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禁苑 帝后遗事

2019-05-27 可可诗词网-山水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中南海与北海相连,明、清时统称为西苑或西海子,是皇家的禁苑。明代后期按地域分为南海、中海、北海,南海与中海以蜈蚣桥为界,中海与北海以金鳌玉蝀桥为界,又合称三海。民国以后,才分为中南海和北海。中南海的营建以康、雍、乾三朝为主。清代,这里是皇家的专门避暑之地。1888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重修西苑竣工,中南海又成了慈禧听政、游乐之所;民国初曾在这里设总统府;四十年代末以后又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所在地。
        中南海是清代皇室大力营建的皇家御苑,自然留有许多帝后生活的传说故事。
        香妃与宝月楼
        宝月楼即现在中南海的正门——新华门,始建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上下各七间,是一座琉璃瓦顶、雕梁画栋的两层明楼。1913年,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登基做了皇帝,便改中南海为新华宫,宝月楼为新华门,并一直沿用至今。
        乾隆在其《御制宝月楼诗注》中说建造宝月楼是因为“瀛台皆前明所建,惟南岸向无殿宇,故为楼以配之”,又说“楼临皇城,俯视可见长安门朝骑”。而在传说中,乾隆建宝月楼却与他的宠妃——香妃有关。
        香妃实为容妃,是新疆回部阿里和卓之女,传说她遍体异香,故称香妃。其父阿里和卓为回部第二十九世。乾隆二十三年,容妃的叔父和堂兄配合政府军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容妃一家受皇帝赏赐并从此定居京师。乾隆二十五年,容妃入宫且被封为和贵人,因得乾隆宠爱,很快被晋封为容嫔、容妃,“后宫三千,无与伦比”。
        相传容妃入宫后,深居宫禁,常常思念故乡。乾隆得知,就命人建了这座宝月楼,此外还将新疆回民迁来一部,在宝月楼对面建房而居,称回子营;还建了一座清真寺叫望月楼。每当容妃思乡之时,乾隆就和她一起登上宝月楼,眺望回子营,仿佛又回到了故乡。因此,这宝月楼也被称为“望乡楼”。乾隆还曾赋《宝月楼诗》一首:“冬冰俯北沼,春阁出南城。宝月昔时记,韶年今日迎。屏文新茀禄,镜影大光明。鳞次居回部,安西系远情。”今天,乾隆建宝月楼的动机已无从查考,但肯定不是为香妃所建,因为香妃在宝月楼建成两年后才入宫。但她确曾在此居住,死后,遗物还一直存放、陈列在宝月楼上。光绪年间,慈禧偶登宝月楼,见里面一面大镜子,映出对面香妃一幅巨幅画像的秀美面容,慈禧十分嫉妒,便命人放火把宝月楼烧掉,谓之“扫除故旧”。现在的新华门明楼是光绪年间,慈禧垂帘听政时重建的。
        举网得鱼
        瀛台是南海中的一个小岛,明时称南台,是明代修建西苑一池三仙山的瀛洲仙境,四面临水,楼宇嵯峨。《邵远平瀛台侍直诗》说它“郁葱玉树映朱楼,太净芳波净不流,石磴参差环豹尾,牙樯溶漾引龙舟。镜中台殿晴逾碧,槛外峰銮翠欲浮,扈跸真疑三岛近,无焕羽客诧瀛州”。足见瀛台景色之秀美。
        这里也是钓鱼的好地方,康熙就常在这里钓鱼。不过他这个渔翁和一般人不一样,总是想和别人一起钓,于是就命令诸大臣“于奏事之暇”,“举网得鱼”。不过即使康熙皇帝,也命令不了水中的鱼儿,所谓“举网得鱼”其实是由太监们事先捕好鲜鱼,再分别用细丝将其系于桥畔,诸臣子过桥,提丝得鱼,其寓意乃显示君臣共享鱼水之欢。
        瀛台泣血
        作为人间仙境的南海瀛台,因其四面环水,不便交通,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成了拘禁主持这次变法的光绪皇帝的所在。
        光绪十五年(1889),十八岁的光绪皇帝已成年,开始临朝亲政。面对列强侵辱,江河日下的国家,作为一国之主的光绪,决心要有所作为,曾表示“绝不作亡国之君”。可是慈禧太后经过几十年的垂帘听政,在朝廷中广置党羽,握有重兵和实权,光绪的所谓“亲政”,实际上是一句空话,帝党与后党之间的权力角逐自然日趋激化。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同时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寿终正寝,有识之士都认识到改变法度的重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多次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变法图强,走日本明治维新的道路。1898年6月11日,光绪毅然接受康、梁的变法主张,下诏变法。第一道圣旨就是在瀛台签发的,以后陆续下达变法命令有几十道之多。不意光绪倚重的拥有新建陆军兵权的袁世凯出卖了维新派和光绪皇帝,致使轰轰烈烈的“百日维新”运动失败,光绪被慈禧囚禁在瀛台。
        瀛台与勤政殿隔水相望,以板桥相连。光绪被囚后,桥被换上活动桥板,每日太监进送“御膳”时,临时架起桥板,用后就抽去。慈禧还派心腹太监日夜看守,因此光绪只能永远留在瀛台之中。他曾写下“欲飞无羽翼,欲渡无舟楫”的诗句以发泄心中的忧郁和愤闷。贵为天子的光绪想和心爱的宠妃——珍妃会面,有限的几次都是靠心腹太监冒着生命危险在深夜拉船偷渡。到了冬季,海水冻结,可以踏冰而过。一次,光绪带着小太监离开瀛台,被发觉后,总管太监李莲英立即命人凿开冰层,以防光绪逃跑。光绪精神十分苦闷。从被囚到遇害,十年间每天除面对太监,就是面对汪洋一片。因此他常仰天叹息:“我还不如汉献帝!”
        据野史记载,光绪三十四年,有人向慈禧报告说皇帝听说太后生病面露喜色,慈禧愤而说:“我不能先尔死。”遂在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也就是慈禧死前一天,派太监毒死了光绪。光绪临死前还含泪用手指在空中划了“斩袁”两个字,带着壮志未酬的一腔遗恨悲惨地死去。
        紫光阁百名功臣图
        紫光阁位于中海西侧、宝光门北,明武宗时叫平台,高数丈,上建黄瓦小殿,可拾级而上,后改为阁,取名紫光阁。这里下临射苑,早在明代,皇帝们就爱在此观看跑马射箭。文征明有诗曰:“日上宫墙飞紫埃,先皇阅武有层台;下方驰道依城尽,东面飞轩映水开。云傍绮疏常不散,鸟窥仙杖去还来;金华待诏多头白,欲赋长杨愧不才。”
        清康熙年间,每逢八月十五也都在此靡集八旗的侍卫大臣比武射箭,优胜者还给以赏赐,赐金牌和银牌,上面刻有“旌射”二字。
        乾隆皇帝屡次征发边陲,均告成功,为显示其武功之盛、文治之隆,于乾隆二十五年下诏重修紫光阁,在阁内绘功臣图,刻御制诗。这一年平定伊犁回部大胜,第一次绘制了大学士付恒及定远将军兆惠等一百名功臣图于阁上,其中五十位由乾隆亲自写赞。乾隆四十一年,又平定了大小金川,于是再绘定西将军阿桂、定远右副将军户部尚书丰升额等百名功臣图,置于阁内。此外还绘有伊犁、回部、两金川全图及描绘这两次征伐的图画,还收藏着得胜灵纛及俘获的兵器。
        这以后,便形成一种制度,每逢正月十九,皇帝都邀集功臣前来,设宴款待,并开放紫光阁,共同观览功臣图,以炫耀武功。
        目连救母与七月十五放河灯
        目连,亦作目犍连,是梵文Maudgalyayana的音译,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郊人,属婆罗门种姓,受好友舍利弗之邀,率徒众与舍利弗同赴竹林精舍,随释迦牟尼出家修行。
        明郑之珍根据《佛说盂兰盆经》故事作传奇《目连救母》,说目连一家行善好佛,但不幸目连的父亲因病而逝,其母刘氏愤而不信佛,焚毁佛经,后遭报应入地狱,倍尝苦楚,好像被倒悬着一样,“盂兰盆(梵文uuambana的音译)”就是“救倒悬”的意思。目连不避艰险,决心要救出母亲,于是去求释迦牟尼超度。释迦牟尼嘱目连在中元日(农历七月十五日)备百味果食供十方僧众,以使地狱中的母亲得以解脱。后来佛教徒常于此日(也称“鬼节”、“饿鬼节”、“中元节”)广设供果,以度地狱中的鬼亲。民间也在这一天祭祖,祈祷冥福。后来还在农历七月十三、十四、十五、十六日设盂兰盆会,解脱鬼亲之苦。
        明清两代,每逢中元节,皇室都在中海的万善殿设盂兰盆道场。万善殿在中海东岸,与紫光阁隔海相对,明代叫崇智殿,又名蕉园,清顺治年间改名万善殿,内供三世佛像。从十三日到十五日,要在西苑三海放河灯,小太监手持荷叶燃烛其中,布列两岸,数以千计。还用琉璃作河灯数千盏,置于太液池中。莲花在佛教中象征西方的极乐净土,是极乐净土上开的花,放莲花河灯自然是超度鬼亲到极乐世界的象征。中流还要驾龙舟,奏梵乐,作禅诵,由瀛台南过金鳌玉桥,绕白塔山到五龙亭始返。
        此外,还要斋供,放焰口。焰口是古印度传说中的饿鬼的名字,《焰口饿鬼经》说它形容枯瘦,咽细如针,口吐火焰。放焰口一般在黄昏时举行,念经、施食,以度饿鬼。
        慈禧小火车
        1885年到1888年间,因重修颐和园,慈禧多住在中南海的仪鸾殿,以之为寝宫,勤政殿为议政处所,北海静心斋为临幸别墅。李鸿章还专门为其在西苑内修建了一条轻便的铁路,南起仪鸾殿近旁的瀛秀园门外,北至北海北岸的镜清斋(即静心斋),称紫光阁铁路。每日上午慈禧从仪鸾殿到勤政殿上朝,中午散朝后就偕同光绪皇帝及后妃、王公大臣,乘火车到镜清斋吃饭、吸鸦片、睡午觉。因为慈禧迷信风水,害怕火车鸣笛会坏了皇城气脉,因此这些火车行驶时一律不用火车头,而是由太监在每辆车上拴上绒绳,挽绳牵引。《清宫词》说“宫奴左右引黄幡,轨道平铺瀛秀园;日午御餐传北海,飙轮直过福华门”,对此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当时火车是从法国进口,一共六辆,五辆呈进慈禧,一辆呈进光绪的生父醇亲王奕譞。李鸿章在西苑修铁路,除讨好慈禧外,用心可谓良苦。紫光阁铁路建成于光绪十四年,是中国境内铺设的第四条铁路,此前已有同治三年英商杜南特在北京宣武门外铺设的宣外铁路、同治五年英商在上海至江湾镇后又延伸至吴淞的淞沪铁路、光绪三年开平煤矿铺设的唐山至胥各庄后又延伸至天津的津唐铁路,这些铁路的铺设无一不是为了经济的动因。
        光绪六年中俄关系紧张,清廷将原淮军主将刘铭传召至京师讨论对策,刘铭传认为应兴造铁路。刘的上疏发到直隶总督李鸿章手中,李鸿章颇以刘的意见为是,但却遭到两江总督刘坤一、内阁学士张家骧等的反对,两派意见相持不下。几年后,中法战争爆发,因为运输不利,几致失败,李鸿章又趁此机会提出招商集股兴造铁路。光绪十三年,醇亲王奕譞以总理海军衙门事务的亲王大臣身分与兵部侍郎曾纪泽共同上疏,力主修路以富国强兵,当即又遭到翁同龢等的反对,慈禧因之犹豫不决。李鸿章等意识到修路与否的关键是在慈禧那里,而慈禧又从未见过铁路、火车,更没有坐过,于是用进呈火车及修造西苑铁路试车,来促使慈禧作出修路的决断。建成通车后,慈禧果然大喜,对修铁路也由犹豫不决转为支持。光绪二十九年,慈禧前往西陵谒陵,还特意改坐火车呢。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