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八角鼓”
八角鼓原是满族入关前的一种民间乐器,用八块硬木为框,单面蒙皮而成。八角为形寓含着满族先民的早期天穹观,即神灵来自九层天八个方向。当时,先民在行围渔猎之暇,以八角鼓自吹为娱。演虽时八角鼓既是舞具又是领弦指挥,载歌载舞悠扬动听。清朝入关后,八角鼓越来越精致,用八块硬木镶银边,蒙蟒皮制而成。传说八角象征着八旗,其七边开梅花孔,每孔有一铜柱穿三个小钹,七孔共二十一个小钹是代表二个旗佐和一个罕纛旗。“其鼓旁所系双穗,分为两色,一为黄色,一为杏黄色,其意系左右两翼。至于鼓之八角,每角上镶嵌铜山,总揆其鱼即三八二十四旗也。”(见《汇湖丛谈》)也有传说其八边连八角象征着八旗军“精诚团结如一体,所向无敌震八方”。八角鼓宽约演奏时,左手持鼓,右手指弹鼓面,同时,手摇鼓身响铃。八角鼓曾是八旗军中的重要军乐。满族的不少战歌都以八角鼓起始。至乾隆期,八旗将士在吸收诸宫调,杂剧曲牌及民歌音乐精华的基础上,发展成一种以八角鼓为本系的新坐唱艺术,即以“八角鼓”为名的新曲种。不但有了三弦伴奏以及锣鼓等打击乐器配合,并且发展成了八种形式,即岔曲、琴腔、码头调、梅花调、连环快书、群唱、折唱、彩唱等。在演唱和乐器和演奏方面有了说、学、逗、唱、吹、打、拉、弹八个技能。“八角鼓”说唱音乐结构属于曲牌连套作,各地“八角鼓”演唱使用的曲牌不下百个,大多数是在曲种“八角鼓”形成过程中吸收进来的。
“八角鼓”最初是用满语演唱的,后来逐渐由满汉合壁改为汉语演唱了。“八角鼓”曲种形成时,八旗子弟以票友身份演唱,道光之后职业者增多,有了“彩唱”形式,即演唱者要经过化装,都着旗装。“八角鼓”的说唱格局,一般多为三人,前放一桌,一人拿大鼓弦子坐中,左首一人拿八角鼓,一个抄手站在右边。说唱间要打诨逗哏。表现满族人的幽默和爽朗。其他常见演出形式有二群曲,是由多人齐唱、轮唱。折唱,以丑角为主,曲词中穿插很多插科打诨和说白,近于相声的逗哏。单弦,以一人持八角鼓自演自唱。双人头,以一人持八角鼓击节演唱,另一人操三弦伴奏。清代八旗子弟组织票房演唱“男八角鼓”时。还包括一些其他曲艺、杂技形式,称为“全堂八角鼓”。
新曲种“八角鼓”形成后,曾在满族中风行一时,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八角鼓”艺术家,如德寿山、广绍如、何鉴如、荣剑堂等人,他们根据《红楼梦》、《聊斋》、《水浒》等作品编写了许多曲目,并创造了不少新曲牌。
清末,“八角鼓”高潮低落。如今,有几个满族聚居地区仍保留着“八角鼓”的演唱形式,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吉林扶余“八角鼓”演唱是平装素服上场的坐唱形式;内蒙古呼和浩特“八角鼓”的“正调派”是戏曲形式,“越调派”是歌舞形式;山东聊城“八角鼓”是广场剧形式;河北清苑“八角鼓”是清装上场,载歌载舞形式,等等。吉林扶余和内蒙古呼市在“八角鼓”的基础上派生同了满族、戏曲的新剧种。流行在北京等地的曲艺单弦,也叫八角鼓。
“八角鼓”最初是用满语演唱的,后来逐渐由满汉合壁改为汉语演唱了。“八角鼓”曲种形成时,八旗子弟以票友身份演唱,道光之后职业者增多,有了“彩唱”形式,即演唱者要经过化装,都着旗装。“八角鼓”的说唱格局,一般多为三人,前放一桌,一人拿大鼓弦子坐中,左首一人拿八角鼓,一个抄手站在右边。说唱间要打诨逗哏。表现满族人的幽默和爽朗。其他常见演出形式有二群曲,是由多人齐唱、轮唱。折唱,以丑角为主,曲词中穿插很多插科打诨和说白,近于相声的逗哏。单弦,以一人持八角鼓自演自唱。双人头,以一人持八角鼓击节演唱,另一人操三弦伴奏。清代八旗子弟组织票房演唱“男八角鼓”时。还包括一些其他曲艺、杂技形式,称为“全堂八角鼓”。
新曲种“八角鼓”形成后,曾在满族中风行一时,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八角鼓”艺术家,如德寿山、广绍如、何鉴如、荣剑堂等人,他们根据《红楼梦》、《聊斋》、《水浒》等作品编写了许多曲目,并创造了不少新曲牌。
清末,“八角鼓”高潮低落。如今,有几个满族聚居地区仍保留着“八角鼓”的演唱形式,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吉林扶余“八角鼓”演唱是平装素服上场的坐唱形式;内蒙古呼和浩特“八角鼓”的“正调派”是戏曲形式,“越调派”是歌舞形式;山东聊城“八角鼓”是广场剧形式;河北清苑“八角鼓”是清装上场,载歌载舞形式,等等。吉林扶余和内蒙古呼市在“八角鼓”的基础上派生同了满族、戏曲的新剧种。流行在北京等地的曲艺单弦,也叫八角鼓。
今日更新
-
朝鲜人参拜祠堂习俗
[2020-04-02]
-
朝鲜人的忌四习俗
[2020-04-02]
-
蒙古人的宗教信仰
[2020-04-02]
-
蒙古人的喇嘛教信仰
[2020-04-02]
-
蒙古人的扬奶求福习俗
[2020-04-02]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