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歌圩”
壮族民众在约定俗成的日期和地点,群集对歌,进行社交,群体自我娱乐,也不乏以歌择偶,广西崇左、宁明一带壮语称“窝坡”,即“出到坡地上去相会”;或“歌坡”,即“坡上会歌”;德保一带称“航端”,即“垌场圩市”;靖西、大新一带称“窝岩”、“陇洞”,即“出岩洞相会”;来宾、横县一带称“圩逢”,即“欢乐的圩日”;邕宁一带称“还球”,则是对歌的一种形式。明邝露《赤雅》称“浪花歌”;清赵翼《镇安土风》诗称“跳月圩”。云南省富宁一带壮语称“陇端”,即“下田坝赶街”;广南一带称“花街”,“花”内涵着“情”的意思;广东省连山一带称“歌堂夜”。
初步统计,广西境内80多个县市中,有40个县市642个歌圩点。自西而东,桂西百色地区、南宁和河池两地区的西部各市县歌圩点较多,桂中、桂东各市县歌圩点较少。日期则正月、二月、三月、八月居多,其中尤其以正月初四、三月初三、八月十五为三大歌节。规模较大的如武鸣县城和靖西县城歌圩达三四万人,少的也有千人左右。
每届歌圩日,四方民众与歌手群集歌圩点,对歌、听歌。有些地方,同一村子的姑娘们衣服、发瓣、包头帕、绣花鞋,自头至脚均为同一打扮。同一村子的小伙子们,打扮也整齐一新。邻近歌圩点的村寨,各户均制备节日食品如五色糯饭、米粉、粉蒸肉之类,招待远方来客。
男歌手们向女歌手们唱歌邀唱,邀约再三,女歌手们答唱后,双方你来我往,一问一答,内容广泛多彩。壮族民歌多为二人二声部,所以对歌时多为二男对二女同声二声部。有的地方如靖西、德保一带,有“抢歌”风俗。几双男哥手,向同一双女歌手唱《求歌》,歌韵各各不同,女歌手还某一双男歌手的歌韵,即为与他俩对歌,其他歌手作为听众旁听。但如有某一双男歌手不服,另行发歌抢唱,如女歌手换用他俩的歌韵答唱,便是抢歌胜利,继续唱和;否则便告失败,退出竞争。
有的地方如巴马县城,三月三白天在城郊盘阳河边草坪上对歌,晚上移到县城内继续对歌,体育场、公路桥、大街两侧,处处歌场,通宵达旦,第二天再唱一天,第二晚又通宵达旦;第三天又唱一天,方散去。
不少男女青年在歌圩中选择对象,经多次对歌交往,最后结为终身伴侣。
初步统计,广西境内80多个县市中,有40个县市642个歌圩点。自西而东,桂西百色地区、南宁和河池两地区的西部各市县歌圩点较多,桂中、桂东各市县歌圩点较少。日期则正月、二月、三月、八月居多,其中尤其以正月初四、三月初三、八月十五为三大歌节。规模较大的如武鸣县城和靖西县城歌圩达三四万人,少的也有千人左右。
每届歌圩日,四方民众与歌手群集歌圩点,对歌、听歌。有些地方,同一村子的姑娘们衣服、发瓣、包头帕、绣花鞋,自头至脚均为同一打扮。同一村子的小伙子们,打扮也整齐一新。邻近歌圩点的村寨,各户均制备节日食品如五色糯饭、米粉、粉蒸肉之类,招待远方来客。
男歌手们向女歌手们唱歌邀唱,邀约再三,女歌手们答唱后,双方你来我往,一问一答,内容广泛多彩。壮族民歌多为二人二声部,所以对歌时多为二男对二女同声二声部。有的地方如靖西、德保一带,有“抢歌”风俗。几双男哥手,向同一双女歌手唱《求歌》,歌韵各各不同,女歌手还某一双男歌手的歌韵,即为与他俩对歌,其他歌手作为听众旁听。但如有某一双男歌手不服,另行发歌抢唱,如女歌手换用他俩的歌韵答唱,便是抢歌胜利,继续唱和;否则便告失败,退出竞争。
有的地方如巴马县城,三月三白天在城郊盘阳河边草坪上对歌,晚上移到县城内继续对歌,体育场、公路桥、大街两侧,处处歌场,通宵达旦,第二天再唱一天,第二晚又通宵达旦;第三天又唱一天,方散去。
不少男女青年在歌圩中选择对象,经多次对歌交往,最后结为终身伴侣。
今日更新
-
朝鲜人参拜祠堂习俗
[2020-04-02]
-
朝鲜人的忌四习俗
[2020-04-02]
-
蒙古人的宗教信仰
[2020-04-02]
-
蒙古人的喇嘛教信仰
[2020-04-02]
-
蒙古人的扬奶求福习俗
[2020-04-02]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