔经(大藏经)一百零八部(卷),创立了太平寺。这时候的太平寺,虽说规模挺小,可在盛京一带的锡伯人,总算是有了个做佛事的地方了。
后来,太平寺又修缮了好多回。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由当时驻在盛京的锡伯官员:协领巴岱、佐领殷登保、阿富喜一伙人发起,住在盛京城的一些锡伯人,大伙儿共同出钱,又扩建了太平寺。这回扩建,不光整修了大殿,还为寺院建了山门,在正殿的两侧,又盖起了东西配殿,塑了三世佛的像。到这时,太平寺可就有点规模了,香火也越来越旺了。
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驻在盛京跟前的一伙锡伯官员:协领罗布桑、拉锡、得格苏、卓地,又发动住在盛京的锡伯人,大伙儿捐钱,又重新整修了太平寺,还塑了宗喀巴大师、五通天神、观世音、四大天王像,增请了《般若波罗密多经》,使太平寺更加完善。
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驻防在盛京所属的梨树沟边门的锡伯官员佐领华沙布,在太平寺大殿前的东西两面,刻立了两座石碑。
西面的石碑是用锡伯文刻的,东面的石碑是用汉文刻的。这两座碑的阴阳两面,都分别刻着锡伯字和汉字。
碑文不光记载了太平寺的创立、扩建和修缮的经过,还记载了锡伯族迁来盛京的经过,它把三百多年来锡伯族历史保存了下来。
这两块石碑,现在还有一座锡伯文石碑,收藏在沈阳故宫博物馆里,它是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也是锡伯族南迁和太平寺香火兴衰的见证。
这座由锡伯族人自己建立的喇嘛教寺院,坐北朝南,有山门、影壁、天王殿、腰殿、大殿和东西配殿等建筑。在大殿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石碑,这就是全国有名的太平寺碑了。
提起这座锡伯族古老家庙太平寺来,还有一段锡伯族南迁盛京和修建太平寺的传说呢。
三百多年前,盛京这一带,锡伯族人还很少,大都住在海拉尔(今黑龙江省海拉尔市)东南的扎兰陀罗河(今绰尔河)流域,呼伦贝尔大草原上,隶属于蒙古科尔沁部。
呼伦贝尔大草原,一眼望不到边。这里水源充足,野草鲜嫩,还有一片片老林子。豺狼虎豹,獐狍野鹿,野猪,熊瞎子,成群结队。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有的是,那可真是个“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落饭锅里”的好地方啊。
那时候的锡伯人,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过着放牧、打猎、捕鱼的游牧生活。
一到冬天,一伙一伙的锡伯人骑着快马,架着鹰,带着猎狗,奔跑在老林子里。他们撒开肩膀上的鹰,又向猎狗发出“嗾、嗾、嗾”的命令,三五成群的猎狗嗅到野兽的气味,发现野兽的踪迹, “汪、汪”叫的时候,锡伯猎人便纵马飞奔,对准逃跑的野兽,远的张弓搭箭射去,近的投掷钢叉击毙。打完了野兽,大伙儿一块分享猎物。那会儿,锡伯人就是这么生活着的。
住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锡伯人,常跟蒙古人打交道。那时候,蒙古人都信喇嘛教,锡伯人受蒙古人的影响,也都信喇嘛教了。
在老罕王努尔哈赤征服东北各少数民族的那些年,锡伯人也陆陆续续地被编入满洲八旗和蒙古八旗,披甲当兵。老罕王知道锡伯人能骑善射,骁勇强悍,生怕锡伯人造反起事。可是为着打天下,还得利用锡伯人的勇劲和弓马娴熟的本事。就这样,一直到老罕王去世,也没想出个究竟该怎么防备锡伯人的办法来。在老罕王临死前,他还不放心地嘱咐儿子皇太极,告诉他别忘了防备锡伯人,恐后生事。
老罕王死后,皇太极登基坐殿,他称帝(清太宗)不久,就想出了防备锡伯人的绝招,于是就传旨下去,让把聚居在一起的锡伯人,分派到各地去,对锡伯人实行分而治之的办法。皇太极的这道谕旨一下,就不断地把披甲当兵的锡伯人连同家口,强行迁移到各个地方去随征驻防去了。
在崇德年间和顺治年间,就把原来居住在科尔沁一带的锡伯人,先后迁移到墨尔根(今黑龙江省嫩江县),齐齐哈尔(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伯都讷(今吉林省扶余县)和吉林乌拉(今吉林省吉林市)等处地方。
康熙年间,又把锡伯兵丁连同家口七干八百二十三人,分为三拨,迁入盛京,派到二十多个地方去驻防。打这时起,南迁到盛京城区,特别是进居到盛京城内的锡伯人,就一年比一年多起来了。
这些住在盛京城和盛京附近的锡伯人,大伙每回碰到一块的时候,都常念叨得修个喇嘛庙做佛事。就这样,在锡伯人迁到盛京的第十个年头上,也就是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盛京的锡伯人凑了六十两银子,在离皇寺(实胜寺)西边不远的地方,买了五间房子,找来匠人塑了佛像,又从京师(北京)请来了甘珠尔经(大藏经)一百零八部(卷),创立了太平寺。这时候的太平寺,虽说规模挺小,可在盛京一带的锡伯人,总算是有了个做佛事的地方了。
后来,太平寺又修缮了好多回。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由当时驻在盛京的锡伯官员:协领巴岱、佐领殷登保、阿富喜一伙人发起,住在盛京城的一些锡伯人,大伙儿共同出钱,又扩建了太平寺。这回扩建,不光整修了大殿,还为寺院建了山门,在正殿的两侧,又盖起了东西配殿,塑了三世佛的像。到这时,太平寺可就有点规模了,香火也越来越旺了。
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驻在盛京跟前的一伙锡伯官员:协领罗布桑、拉锡、得格苏、卓地,又发动住在盛京的锡伯人,大伙儿捐钱,又重新整修了太平寺,还塑了宗喀巴大师、五通天神、观世音、四大天王像,增请了《般若波罗密多经》,使太平寺更加完善。
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驻防在盛京所属的梨树沟边门的锡伯官员佐领华沙布,在太平寺大殿前的东西两面,刻立了两座石碑。
西面的石碑是用锡伯文刻的,东面的石碑是用汉文刻的。这两座碑的阴阳两面,都分别刻着锡伯字和汉字。
碑文不光记载了太平寺的创立、扩建和修缮的经过,还记载了锡伯族迁来盛京的经过,它把三百多年来锡伯族历史保存了下来。
这两块石碑,现在还有一座锡伯文石碑,收藏在沈阳故宫博物馆里,它是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也是锡伯族南迁和太平寺香火兴衰的见证。
今日更新
-
朝鲜人参拜祠堂习俗
[2020-04-02]
-
朝鲜人的忌四习俗
[2020-04-02]
-
蒙古人的宗教信仰
[2020-04-02]
-
蒙古人的喇嘛教信仰
[2020-04-02]
-
蒙古人的扬奶求福习俗
[2020-04-02]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