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艺术奇葩——蜀缬

2019-05-30 可可诗词网-民俗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四川的缬染起源很早,史称“蜀缬”,是一门古老的民间工艺。
        过去,由于纺织工业不发达,手工纺织的布料图案单调,缬染这门简单而又实用的工艺无疑大大满足了人们对美的追求。解放前,四川农村的缬染大多以蓝白为基调,构图上运用点、线、面的连接和疏密点划,有对称,也有重复,图案丰富多彩,有浓郁的吉祥寓意。从工艺上看,缬染主要有绞缬、夹缬、蜡缬等几种。最为简便的是绞缬,将成段的丝绸、布料或衣裙,按预先设计的图案折叠花样,用线固定或结扎起来,在蓝靛中浸染后晒干便成。由于扎成小疙瘩的底布未浸透进色而形成蓝底白色的花斑,每朵花的边界,很自然的形成从深到浅的色晕,别有情趣。这样的蓝底白花布,可以随心所欲染出各人爱好的花样,故绞缬在民间得以长久的流传,农村中最为普遍。作为商品生产的夹缬,过去在四川以梁平、荣昌、隆昌、荣县、简阳等地的最著名。其法是以木板或浸透桐油的硬纸板刻成镂空纹,放在布或丝绸上,涂刷石灰豆浆后放入蓝靛浸染,因涂浆的底布不染色而染出蓝底白花图案,如花鸟虫鱼之类,其蓝白二色鲜明醒目,图案古朴典雅,美观大方。变形的花鸟虫鱼等图案,装饰味浓,极富民间特色。妇女们喜欢用作包袱布、围腰、头巾、枕巾、门帘等。近年来时兴的缬染,面料精细,图案新颖,制作的衣裙用品被人视为工艺品,颇为雅致。蜡染主要流行于川中,川北等地也有蜡染。苗族有一个关于蜡染起源的传说:很早以前,有位美丽的苗家姑娘,有天她去花园中,不小心蜂蜜汁沾在了衣裙上,她将衣裙放入染缸中,不料竟印出了美丽的花纹。后来大家仿效,便产生了蜡染。顾名思义,蜡染是用蜂蜡或白蜡作防染原料,在布上用熔化了的蜡汁绘出图案,待蜡凝固后,浸入染缸染色,再用温水除蜡,即成花斑,以极细的冰纹为其特征。宋代流行的紫地白花鹿胎缬便为此法染成。苗族人民历来喜用蜡染,其百褶裙、上装、飘带、手帕、腰带等俱由此法染成。花纹一般为单色,间或也有多色套染的。苗族蜡染还常与挑花、绣花、补花相结合,色调更为丰富。
        缬染作为一门独特的民间工艺,在四川流传了一千多年,直至解放后。农村中还有世代制作镂空花板的手工业,不少城镇的洗染店一直经营着缬染业务。我们相信,无论现代纺织技术怎么发展,缬染这朵奇花,将永远绽放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散发出淡雅的清香。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