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河沿岸花鼓灯

2019-05-30 可可诗词网-民俗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花鼓灯,是流行安徽省淮河沿岸的怀远、风台、蚌埠等地的民问歌舞。逢年过节,喜庆丰收,都要玩灯。
        花鼓灯演出的场地,多为村头、树下、打麦场上,常常从太阳落山一直玩到太阳出,出现了“沿淮红灯密如星,村村彻夜锣鼓响”的盛况。
        这种风俗的起源,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夏代,沿淮农民办了盛谢禹王爷治水的恩德,在每年农历3月28日,禹王爷诞辰,纷纷举灯于河岸上,以示纪念。也有人说始于明代永乐年间,每年春节,点放花灯,祈祝太平,流传至今。《凤台县志》上记载,是从宋代开始。花鼓灯以歌舞见长,以舞蹈为最佳。整个灯班的领舞领歌者称“伞把子”,是演出中高举青竹扎架、花绸为翼的灯伞的男演员,他必须具有调度舞形和随口编歌的本领。男角总称“鼓架子”,穿短上衣,灯笼裤,口扎白毛巾。鼓架子有大小之分。大“鼓架子”要有顶人和叠罗汉的技巧,小“鼓架子”则活泼麻利,善于舞蹈,并且会翻跟斗。女角总称“兰花”,头顶红绣球,飘下的两条长带直垂胸前,上身穿紧身彩衣,下穿彩裤,腰扎石榴长裙,演出时手持花扇。花鼓灯最精彩的场面是“鼓架子”肩托“兰花”,摇彩扇,舞绣帕,翩翩起舞的“上盘鼓”,就有“喜鹊登枝”、“白鹤亮翅”、“燕子探海”、“鸭子凫水”等数百种动作。这些舞蹈动作,大多产生于劳动和实际生活,舞姿粗犷、利落、热情、奔放。
        花鼓灯的音乐,以打击乐为主,用花鼓、大锣、大钹3大件,及镗锣、小钹等。花鼓是乐队的指挥,所有乐器都随它的节奏而变化,显得铿锵明快,欢腾喧闹,而又变化多端。
        花鼓灯受到淮河边人们的欢迎,各地区都出现了各有所长、远近闻名的艺人,如“小金莲”、“小白鞋”、“气死猴”、“老蛤蟆”等。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和支持花鼓灯。1952年花鼓灯首次进京参加全国民间歌舞演出,“小金莲”等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近年,怀远的农民花鼓灯赴北美、欧洲演出,受到北美、欧洲观众热烈欢迎,座无虚席,掌声不息,称赞他们是“东方的吉卜赛歌舞”。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