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模拟动物舞

2019-05-30 可可诗词网-民俗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舞蹈是古代祭神的一项主要祭礼活动。据《述异记》记载:“越俗祭防风氏,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之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发而舞。”汉时。“盱(曹娥父)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汉安二年五月五日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上虞曹娥庙碑文》)。六朝,越舞盛极一时,唐宋以后不断传承演变,逐渐形成了今日尚存的一些民间舞蹈。
        绍兴的模拟动物舞源于原始信仰动植物的崇拜和越族的龙蛇图腾崇拜,它是用竹、布、木、纸精心制作各种动物头部模型,由表演者或手擎、身披、头戴各种动物模型,模拟动物习性动作而表演的舞蹈。如流传于诸暨璜山的《板凳龙》,由二盏灯笼领路,后而由近二丈高的一面红色三角大旗,八面红色三角小旗开路,乐队簇拥,二支铳鸣放,在一位头扎英雄结、手舞彩球的引龙者指引下,一支由百余桥组成的《板凳龙》由龙头、龙身、龙尾组成,龙头6人抬,龙身有100多条板凳,每人一条计100多人(一条板凳称为一桥),每条板凳制作迥异,有人物、虫鱼、花草或图案,每桥上面装有电池或蜡烛,夜幕降临,烛光齐明,五彩缤纷,人们通过舞龙灯,喜庆丰收。
        《甩煞龙》流传于上虞小越镇民间,以“羊山龙”声望最高。羊山成立的《甩煞龙》会,全由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组成,他们均会武术,适应《甩煞龙》靠甩也靠舞、节奏快速不停的要求。《甩煞龙》有红、黄二种,羊山龙系红色,如在晚上出舞,还配有喷火。
        《双狮舞》流传于上虞虞南大勤和张溪乡一带方圆几十里。狮子头用木头做框,再用布包上,狮子皮用粗皮制作,用麻代替狮毛。表演者身披狮头狮身,密切配合,模仿狮子多种动态,通过有关固定动作,表现“文狮”(搔痒、理毛、逗耍等温驯的神态)和“武狮”(扑、吼、滚、翻、腾的勇猛性格)。《双狮舞》的伴奏一般采用打击乐,配有鼓、大锣、大钹、小锣、手锣、小钹等六件,配上一对梅花(唢呐)。常用锣鼓点“急急风”、“慢长槌”、“游戏鼓”,唢呐、“骑马调”等,动作可以不受乐器节奏的限制,打击乐起烘托作用。
        《跑竹马》流传于诸暨龙门乡、应店街、五一花园村等地。《跑竹马》将马头缚在人身前腰,马尾在腰后,演员扮演历代各种人物。一般于春节期间走村串户演出。
        《调五马》是流传于嵊县广利乡的一种民间舞蹈,它将《竹马》形式与戏曲《王昭君》出雁门关一段结合起来,分为“出迎”、“出塞”、“接近”、“惜别”四段,运用竹马竹鞭等道具,表演人与马的性格特点。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