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天下闻

2019-05-30 可可诗词网-民俗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黄梅戏具有长于抒情,载歌载舞,接近生活,唱腔优美动听,表演朴实细腻的特点。它广泛流传安徽省长江两岸和江南,也是全国人民喜爱的戏曲剧种之一。
        黄梅戏原称黄梅调,又叫采茶调,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歌。相传黄梅县的紫云山和龙平山,从前都是产茶的地方。每年谷雨前后,成群结队的青年男女,边采茶边唱歌。采茶调后与航河两岸流行的“竹枝腔”、“石牌腔”、“耕歌戏”、“夫子戏”、“旱龙船”、“金钱板”、“鱼鼓调”以及“高跷”、“推车灯”、“摇花篮”等唱腔、舞蹈不断溶合,从而逐渐向表演简单故事情节的方向发展,形成以演唱“两小戏”(小生、小旦)、“三小戏”(加小丑)为主的山乡小戏。到19世纪中叶,受到“徽调”和“青阳腔”的影响。又由“二小戏”、“三小戏”发展形成有头有尾,故事情节完整的正本戏。黄梅戏作为一个剧种,也就逐渐为世人所知晓和确认。
        黄梅戏的唱腔分为“花腔”和“平词”两大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平词是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常用于大段的叙述、抒情,韵味丰富,如行云流水。黄梅戏还以载歌载舞,讲究表演身段、花样不断翻新和以质朴的语言、健康的格调表现人物,给人以真切、朴实、优美的感受。它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他乐器的锣鼓的配合,适合于表演多种题材的剧目。尤其在建国后,其音乐方面发展了唱腔和伴奏,使旋律更为优美,演员的演技也吸收了各兄弟剧种的营养成份,从而更臻于完美和丰满。出现了严凤英、王少舫等蜚声国内外的表演艺术家。它的剧目和《打猪草》、《夫妻观灯》、《天仙配》、《女驸马》也走向海内外。如今,安徽和江苏、湖北、福建、江西、吉林、浙江等省共有专业黄梅剧团50多个。黄梅戏不断推陈出新,进一步开拓了自己的发展道路。从安庆、合肥至北京、天津、沈阳、南京、武汉、广州、昆明、拉萨、杭州、香港等大中城市,都留下它的足迹,台湾以及海外也曾掀起“黄梅热”。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