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跑社火”
“跑社火”是流传于陕西旬邑一带的一种民间舞蹈,亦称“地故事”。以其古朴诙谐、幽默滑稽的风格,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
“跑社火”一般在春节期间和重大喜庆之日组织表演。每年正月初十前后开始,由社火头率领大家打上彩旗,敲起锣鼓,谒庙敬神,然后挨家挨户进行表演。各家都在大门口燃放鞭炮,院中摆香案,供祭品,以求吉利,这叫“接社火”。舞队进院后先敲锣鼓,再放一把烟火,群众认为这样可以驱疫除鬼,消灾免难。耍社火至正月十五日达到高潮,通霄达旦,锣鼓喧天,有时一直要到二月二龙抬头。这种民俗,无疑是我国古代傩祭礼仪在世代绵延的过程中,流传至今的一种表现形式。
“跑社火”的表演过程是由锣鼓先打开场,制造气氛,吸引观众,然后舞者由领头的引导跑各种队形图案。图案要求变化准确分明,对称均衡,严谨规整,不能有半点差错。队形图案跑完后才开始表演各种舞蹈。节目内容相当丰富,有表现古代征战的,有反映民俗风情的,有传统的戏曲故事,有反映农业生产庆贺丰收的,还有以民间生活为题材的故事。
《赶女》是经常表演的代表性节目,它由三人表演,一人扮丑女,一人扮老汉,一人扮老婆骑驴。丑女年龄渐大,春心萌动,不愿整天呆在家里,乘父母不备,逃出家门。父母发现女子偷跑出门,好不心急,想到女子已大,怕在外惹下“麻达”,急忙骑上毛驴追赶女子。其中环境的变化,全凭艺人虚拟表演而激发起观众的想象,一会儿是平川大道,一会儿是小河流水,使场上无山而有山,无水而有水,自由驰骋,纵横无阻,显示出时空变幻的丰富多彩。老俩口“追赶”半天,终于赶上了女子,一家人高高兴兴地转回家去。故事通过老俩口追女的情节,塑造了滑稽诙谐的人物形象,显示了民间舞蹈所具有的喜剧表演特色,给人以轻松愉快的艺术趣味。
“跑社火”的表演具有即兴式特点,没有僵固的程式,而是由艺人根据内容即兴发挥因情而舞.因事而变。它的队形图案变化多样,常跑的图案有“日月图”、“八卦图”、“折四门”、“转∞字”(俗称线板子)、“顶三角”、“折月芽”、“串辨子”等。基本步伐为“躜躜步”、“小花步”、“花梆步”.其舞蹈特点突出一个“跑”字,因而又称“跑场故事”。跑“躜躜步”强调“飘”和“匀”,做到步伐均匀,轻盈飘逸,如在水上飘一样,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地方风格。
“跑社火”的表演突出喜剧特点,因而每个节目都有丑角,丑角表演讲究一个“逗”字,除了和舞蹈中其它角色相互逗趣交流感情以达到默契配合外,还时时运用夸张幽默、滑稽可笑的表演同观众逗趣.使观众也沉浸于欢快喜悦的情绪中。
“跑社火”均用锣鼓伴奏,常用的乐器是大鼓、大锣、铙,有时加京镲、小锣。大鼓很有特色,鼓高一米,鼓面直径73厘米,在鼓帮三分之二高处,顺直径横穿一铁条,铁条中央吊一老碗大的铜质马铃。当鼓手击鼓时,马铃随着音乐节奏叮当作响,使鼓声铿锵有力。铙的数量可多可少,但必须成双成对,分站于大鼓两边。锣鼓节奏明快,因情而异,变化无穷。但不论“挽”什么“环子”,都要抑、扬、顿、挫,流畅自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应变力,使伴奏与表演溶为一体,乐中有舞,舞中有乐。常用的曲牌有《常兴鼓》、《三锤鼓》、《鸭子伴嘴》、《凤凰三点头》等,演出中往往互相串连.交替反复,根据舞蹈内容的需要而变化。
当一处演完之后,由锣鼓开道到另一处重摆场子,表演者随锣鼓节奏边走边舞。若两支舞队在途中相遇,多是偃旗息鼓,让道而行,但也有的互不相让,抢道而行,此时双方锣鼓声大作,一浪高过一浪,这时带有马铃的鼓更能发挥威力,各队锣鼓会突然增加人数,大有竞技比艺之势。
“跑社火”一般在春节期间和重大喜庆之日组织表演。每年正月初十前后开始,由社火头率领大家打上彩旗,敲起锣鼓,谒庙敬神,然后挨家挨户进行表演。各家都在大门口燃放鞭炮,院中摆香案,供祭品,以求吉利,这叫“接社火”。舞队进院后先敲锣鼓,再放一把烟火,群众认为这样可以驱疫除鬼,消灾免难。耍社火至正月十五日达到高潮,通霄达旦,锣鼓喧天,有时一直要到二月二龙抬头。这种民俗,无疑是我国古代傩祭礼仪在世代绵延的过程中,流传至今的一种表现形式。
“跑社火”的表演过程是由锣鼓先打开场,制造气氛,吸引观众,然后舞者由领头的引导跑各种队形图案。图案要求变化准确分明,对称均衡,严谨规整,不能有半点差错。队形图案跑完后才开始表演各种舞蹈。节目内容相当丰富,有表现古代征战的,有反映民俗风情的,有传统的戏曲故事,有反映农业生产庆贺丰收的,还有以民间生活为题材的故事。
《赶女》是经常表演的代表性节目,它由三人表演,一人扮丑女,一人扮老汉,一人扮老婆骑驴。丑女年龄渐大,春心萌动,不愿整天呆在家里,乘父母不备,逃出家门。父母发现女子偷跑出门,好不心急,想到女子已大,怕在外惹下“麻达”,急忙骑上毛驴追赶女子。其中环境的变化,全凭艺人虚拟表演而激发起观众的想象,一会儿是平川大道,一会儿是小河流水,使场上无山而有山,无水而有水,自由驰骋,纵横无阻,显示出时空变幻的丰富多彩。老俩口“追赶”半天,终于赶上了女子,一家人高高兴兴地转回家去。故事通过老俩口追女的情节,塑造了滑稽诙谐的人物形象,显示了民间舞蹈所具有的喜剧表演特色,给人以轻松愉快的艺术趣味。
“跑社火”的表演具有即兴式特点,没有僵固的程式,而是由艺人根据内容即兴发挥因情而舞.因事而变。它的队形图案变化多样,常跑的图案有“日月图”、“八卦图”、“折四门”、“转∞字”(俗称线板子)、“顶三角”、“折月芽”、“串辨子”等。基本步伐为“躜躜步”、“小花步”、“花梆步”.其舞蹈特点突出一个“跑”字,因而又称“跑场故事”。跑“躜躜步”强调“飘”和“匀”,做到步伐均匀,轻盈飘逸,如在水上飘一样,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地方风格。
“跑社火”的表演突出喜剧特点,因而每个节目都有丑角,丑角表演讲究一个“逗”字,除了和舞蹈中其它角色相互逗趣交流感情以达到默契配合外,还时时运用夸张幽默、滑稽可笑的表演同观众逗趣.使观众也沉浸于欢快喜悦的情绪中。
“跑社火”均用锣鼓伴奏,常用的乐器是大鼓、大锣、铙,有时加京镲、小锣。大鼓很有特色,鼓高一米,鼓面直径73厘米,在鼓帮三分之二高处,顺直径横穿一铁条,铁条中央吊一老碗大的铜质马铃。当鼓手击鼓时,马铃随着音乐节奏叮当作响,使鼓声铿锵有力。铙的数量可多可少,但必须成双成对,分站于大鼓两边。锣鼓节奏明快,因情而异,变化无穷。但不论“挽”什么“环子”,都要抑、扬、顿、挫,流畅自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应变力,使伴奏与表演溶为一体,乐中有舞,舞中有乐。常用的曲牌有《常兴鼓》、《三锤鼓》、《鸭子伴嘴》、《凤凰三点头》等,演出中往往互相串连.交替反复,根据舞蹈内容的需要而变化。
当一处演完之后,由锣鼓开道到另一处重摆场子,表演者随锣鼓节奏边走边舞。若两支舞队在途中相遇,多是偃旗息鼓,让道而行,但也有的互不相让,抢道而行,此时双方锣鼓声大作,一浪高过一浪,这时带有马铃的鼓更能发挥威力,各队锣鼓会突然增加人数,大有竞技比艺之势。
今日更新
-
朝鲜人参拜祠堂习俗
[2020-04-02]
-
朝鲜人的忌四习俗
[2020-04-02]
-
蒙古人的宗教信仰
[2020-04-02]
-
蒙古人的喇嘛教信仰
[2020-04-02]
-
蒙古人的扬奶求福习俗
[2020-04-02]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