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图腾崇拜与彝族的虎节
我国虎文化渊远流长,当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其最早起源当始自原始社会西北氏羌族的游猎生活。史前传说的西王母与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氏便都是崇虎氏族(虎图腾)首领。《山海经·西次三经》记载:“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玉山即昆仑山,西王母即母虎女神。据《说文》载:“伏羲生于成记”,“虎鼻山准”,成纪即今甘南天水一带,正是古羌戎活动的地区。在这一地区出生的人祖,有“虎鼻山准”体态的特征,也说明他原是虎图腾氏族首领。后来受原始农耕文化影响加入龙图腾,演变为龙虎文化。约在秦汉之际,羌族向中原及西南发展,形成今天四川、湖北、云南、贵州等地一些少数民族,在这些民族中形成“虎即祖,祖即虎”的观念。土家族、白族、普米等族崇虎以白虎为图腾,彝族、纳西、傈僳等族崇虎,以黑虎为图腾,各有许多虎图腾崇拜遗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在云南哀牢山(彝语为“大虎山”之意)中还保留着原始崇虎的活化石——彝族虎节。
据唐楚臣1989年三次到云南省双柏县调查报道,在该县小麦地冲村保留着完整而奇特的“虎节”活动。虎节于每年正月初八日落时开始,正月十五日出前结束。正月初八日落时,全村成年男子集中于村后土主庙遗址(庙已毁于文革时期),杀鸡献“咪司”(主土神)。由本村毕摩(巫师)祭土主,请虎神。所谓土主神即虎神。原土主神彩绘于庙中墙上,骑一白牛,有八只手:一手托日,一手托月,余下的六只手持金铃、兵器等。庙被毁后未重建,于原址放两块未经打磨的石头以为土主。祭时全村成年男人跪在土主前磕头后,杀一只公鸡,将鸡血涂在代表土主的石上,由毕摩给土主插香献祭品(一碗酒,一碗肉,一碗米)。然后巫师用彝语诵祭辞,请土主保佑节日顺利,后用卦木卜卦,卜得上卦(即一阴一阳卦)的前八人可化装为虎。当选的八个男子,当场化装为虎,以黑毡扎于身上为虎皮,束两毡角为虎耳,戴在头上。露在外面的脸、脚、手用黑、红、黄颜色画为虎纹。据说过去是裸身,用酒溶化锅烟、红土、白泥为颜料画身,现用墨和广告颜料画。化装好的“虎”,两耳高耸,尾巴粗壮,浑身虎纹,额上绘一“王”字,颈上挂个大铜铃。自此“虎”再不能言语。巫师穿无领长衫,头戴篾帽,手持竹竿,高挑一葫芦。葫芦底通有数孔,内装火灰。巫师化装为黑老虎头子,他念祭词请虎神后,率众虎入村,在土稻场上举行仪式。黑虎头子(巫师)宣布虎节规矩,主要不准穿白戴白,参加虎节的人要头顶青天,不能打伞,不准男女打闹扰乱秩序等,接着是跳虎舞。正月初八为出虎日。傍晚,黑虎头子口念着卖药的辞句,再喊一声“罗嘛”(彝语“罗”即虎)一声火炮响,黑虎从场的四方跳出,各自用力抖动颈上铜铃。黑虎头子率领众虎跳绞篾舞,村民手持香火围众虎跳即兴舞蹈。场子边上有四人穿黄衣用传统单面扇形鼓伴奏,直跳到精疲力竭方休。以后每日增加一虎入场跳虎舞,加到八虎后,众黑虎跳犁田、耙地、撒秧、薅草、收割、打谷等生产舞蹈;虎亲嘴、虎交尾、虎护蛋等生殖舞蹈,虎搭桥、虎开路、虎盖房等生活舞蹈。正月十五日为“斩扫祸祟,送虎东归日”,也叫“八虎拜年日”。八虎拜年日酉时开始,由虎背着两个代表山神的老人,到各家各户去拜年,念吉祥语,两个代表山神的老人一问一答:“哪家旺?”“ ×家旺”;“哪家发?”“×家发!”全村116户人家,家家拜到。所到人家须备好一块猪肉。据说虎是祖宗的魂变的,不能进家,因此肉由两个化装的猫人用嘴抬出装入羊皮口袋中带走,作为虎食。
正月十五日八虎到各家斩扫祸祟之后,背着毕摩来到村南二里处名叫“送虎梁子”的送虎地,(——此地原有天然石虎一尊被视为圣地)绕石虎遗迹跳三圈舞。然后由毕摩念经,将虎魂送往日出方向。众虎卸装全村聚于送虎地吃猪肉,称为吃虎肉。吃完虎肉,节日结束。
关于虎节的来历有如下神异的传说:古时有一天夜里有八个罗罗(虎族)妇女被三只老虎引到小麦地,冲八个妇女身背巨石要填江引水,正好鸡鸣,弃石逃走。故现在跳虎时须由八人装虎,八个人是男人,装的却是母虎。八个妇女扔下的石头化成了石门,三只老虎化成了石虎,有公虎、母虎和虎崽。这座山就叫做来虎山。人们把石虎所在地奉为圣地,无子者前来祈子,生病者前来叫魂儿,贫困者前来求财,不幸者前来祈福,都认为他们是虎的后代,受神虎护佑,世代祭祀不绝,更特定虎节跳虎娱神求福。
今图腾意识淡薄,成为娱乐节目。
据唐楚臣1989年三次到云南省双柏县调查报道,在该县小麦地冲村保留着完整而奇特的“虎节”活动。虎节于每年正月初八日落时开始,正月十五日出前结束。正月初八日落时,全村成年男子集中于村后土主庙遗址(庙已毁于文革时期),杀鸡献“咪司”(主土神)。由本村毕摩(巫师)祭土主,请虎神。所谓土主神即虎神。原土主神彩绘于庙中墙上,骑一白牛,有八只手:一手托日,一手托月,余下的六只手持金铃、兵器等。庙被毁后未重建,于原址放两块未经打磨的石头以为土主。祭时全村成年男人跪在土主前磕头后,杀一只公鸡,将鸡血涂在代表土主的石上,由毕摩给土主插香献祭品(一碗酒,一碗肉,一碗米)。然后巫师用彝语诵祭辞,请土主保佑节日顺利,后用卦木卜卦,卜得上卦(即一阴一阳卦)的前八人可化装为虎。当选的八个男子,当场化装为虎,以黑毡扎于身上为虎皮,束两毡角为虎耳,戴在头上。露在外面的脸、脚、手用黑、红、黄颜色画为虎纹。据说过去是裸身,用酒溶化锅烟、红土、白泥为颜料画身,现用墨和广告颜料画。化装好的“虎”,两耳高耸,尾巴粗壮,浑身虎纹,额上绘一“王”字,颈上挂个大铜铃。自此“虎”再不能言语。巫师穿无领长衫,头戴篾帽,手持竹竿,高挑一葫芦。葫芦底通有数孔,内装火灰。巫师化装为黑老虎头子,他念祭词请虎神后,率众虎入村,在土稻场上举行仪式。黑虎头子(巫师)宣布虎节规矩,主要不准穿白戴白,参加虎节的人要头顶青天,不能打伞,不准男女打闹扰乱秩序等,接着是跳虎舞。正月初八为出虎日。傍晚,黑虎头子口念着卖药的辞句,再喊一声“罗嘛”(彝语“罗”即虎)一声火炮响,黑虎从场的四方跳出,各自用力抖动颈上铜铃。黑虎头子率领众虎跳绞篾舞,村民手持香火围众虎跳即兴舞蹈。场子边上有四人穿黄衣用传统单面扇形鼓伴奏,直跳到精疲力竭方休。以后每日增加一虎入场跳虎舞,加到八虎后,众黑虎跳犁田、耙地、撒秧、薅草、收割、打谷等生产舞蹈;虎亲嘴、虎交尾、虎护蛋等生殖舞蹈,虎搭桥、虎开路、虎盖房等生活舞蹈。正月十五日为“斩扫祸祟,送虎东归日”,也叫“八虎拜年日”。八虎拜年日酉时开始,由虎背着两个代表山神的老人,到各家各户去拜年,念吉祥语,两个代表山神的老人一问一答:“哪家旺?”“ ×家旺”;“哪家发?”“×家发!”全村116户人家,家家拜到。所到人家须备好一块猪肉。据说虎是祖宗的魂变的,不能进家,因此肉由两个化装的猫人用嘴抬出装入羊皮口袋中带走,作为虎食。
正月十五日八虎到各家斩扫祸祟之后,背着毕摩来到村南二里处名叫“送虎梁子”的送虎地,(——此地原有天然石虎一尊被视为圣地)绕石虎遗迹跳三圈舞。然后由毕摩念经,将虎魂送往日出方向。众虎卸装全村聚于送虎地吃猪肉,称为吃虎肉。吃完虎肉,节日结束。
关于虎节的来历有如下神异的传说:古时有一天夜里有八个罗罗(虎族)妇女被三只老虎引到小麦地,冲八个妇女身背巨石要填江引水,正好鸡鸣,弃石逃走。故现在跳虎时须由八人装虎,八个人是男人,装的却是母虎。八个妇女扔下的石头化成了石门,三只老虎化成了石虎,有公虎、母虎和虎崽。这座山就叫做来虎山。人们把石虎所在地奉为圣地,无子者前来祈子,生病者前来叫魂儿,贫困者前来求财,不幸者前来祈福,都认为他们是虎的后代,受神虎护佑,世代祭祀不绝,更特定虎节跳虎娱神求福。
今图腾意识淡薄,成为娱乐节目。
今日更新
-
朝鲜人参拜祠堂习俗
[2020-04-02]
-
朝鲜人的忌四习俗
[2020-04-02]
-
蒙古人的宗教信仰
[2020-04-02]
-
蒙古人的喇嘛教信仰
[2020-04-02]
-
蒙古人的扬奶求福习俗
[2020-04-02]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