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竹筒用处多

2023-12-18 可可诗词网-民俗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竹筒,是南方人民,特别是山区人民日常所用的器具之一。打水用竹筒,盛酒用竹筒,这些都是采取自然的竹子,将竹节的两头锯下,而后在竹的节巴上打上一个小洞即成。
        在傣族有一种食品,叫“竹筒饭”,已经成为该民族特有风昧的食俗。选一节嫩而多汁的竹筒,两端各留一段竹节,在上端挖一小洞,将泡好的新米或糯米连水一起由小洞灌进去,再用一小节甘蔗或竹叶将洞口塞住,也可以将竹节一剖为两,同样装进用水浸泡后的新米或糯米,然后用铁丝扣紧,放在火上烘烤,将竹筒表面皮全部烤焦后,便可削筒取饭。削竹筒时要一层层削去竹身,只留下一层薄如糯米纸的竹膜,包着柔软温香的一根“米棍子”。食用时连竹膜一起吃下去,其味香美无比。若是用一剖为两的竹筒来烤时,熟后,只要将绑上的铁丝解开就可食用了。以竹筒烤饭的这一习俗,在高山族也有。
        福建过去有一首情歌:“赤米煮饭渐渐红,冰糖泡水慢慢溶,只要俩人情意好,郎打竹板妹挽筒。”表达了旧时男女间忠贞的爱情,即使讨饭也要在一起。这里妹所挽的要饭筒,也是竹子制成的。
        由竹筒所产生的习俗,古代就有了,如“传竹筒”,即传递信件的方式。据《唐语林》中记载。白居易在杭州当刺史时,和湖兴太守钱徽、吴郡太守李穰为友好至交,常常以诗互相赠送。后来,元稹守会稽时也参加了他们的诗歌酬唱活动。因四个人各居一方,往来不便,就把诗稿装入竹筒之中,互相寄送。这种竹筒在当时又被称为“邮筒”。白居易在《醉封诗筒寄徽之》中云:“为向两州邮吏道,莫辞来去递诗筒”。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也记有:“情类黄州(苏东坡),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伙。”这一习俗始于唐,明末清初尤为盛行。竹筒起着交换信件的媒介作用。它类似今天的信封,万万不可当为今日之“邮筒”。
        古代文人中有“传竹筒”的习俗,现今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有“接竹筒”的风俗。在景颇族,人们排成一队或围成一圈,飞快地传递象征幸福的竹筒。玩时,使每人都能接到一次,但是如果谁把竹筒在自己手上停留过久,就会被人们认为他自私、保守。这种传递象征幸福的竹筒,不知是否和当时白居易等传递诗稿的活动有关。
        在布衣族中,则流行着“唱筒歌”的传统娱乐活动。他们先用一根线把两个竹筒连接起来,间隔达数十米,男女青年分列两边,手持竹筒进行山歌的相互问答。这是布衣族青年男女相互认识和感情交流的好机会。
        湘西泸溪、古丈、吉首交界地区的苗族,流行着一种“筒子鼓舞”。参加跳舞者每人手中必须拿一个竹筒,这个竹筒的一端用蛇皮蒙上,大伙围成圈,由一个领舞者在中间拍筒起舞。周围的人也随着他的动作、节奏,拍着手中的竹筒翩翩起舞。
        现代人选择不同类型的竹子,经过艺术加工,制成造型美观、别致典雅的竹筒,供人们插花、插笔,及存放食物等。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