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浪”秧歌

2023-11-17 可可诗词网-民俗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在春节、元霄或其它重要节庆,吉林省农村、乡镇最广泛的民间娱乐就是“浪”秧歌。
        吉林秧歌的主要程序是:“踩街秧歌”亦叫“走街秧歌”、“过街秧歌”,是秧歌队串街时边走边舞的一种形式。其动作简单、队形单一。常见的有双路纵队或四路纵队。当遇有群众欢迎呜鞭炮迎接时,则停下来进行“打场”,包括“混场”和“清场”。 “混场”亦叫“走秧歌场”。“走秧歌场”讲究队形流畅、对称、首尾相顾、图案清晰完整。有的主家在秧歌进场之前,先在场中放几堆障碍物,走秧歌场必须按规矩穿梭其间,不受其阻,并以多变的队形造成热烈的气氛,结束时队伍变成单行跑圆圈即“跑圆场”同时将“清场”节目表演者卷入当中,群众演员在广场四周站立。然后依次进行单项节目表演,俗称“清场秧歌”,亦叫“小场秧歌”。其节目多,内容丰富,短小精悍,技艺性强,最能吸引观众的有;“高跷上象”、“骑杆”、“跪杆”、“倒挂”、“高跷上梯”、“叼碗”、“耍袖头”、“就地十八滚”、“乌龙绞柱”、“加冠”、“叠筋”等特技表演;有《棒打鸳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水漫金山》、《潘金莲》、《瞎子摸杆》、《扑蝴蝶》等民间戏剧片断。还“有跑驴”、“猪八戒背媳妇”、“跑旱船”、“老汉推车”、“灯官”、“撅官”、“背杆”、“转杆”、“抬杆”等传统节目。舞蹈中还穿插小唱,对唱,代表性的有“王二姐思夫”、“洪月娥做梦”、“九反朝阳”、“茉莉花”、“小拜年”等。
        吉林秧歌有近百种人物,最常见的传统角色有“打头的”、“二打头的”、“傻子”、“压鼓的”等。是秧歌队中最关键的角色。
        “打头的”亦称“沙公子”(傻公子)、“耍公子”、“拉衫的”。他头戴小生帽,身着小生袍,敝怀,一手持扇,一手拉衫,扮相潇洒、俊俏,他是秧歌队的指挥者和领队者,以“扇子花”及手势的变化示意整个秧歌队变换场面。在高跷秧歌中打头的叫“头跷”。
        “二打头的”俗称“老鞑子”。他头戴友毛尖顶(或平顶)帽,身穿“补子黄马褂”,蹬马靴,挎腰刀,手持彩扇和鞭子。他与“沙公子”紧密配合,共同指挥秧歌队。在“高跷秧歌”中,此人物称“二跷”。
        “压鼓的”俗称“老坐婆子”、“老㧟婆”和“压鼓婆”。他以丑扮为主,脸上点麻子,画鲜红的圆脸蛋,额头系黑布带,再画上几个火罐子印,头后梳笊篱把子头(有的插上几朵花),耳朵上垂挂红辣椒。身着肥大老式便服衣裤,外罩大坎肩或身前带花兜兜。脚腕系腿带。有的双手各持二尺来长的大棒槌;扭出各种棒花,称“棒槌㧟”,有的手持长烟袋,扭出多变的烟袋花,称“烟袋㧟”。不论是那种老㧟都表现关东的老太婆,形象泼辣、健壮、幽默、逗人。这个人物常在队尾出现,起到压阵脚的作用。她同“打头的”首尾互庆,使秧歌队走得开,摆得匀,不起堆,不断条。表演时常常不受节奏的约束,穿插扭逗于上装与下装之间。动作特点小而俏,常以双脚跟着地。脚掌勾起,塌腰、撅臀、抖肩、摆胯,并用脚跟扭动摸仿小脚女人走路的模样,表演风趣,深受群众喜爱。
        常和“老坐婆子”在一起的还有一个活跃者称“傻子”。他涂黑脸反穿皮袄,腰系一串响铃。有的手中还托个鸟笼子。这个人物是秧歌队中相当活跃的自由分子。任何一个节目他都可以凑上前,以“端肩”、“对眼”、“斜眼”、“抻腰”、“伸脖子”等“傻相”和“逗相”动作表演哄托气氛,是秧歌队中一位滑稽、笨拙、可爱的小丑形象。
        秧歌中参加“清场”节目表演的称“抱角”人物(批担任角色的人)。他们的扮相,大都是演什么、扮什么。如孙悟空、猪八戒、青蛇、白蛇、许仙、十八罗汉等一百多种人物。秧歌队中女性群舞者统称“上妆”或“旦角”,俗称“花”、“腊花”、“大辨腊花”。头饰模仿戏曲中的“大扮”,也有头顶假发、戴鬃花的,也有包“三角巾、戴花冠”的。身着鲜艳的绣花裙袄,脚蹬绣花鞋,打扮成俊俏、妖媚的新媳妇形象。动作常以“缠绕花”、“撩弹花”、“掖下掏花”、“掏耳花”为主。男性群舞者统称“下妆”,俗称“丑”、“逗丑的”、“黑子”。扮相多为丑扮,脸部化妆夸张,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一般画花脸或黑脸,戴丑帽,身穿便服裤袄,系腰包,手持扇子,是一个风趣、滑稽的小花脸形象。当今,有些秧歌队把“下妆”改为。俊扮”即英俊的小伙子形象。上肢动作多为“缠头花”、“掖下花”等。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